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2018-02-01解鹏程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经济增长

解鹏程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7-2014年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在内的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和商贸流通业及其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单一阈值转化效应,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商贸流通业 经济增长

引言与文献综述

基于人口红利、外资引进和政府政策推动下的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无法长期有效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流通环节的流通成本,本文基于此视角探究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包含高级化和合理化(张彤等,2014)。根据其产业占比变化的区域来源可以分为地区内产业调整和地区间产业调整,因此在探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时,势必要考虑产业集聚性的影响。商贸流通业主要涵盖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在内的批发、零售、运输、餐饮等行业及服务于该行业的其他行业(赵凯和宋则,2009),属于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纽带和连接桥梁,决定着产品进出市场的时间和效率水平。

有关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较为丰富,基于差异化的研究方法、对象和数据,学者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渠立权等(2013)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在2000-2011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不能盲目依靠产业结构调整。但上述研究是以地区同质化为前提,忽略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于彬彬(2015)研究结论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考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有关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较为丰富,但研究结论在影响行为、静动态特征方面存在差异。费清和卢爱珍(2015)将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区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种,同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李胜军(2016)从产业体系的供需两端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在我国产业体系中的发展趋势和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经济的影响。

既有研究对于明晰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仍有改进空间。鲜有学者将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既有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机制分析或简单的时间序列实证分析;既有研究忽略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本文基于2007-2014年273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空间模型以探究产业结构调整和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理论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包含三次产业比重逐步提升转变及各产业结构占比的变动,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权重上,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参考鄢嫣(2013)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析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其一,农业产业所占GDP比重一直处于最大时,表征地区经济发展尚处于农业发展时代,其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若此时通过技术研发、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持续投入、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则可以有效提升地区工业化水平,致使农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升,直至超越农业产值所占比重。此时经济体发展进入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显著提升了地区经济发展。

其二,随着工业化技术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同步提升,农村劳动力呈现明显富余,大量转向低附加值的建筑业、制造业。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以谋求在城镇就业机会,城镇公共资源增加了农村转移人员的落户倾向。导致生产资源、医疗资源和公共交通资源的增加,直至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工业。该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则呈现时空差异性,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完全是正向促进,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会造成企业寻租加剧,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甚至逐步恶化。

但上述分析均是在地区同质性的前提下进行讨论的,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政策引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水平尚不统一,处于梯度分布现状。在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将地区间异质性考虑进去。地区异质性并不意味着地区经濟发展交流较为脆弱甚至是贸易壁垒较为严重,相反,在中央政府干预情形下,地区间经济发展可能存在显著的空间外部效应,应考虑地区之间的空间外部性。但政府竞争视角下城市异质性和空间外部性对相邻地区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其综合效应是不确定的,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但二者在地区之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影响结果不确定。

(二)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商贸流通业属于连接厂商企业与消费者的中间桥梁,但存在诸多不同业态,比如批发、零售、住宿、旅游、餐饮及服务于上述行业的运输业等,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就直接效应而言,商贸流通业体现的是供求均衡,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商贸市场的规划等均直接增加就业水平,增加生产需求,直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但上述所提及的促进效应大多数属于水平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的持久性不足。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居民消费偏好的转变,均大幅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切实增强商贸物流业的供求能力,不断提升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就间接效应而言,主要体现在商贸流通业衍生产业的出现和地区间空间溢出效应两个方面。社会分工的出现加速了商贸流通业行业的衍生效应,商贸流通业小类企业数量及工人从事环节的种类出现快速提升。时间成本的降低、物流体系的完善和监管制度的从严均提升地区间物流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地区与地区间的贸易由大范围缩至小范围,本文提出如下假说。endprint

假说2:商贸流通业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影响行为不确定。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通过调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经济增长(GIN)为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调整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SSU)和产业结构合理化(SRE),商贸流通业(TRA)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添加商贸流通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叉项(SSU*TRA,SRE*TRA)。以劳动力要素投入量(LAB)、资本要素存量(CAP)作为控制变量,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DI)进入模型作为控制变量。地区经济增长在时间维度层面具有潜在的滞后效应和传承性,故添加经济增长的一阶滞后项(GINt-1)作为解释变量,得到如下计量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式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将采用地理距离空间权重距离。

(1)

(2)

(3)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所统计城市的面板数据,查询数据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在2007年前部分城市缺失严重,故将研究时间维度设定为2007-2014。基于数据可得性,获得27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经济增长(GIN)采用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参考干春晖等(2011)做法,采用修正后的泰尔指数测度,

(4)

测度所得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越小,则表示偏离均衡点的范围约窄。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SSU)。劳动力要素(LAB)采用各产业年末就业人数之和表示;资本要素(CAP)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度,Kt=Kt-1+(1-δ)It,其中折旧率参考单豪杰(2008)的做法;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额度表示,且采用各年份平均美元人民币汇率进行折算。

