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对南四湖南阳湖区内源氮磷的控制分析
2018-02-02王娜
王 娜
(梁山县环境保护局,山东 济宁 272000)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我国很多城市严重缺水。再加上人们节水意识不强,觉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得我国水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导致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大量湖泊也因为城市污水的排放而被严重污染。各种污染综合影响,导致大量湖泊富营养化、湖水恶化、鱼类大量减少等现象[1]。近20年来,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发展速度很快。沉积物是湖泊中营养盐及其他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库,研究表明,水体中氮、磷等增加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碳、氮、磷的过量输入、长期积累,使湖泊沉积物成为难削减的内源负荷。当湖泊系统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内源负荷会通过扩散、对流、沉积物再悬浮等过程向上覆水体释放,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湖泊上覆水水体的质量。
底泥疏浚是控制湖泊内源污染和富营养化最为常用的措施之一,我国对污染湖泊的底泥疏浚已开展多年。然而,对于底泥疏浚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国内外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底泥疏浚后强烈的营养盐循环是否立即得到恢复,其对营养盐的释放是否具有长效的控制效果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南四湖是我国华北平原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重要的输水通道,在相关的治理规划中底泥疏浚计划正在酝酿。本研究拟以氮磷污染较为严重的南四湖南阳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物-水柱模拟疏浚微环境试验,研究疏浚对氮磷营养盐释放的控制效果,为政府即将开展的南四湖疏浚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1 研究区域概况
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由于微山湖面积比其他三湖大,人们习惯上将南四湖通称为微山湖),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邻接江苏省徐州市,现属微山县管辖。全湖面积1 266 km2,是山东第一大湖,也是中国大型淡水湖泊之一[2]。该湖属浅水富营养型源泊,自然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苇、莲等多种水生动植物,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沿湖工农业发达,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等粮油经济作物为主,该地是鲁西南的鱼米之乡[3]。
南四湖成因类型:河迹洼地湖。生态特征:南四湖属富营养湖类型,南四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是氮、磷、悬浮物和其他有机物大量入湖引发的严重污染,超标指标包括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湖泊水深50 cm处的多年平均水温为16.4℃,7月的月平均水温为28.9℃,1月平均水温5.3℃[4]。
近20年来,随着污染物入湖量的不断增加,南四湖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5]。重要污染源涉及济宁、菏泽、枣庄和徐州四地。主要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回流水和畜禽及水产养殖非工业点源废水。大量未经处理富含氮磷有机物的生活污水排入南四湖,大大超出湖水的自净能力,导致湖区大部分河流和水域严重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的富营养化,破坏了水域生态系统平衡。
2 试验部分
2.1 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1.1 样点布设
根据相关资料和现场条件,在南阳湖湖心区(NYH-1)和泗河河口区(NYH-2)设置代表性采样点,并用毛竹在采样点位置搭建湖面固定装置,NYH-1号点经纬度分别为116°39′51.1″E、35°13′11.0″N;NYH-2号点经纬度分别为116° 39′ 50.9″ E、35° 9′ 26.7″ N。
2.1.2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在GPS系统(精度10~30 m)定位下进行,用柱状采样器(Rigo,内径15 cm,管长60 cm)在采样点采集厚度不少于50 cm原位泥样,同时采集上覆水,每个点位分别采集柱状样2根,其中1根用于疏浚30 cm,1根作为对照样[6-8]。
2.2 试验分析
通过试验,笔者对比了两个点位疏浚和未疏浚对氨氮、总氮、磷酸盐、总磷浓度和释放速率的影响。
2.2.1 疏浚对氨氮的控制
通过比较分析,疏浚后前20 h内氨氮的浓度迅速上升,1号点疏浚后在12 h时氨氮浓度达到0.57 mg/L,释放速率达到最大150.11 mg/(m2·d),说明前段时间氨氮迅速释放。2号点疏浚后在36 h时氨氮浓度达到最大0.52 mg/L,释放速率前36 h内逐渐升高,36 h后大幅下降,在132 h时于未疏浚的氨氮释放速率基本相同。
2.2.2 疏浚对总氮的控制
通过比较分析,疏浚和未疏浚的1号点和2号点总氮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缓慢,1号点和2号点疏浚后的总氮浓度相差不大,最大分别是4.49 mg/L和4.28 mg/L。1号点疏浚的总氮释放速率在12 h时达到最高,为210.15 mg/(m2·d),随后大幅度下降。2号点未疏浚的总氮释放速率为负,说明未对总氮的吸附状态产生影响。
2.2.3 疏浚对磷酸盐的控制
通过比较分析,疏浚和未疏浚的磷酸盐浓度前120 h呈上升趋势,1号点疏浚和未疏浚都在108 h达到最大,分别为0.92 mg/L、0.79 mg/L,随后下降,7 d效果不明显,有待深入研究。疏浚的释放速率开始远大于未疏浚的释放速率,后来逐渐接近,趋于平稳。
2.2.4 疏浚对总磷的控制
通过比较分析,疏浚和未疏浚的总磷浓度呈上升趋势,疏浚的总磷浓度一开始增长较快,因为疏浚打破了原有的动态平衡,使得总磷迅速释放,疏浚与未疏浚的总磷浓度逐渐趋于接近。2号点疏浚12 h总磷的释放速率为负,说明水中的总磷浓度大于底泥中总磷的浓度,表现为吸附。
3 结论
南四湖底泥疏浚表层30 cm,溶解性活性磷通量降低。南四湖底泥疏浚对沉积物溶解性活性磷释放具有极好的控制作用,可以有效控制内源磷的释放。疏浚30 cm后释放速率有增加的趋势,这与疏浚后高浓度间隙水氮磷同上覆水体直接接触有关[9-11]。另外,在7 d内,底泥疏浚对南四湖内源氮磷释放的效果不明显,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