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路虎在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018-02-01
7月21日,奇瑞捷豹路虎全新发动机工厂正式开业。这座发动机工厂是捷豹路虎在海外的首家发动机工厂。业内普遍认为,从单纯整车生产到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的重要升级,不仅是捷豹路虎全球化布局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奇瑞捷豹路虎不断深化本土化进程的有力体现。而与这一事件形成呼应的是,2017年上半年,捷豹路虎在华累计销量实现26%的同比增长,创历史最佳销量纪录。从2010年成立捷豹路虎中国起,7年时间,捷豹路虎整体销量从当年的2万辆攀升至近12万辆。并在去年斩获中国豪华汽车品牌第四把交椅。在捷豹路虎不断推动杜化进程的背后,当前的中国豪华车市场,竞争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激烈局面之中。第一阵营的传统德系三强的地位一时难以动摇,但三强之间你争我夺、锱铢必较。而豪华车第二阵容的战斗也打得风生水起,十分精彩。谁能够突破竞争重围,就有望力争上游,实现格局的跨越。捷豹路虎显然具备这样的潜力,那么其他品牌呢?请看本期《寰球大家谈》。
主持人:“本土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大凡跨国企业在国内建设工厂,都会引来一轮关于“本土化”的热议,对于豪华品牌来说,“本土化”有没有一些新特点和新特色?
吴迎秋:现在来看,“本土化”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了。在中国汽车市场野蛮增长的时代,大家提“本土化”“国产化率”主要是因为当时是卖方市场,装车就挣钱。跨国公司、合资企业都没有本土化的动力,大家都想着要快挣钱、挣快钱。但现在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本土化已经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了。同时,零部件生产的基础已经十分雄厚,生产制造的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甚至有很多工厂,都是跨国公司全球的样板工厂,这其中就包括奇瑞捷豹路虎常熟工厂。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解决了过去国产化、本土化就是低品质化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土化”已经不再是企业被动的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所以很多人说奇瑞捷豹路虎全新发动机工厂是一个本土化的进程,我倒觉得更应该是捷豹路虎主动融入中国市场的表现。捷豹路虎已经意识到,要想在中国市场实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这么做。
刘强:在中国市场,如果说发展好的豪华品牌有什么相似之处,那肯定是“本土化”。不过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本土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加深。以前可能只是建立工厂,设立研发中心,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车价值链本土化”,涉及从研发、采购、制造、售后服务甚至是营销传播等环节。毫无疑问,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大多数汽车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在中国成功,才能在全球成功。所以正如吴老师所言,以前大家可能是被动地“本土化”现在主动地融入已经成为必然。豪华品牌更是如此。
王鑫:新的特点是车企本土化从“被动”走向“主动”,说白了谁在中国不主动谁就会在全球失去身位,豪华品牌更是如此。根据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数据显示,中国豪华车市场增幅高达25%,远远高于整体车市增速,这说明豪华车市场上升空间大,谁在这一轮的布局领先就有可能形成体量和规模优势。
我们发现捷豹路虎这几年在中国开窍了,他们用很短的时间走完了先入豪华品牌近10年的“中国之路”,并且毫不犹豫地将技术与产品深度国产化,这说明他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宝贵。曾经一位豪华车企CEO说过,探讨中国事宜已经成为董事会的首要事项,足以看出中国市场对于豪华品牌的重要性,因此现在的技术本土化更多的是思维转变的本土化。
主持人:如果从2010年捷豹路虎中国成立算起,捷豹路虎进入中国也才7年时间,但发展速度非常快,俨然成了豪华车市场的最大黑马,您觉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吴迎秋:捷豹路虎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快。合资公司奇瑞捷豹路虎成立才5年时间,首款国产产品揽胜极光正式上市才两年多时间,但捷豹路虎的发展速度确实称得上是“黑马”。可以说,捷豹路虎是用两年时间,走完了很多跨国公司十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走完的路。
原因有很多,首先捷豹路虎在中国的发展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如SUV市场暴增、消费升级等,而捷豹路虎则抓住了这些机会。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过去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进程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如今的本土化进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无论是在中外合资双方关系、市场开拓方式方法等方面,捷豹路虎都有很多可以参照的案例,对于捷豹路虎来说,这种后发优势也是很关键的因素。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捷豹路虎在中国还有很大市场空间和潜力。首先,产品阵容还没有完全展开国产产品还不是很多:其次,奇瑞捷豹路虎全新发动机工厂也说明捷豹路虎的合资企业有了完整的发展体系有了更多好牌可以打: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捷豹路虎在中国的时间毕竟很短,还在磨合当中潜力依然十分巨大。
刘强:中国的豪华车市场的消费群体正呈现出越来越年轻的趋势,这给很多豪华品牌汽车提供了新的机会。但要把握这一机会,除了“本土化”这一基础带来的价格优势之外,还有两点十分关键:其一,有足够说服力的优势产品:其二,有调性的品牌文化。捷豹路虎在这两方面确实可圈可点。
全鋁车身和智能(Ingenium)发动机足够证明捷豹路虎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实力:动感、优雅的捷豹,代表征服和探险的路虎,一个是具有鲜明英伦贵族风的品牌,一个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专业豪华SUV品牌,也的确符合新一代年轻豪华车消费者群体的调调。
王鑫:在中国市场,所谓黑马的特点是抓住机遇,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因为在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容易迷失,甚至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认为在中国再做更多的投入意义不大,或者会使品牌全球化受损,这些杂念一定在很多豪华品牌中出现过。
相比之下我们发现,自从几年前捷豹路虎销量出现波动后,这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开始了一种“放下身价埋头苦干”的状态尤其是奇瑞捷豹路虎成立之后,不断在寻求适应中国市场的管理体系,发展状态,这种感觉很对。endprint
表现在产品,技术上,仅用两年的时间干了ABB等很多豪华车企在中国国产化十几年的事情,这样的效率不可能换不回成果对于经销商、供应商、在华合作伙伴都是种信心的提升,反过来这些合作伙伴也定会全力支持,这样形成的良好互推机制有效地促使捷豹路虎在中国的发展。
主持人:中国豪华车市场目前的局势可以用“BBA+”来形容,一方面,奔驰、宝马、奥迪的传统优势很大,短时间内估计很难被赶超;另一方面,以捷豹路虎、凯迪拉克、雷克萨斯、沃尔沃等为代表的豪华品牌第二阵容竞争也十分激烈,排名变化也比较大,原因是什么?
