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三思品课学法中的无为之道
2018-02-01张海英��
张海英��
摘要:初三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主要是国情部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小,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记忆困难,独立学习犹如盲人摸象,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实现自主感悟、同伴互助和高效学习这三点,学生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升。
关键词:学法;自主感悟之道;同伴互助之道;高效学习之道
有为学习是指在教师要求和监管之下的“自学”行为,无为是指做到高度自律的自主学习行为。无为而为的哲学思想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过程中,我充分体验到了一个初学者自主感悟、同伴互助和高效学习之道。由此我联想到了学生初三政治学科学习,在学习中也可以通过这三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变“有为”为“无为”。
首先是自主感悟之道。对于初次接触汽车的驾驶者来说,理论学习是第一道难关,各种交通标志、规定、交通处罚背的是头昏脑涨,很容易混淆。怎么办?被动的单纯的机械记忆行不通,就必须主动寻找办法,感悟学习之道,将书本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注意观察,加强练习,学起来是事半功倍。因为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元认知监控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初三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主要是国情部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记忆困难。如何解决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观察和了解社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感悟学习的内容。如学习《基层群众政治制度》时,对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不理解,难以掌握和记忆,学生可以利用双休日到村里或社区进行观察和走访,将了解的情况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知识点,部分学生记不准确,容易把毛泽东思想也划入其中,有人就把这个内容简答的归纳为“邓三科”。还有学生主动运用思维导图,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进行归纳,将国情、主要矛盾、分配制度、和谐社会、民生问题、共同富裕、党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整合进行记忆。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寻找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节点,让抽象学习具体化,从而达到了高效自主学习的目的。
其次是同伴互助之道。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同学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互助合作伙伴。同伴互助学习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同学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際关系。第一,课前预习中的同伴互助。在预习稿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发现记录疑难点。对预习稿中的“问题探究”部分,学生自己独立先解决,如果不能完成,可以求助同伴,探讨解决。第二,课堂讨论中的互助学习。课堂讨论是教师在了解学情基础上,确定教学难点以及解决方法,精心预设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新思维而组织开展的。由于同伴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知识的广度、宽度、厚度不一样,不同的同伴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从而激发思维的火花。如学习依法治国中知识点:“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的同学反应快,想到可以从依法治国的新方针入手解决;有的同学发现很多案例是因为人们不懂法律或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提出国家应该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有的同学认为中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也应该有所作为等等。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同伴的观点,积极思考问题,心有所悟,不断完善了自己的认识、提高了理解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第三,课后复习与练习中的互相学习。课后及时复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完善,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选择求助同伴。在独立解题时,对于碰到的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并且对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产生疑问,同时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评价中得到验证时,学生也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
再次是高效学习之道。1. 管理时间,提高效率。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掌握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和技巧,科学地支配和管理时间,减少低效率重复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本市中考状元在谈成功的秘诀时说:“每天在上晚修之前做一个计划,将每节晚修的任务列出,并估算所需的时间,以此来将各项任务合理地分配到各节晚修课中。”“在中考复习时,可以列出周一至周五的复习计划,每周重复。”2. 设定期限,拒绝拖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天天重复的一个现象:当老师布置一项作业需要今天晚上必须交时,学生基本上都会在要交的那一刻完成,当需要明天晚上交作业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会在第二天的晚上完成。这是因为人大多是有惰性的,在从事某一活动时,能拖则拖,直到规定的时间或是条件不允许继续下去时,人们才会急切地想要完成任务,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最后通牒效应”。为了避免拖拉的倾向,在进行学习任务之前,我们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成为时间的主人,合理安排。当自己按照提前设定的期限完成学习任务时,便达到了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明环,李吉波.语文教学的无为而为[J].辽宁教育,2016(9):76-77.
[2]成杰.用元认知监控理论指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J].西藏教育,2010,192(6):50.
[3]金二红.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践与理论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陈浩.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80-87.
作者简介:张海英,广东省阳江市,广东省阳江市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