实证结果分析

(一)门限效应分析

表1给出针对模型(1)的计量回归结果,为进行对比分析,表1同时给出了最小二乘法(OLS)、面板固定效应(FE)、一阶差分GMM、一阶系统GMM四种估算方法的回归结果,为方便分析分别采用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表示。据表1可知,四种模型估算结果存在高度一致性,但在假設检验统计显著性方面存在不同。对比发现,模型2修正的拟合优度高于模型1(0.7830>0.6674),而二者均忽略了经济增长变量的滞后效应,模型3和模型4将经济增长一阶滞后项(LnGINt-1)纳入其中,并采用GMM进行估算。就检验来看,Sargan检验值和AR(2)检验值表明模型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效应,且残差变量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性,即模型设定是合理的。就回归结果来看,LnGINt-1系数高度显著为正,表明当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提升1%,引致下期数值提升0.240%或者0.171%。主要是因为当期经济发展水平可为市场提供较为贴近和真实的预期,基于该预期市场主体规划投资、消费所占比重及调整空间。理性经济人假设保证市场主体是高度趋利性的,可预期范围的经济现状必然会引致其增强生产要素的操控和产品供求均衡点的调节,以便放大自身利益和政府需求。LnSSU系数高度为正,同时LnSSU2系数高度为负且至少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符合假设1门限效应的说明,也即产业结构高级化(LnSSU)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存在单门限效应。但不同模型所估算所得单一门限值是不同的,如模型1至模型4,分别为1.116、0.872、1.127、1.096。随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梯度上升,直至超越第二产业时,经济增长水平是增加的。但超越门限值之后,第三产业所依托的农业、工业产品的需求能力达到上限,农民此时增加农产品产量,企业此时提升生产能力均会产生过剩产能。产业结构合理化(LnSRE)系数高度为负,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假设检验,表征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每提升1%,将使得人均GDP提升0.223%、0.022%、0.338%、0.564%(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研究结果符合假说1。启示政府不应在阈值范围内单一的促进产业高级化的布局,还应注意三大产业之间的架构比重,从高级化和合理化两方面同时入手。商贸流通业(LnTRA)系数高度显著为正,符合假说2,表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正向积极有效的,应继续增强针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投资或者利好政策导向。

(二)交互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表2给出产业结构调整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交互项对经济增长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回归结果,交互效应体现在模型5和模型6,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在模型7和模型8。据表可知就检验而言,Sargan检验和AR(2)检验表征模型5和模型6中工具变量使用合理,无过度识别效应,且不存在残差的二阶序列相关效应。首先分析交互效应,就估算结果而言,LnSSU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且LnSSU*LnTRA系数为正;LnSRE系数为负,但并未通过一定水平的假设检验,而LnSRE*LnTRA同样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研究结果符合假说2的交互项的正向经济增长效应。

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模型7给出空间自相关(SAR)估算结果,模型8给出空间杜宾模型(SDM)。估算之前采用莫兰指数测度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和经济增长在地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发现2007-2014年区间内三种变量的莫兰指数均高度显著为正,表征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发展有利于相邻地区的相关变量的发展。就估算结果而言,模型7和模型8中的空间相关性系数高度显著为正,说明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空间模型采用合理。就估算结果来看,LnSSU和LnTRA系数显著为正,且W*LnSSU、W*LnTRA系数同样显著为正,同时LnSRE系数为负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W*LnSRE却显著为正。主要是因为本地区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的生产效率,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降低企业交易、个人交易之间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大幅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而信息化水平提升存在较低的区域限制,地区之间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传播较为便捷,显著促进相邻地区经济发展。endprint

政策建议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經济增长模式

研究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阈值转换特征,单一持久性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启示地方政府应基于宏观经济理论和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有效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阈值。另外,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启示政府在调节产业结构占比的同时,应注重行业协调发展的均衡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存量改善、交通基建设施建设、能源价格调整、能源供求市场化等,启示政府分工中应注重协调均衡,拓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增强商贸体系建设

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农村地区的发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梯度性。东部地区受改革开放政策导向,外资企业入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弱化,城市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均偏低。农村地区主要发展农林牧渔业、旅游服务业等,工业占比较低,商贸流通业则是连接农产品及其相关服务业与城市工业企业交易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差异化的城乡水平需要健全完善的商贸市场和管理人员。

(三)加强区域交流合作,降低区域贸易壁垒

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在地域层面存在空间正向促进效应。但受限于1994年之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政治官员晋升指标的变动,均会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导致腐败寻租滋生,地区之间贸易壁垒陡增,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而充分利用宏观变量的空间外部性的前提是政府加强腐败治理,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地位及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经济调节的过程中应切实逐步推进区域之间的贸易交流、包含针对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及地方经济自身发展的战略,比如地区之间交通设施的建设、金融发展体系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彤,李涵,宋瑞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下的产业现状与展望[J].经济研究,2014(6)

2.赵凯,宋则.商贸流通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9(1)

3.渠立权,张庆利,陈洁.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1)

4.谭鑫,赵鑫铖.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稳定性影响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5)

5.于斌斌.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

6.费清,卢爱珍.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机理及优化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7.李胜军.商贸流通业在我国产业体系中的动态角色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8.鄢嫣.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9.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10.赵武.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深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3)

11.马铁成.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对比[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商贸流通业经济增长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