吴迎秋:豪华车第二阵容确实变动比较大,可以说大家都有机会,但往往这种时候,就是竞争最激烈、最残酷的时候。从最近几年的变化可以看出,要想在豪华车市场第二阵容获得优势,以下几个关键点要抓住:其一,产品一定要切合中国市场需求:其二,品牌诉求一定要很清晰;其三,一定在中国市场上稳扎稳打。核心一点就是本土化是必然选择。
刘强:与传统BBA相比,豪華车第二阵容的排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家基数都不是特别大,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逆袭,反超,但同时也显现出当前豪华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其一,产品为王。豪华车市场的众多案例已经证明,只有有了足够优秀的产品,才能有表现优异的基础:其二,波动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品牌力不足。这是一个长期工程如何通过有连续性的营销,传播,让品牌特色、品牌文化深入人心,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好感度和忠诚度,这是很多处于第二阵容的豪华品牌需要长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王鑫:我认为是思维观念的问题。首先从第一阵营来看,大家都在评价奔驰的快速增长是基于产品,但仔细梳理会发现,奔驰在中国的开放以及对商机的敏感,对合作伙伴的信任与支持都是非常积极的。在与北汽的合作中实现交叉持股、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合作等,这些与刚才谈到的奇瑞捷豹路虎完全一致,相互的信任与支持促成了更好地发展互推模式。
相比之下第二阵营豪华品牌出现了竞争白热化,但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发展模式例如捷豹路虎已经加速在本土化发展,另外一些品牌也在积极短时间内补足功课。从整个第二阵营来看,谁能够在补课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亮点,可能在未来会对豪华汽车阵营重新洗牌,这不是没有可能。
主持人:您觉得第二阵营的豪华品牌中,有哪些企业表现特别突出,有望脱颖而出?为什么?
吴迎秋:大家都有机会,但竞争非常激烈。前面已经说过,捷豹路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从2017年上半年的排名来看凯迪拉克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并不是偶然。凯迪拉克的国产化战略的进展非常迅速,上半年国产车型销量的占比近90%。在这一基础之上,产品对路,营销对路,是凯迪拉克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当然还有些进入快速增长通道的品牌也值得关注比如沃尔沃、林肯、讴歌等。
刘强:林肯和讴歌的发展潜力确实不容小觑。林肯再次进入中国是2014年年底,也就短短两年多时间,但表现十分不俗。2016年的销量是32558辆2017年上半年就达到了24541辆。特色化的产品,以及“林肯之道”的独特客户体验,都将推动林肯进步快速发展。
王鑫:综合来看应该是捷豹路虎,原因有几点:1.捷豹路虎目前本土化发展速度飞快,导致产品、渠道,品牌都在新的上升期;2.产品阵容齐全,同时B+级轿车与SUV符合当下中国消费者需求;3.产品处在豪华车利润较高、单车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优势,容易在市场获得认可;4.有着豪华车应有的产品个性例如全铝车身等。
相比之下,其他品牌还欠缺火候,有些利用性价比在做,有些利用单纯服务来抬高品牌,还有一些产品序列比较割裂,这些可能与品牌发展初期的定位有关,但在中国发展不得不补强以上4点,缺一不可。
主持人:提到讴歌,我倒是想到了同样是日系豪华品牌的英菲尼迪。英菲尼迪也曾经是豪华品牌第二阵容中的佼佼者,但高调过后,荚菲尼迪似乎陷入了沉寂。怎么看当前英菲尼迪在华的发展?
刘强:在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刚刚兴起的时候,英菲尼迪抓住了一个好时机,提高了品牌知名度,销量也得到了迅速增长。但这种营销优势随着时间推移也慢慢消散,再加上2016年前后频繁的人事变动,确实影响了销量的进一步提升。目前英菲尼迪的销量不能说差,但在其他“小伙伴”快速增长的光环下,自然显得光彩不足。
王鑫:英菲尼迪近两年的确有些不温不火。销量冲劲不足,品牌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如何刹住这种趋势,是一个值得英菲尼迪高度重视的问题。
吴迎秋:市场竞争永远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发展再好的企业也有低迷的时候。2017年是英菲尼迪的“蓄力之年”,经历过段时间的调整后,英菲尼迪依然有机会重新找回自己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位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