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几点体现
2018-02-02吴媛媛
吴媛媛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并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将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学习方式,从目的上看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从手段上看是借助实践活动,从学科归属上看是属于语文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其综合性表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开放性表现在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评价方式的灵活多元;实践性体现在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操作来学习语文知识、提升思维品质。可见,如能科学有效地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可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然而,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开发意识,教学内容有限;简单套用模式,学习过程乏味等。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都无法得到提升,核心素养也无法形成。可见,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2017年9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在编排上更具序列性,在操作上更具指导性。每一次综合性学习都“把核心素养由理念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由共同到分殊”,层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教师们知道该从哪里、该用哪些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让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相融
以七、八年级为例,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多处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传承的需求。例如,以《天下国家》引导学生建立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这些学习内容都明确地指向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的培养。
同时,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置于重要地位,其中包含尊重事实和证据、逻辑清晰、具备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主要内容”。这些素养反映在语文学科上,主要表现为“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反思与评价”等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少年正是读书时》一课,教师安排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意在引导学生如何了解国民阅读状况,同时也审视自身的阅读,通过对比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辩证地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自己开出提高阅读质量的“药方”。再如,以《文学部落》引导学生组建文学兴趣小组,通过赛诗会、课本剧等形式互评原创文学,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同时,也可“布置文学角”活動,设计展示墙,让书籍流动起来,形成图书租借制度。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都隐含着一致的训练目的,即提高学生的想象、推理、批判、反思、评价等能力。由此可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相融、相通。
二、让自主合作与多元评价共生
“学会学习”是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任务,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实施多元的学习评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以七年级上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与《名著导读》中《西游记》的阅读为例。教师先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份自选菜单式的学习任务表。该表以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训练和才艺展示为目标,提供了“趣说西游故事会”“漫画西游”“圆桌论坛”等多个选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任务。在主题解读环节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做批注,写心得。教师先给学生提供读书笔记范例供其参考,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主旨句,并及时写下阅读感受;也可读完整本书后再写鉴赏心得,并进行交流展示;还可同时采取以上两种方法来解读《西游记》主题。二是举行“圆桌论坛”辩论赛。让学生自己确立小说主题或从教师提供的主题中任选一项,组成辩论小组进行辩论,最后还要评出最佳辩手。这种选项多样、选择自主的阅读活动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配以新颖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按每名学生勾选好的菜单任务重构多向型、复合型的合作小组,即学生可同时加入多个学习小组,参与多项成果展示活动。这对于兴趣广、才艺全、能力强、思路活的学生无疑是难得的展示机会,他们在不同的小组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展示多种才艺。这种合作学习比常规的做题、测验更具吸引力。
在多元任务和多元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多元化评价方式才能发挥最佳功效。学习成果汇报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能呈现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即可。成果的形式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一次主题演讲,也可以是一册连环漫画、一场辩论会的策划方案。教师在学习评价中要关注学生活动前的准备情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活动后的反思创新,以凸显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包括最主要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也占一定比例,力求综合、开放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在综合性学习中,自主合作与多元化评价贯彻始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质疑解难、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等学习行为,推行多元、开放的评价模式。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仲裁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活动的主角。久而久之,当学生的“学”取代了教师“教”的中心位置后,“学会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三、让实践创新与责任担当并行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常用的语文实践应继承或推行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等方式,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所提倡的实践活动形式比以往更加丰富,弥补了原来的不足。其中,时事讨论会、读书交流会、主题演讲等口语交际活动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发言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参与度;问卷调查、人物资料搜集、社会现象调查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有效搜集、筛选、整理核心信息,突破书本、课堂的束缚,走向更广阔的网络及社会实践活动;创办班刊、模拟答辩、人物专访等活动形式,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可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充分地体现了“实践创新”的理念。同时,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如《孝亲敬老》一课中的“爱心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帮助父母或祖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去养老院进行慰问活动。这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自己应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endprint
还有一些综合性学习将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如八年级上册的《我的语文生活》一课,教师结合名胜古迹、市井小巷中的对联开展了一次“对联文化研究”活动。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定义及历史,然后请学生利用假期到杭州风景名胜、市井小巷中搜集对联,选录一幅印象最深的对联推荐给其他同学,并写100字左右的推荐词。如有的学生出示了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并写下了这样的推荐语:青山有幸,长与忠良相伴;白铁无辜,永与坏人为邻。“有幸”与“无辜”,对仗工整;“忠骨”对“佞臣”,意义精妙。此联爱憎分明,感慨深沉。走出课堂搜集对联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写推荐词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鉴赏能力。
在学生初步了解对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共赏名联。先由小组交流各自搜集的名联及推荐词,选出代表进行全班展示,然后再归纳对联的基本特征,进行“巧填名联”活动。可以古代对联故事加以说明。如明朝解缙家的大门对着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看了,便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以上环节充分落实后,再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幅体现本班特色的对联。课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对联知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教师办公室或校内公共场所作一副对联。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将生硬的道理灌输转化为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培养了学生继承与推广传统对联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也锻炼他们赏析、创作对联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在文化基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构建、运用语言,丰厚文学底蕴;通过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自主發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综合利用信息、反思质疑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在自主发展方面,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更好地培养和发展高阶思维。在社会参与方面,带领学生走出课本中的语文和围墙内的课堂,进入更开放广阔的社会,让学生在真实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广大语文教育者在实施或引导综合性学习时,应大力“变革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