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首相从武汉到北京谈合作
2018-02-01孙微青木辛斌范凌志
●本报驻英国、德国、新加坡特约记者 孙微 青木 辛斌 ●本报记者 范凌志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3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欢迎首次正式访华的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并举行中英总理年度会晤。梅称将寻求“进一步升级进入黄金时代的英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天上午在武汉,她同样提到“黄金时代”,表示要确保双方合作的“黄金时代能够世代延续”。《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梅将告诉中国领导人,英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好的朋友。带着最大规模的商业代表团,一下飞机就宣布价值超过5.5亿英镑的教育协议,称将推进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在外界看来,在深陷脱欧泥潭的今天,梅极力争取中国,希望为国家和经济打一剂“强心针”。不过,搅局者总是会跳出来,一些英媒和政客要求梅在人权和香港问题上发声。但就连挑事的英媒都承认,没什么人认为,梅会公开在这些问题上挑战中国领导人。“脱欧后,英国(在加强对华合作方面)别无选择。”伦敦国王学院中国问题专家克里·布朗的话31日被很多媒体引用。他说,脱欧可能是英国现代史上最糟糕的外交决策,但就推动英中关系发展而言,这或许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中英关系“没有冬天,只有春天”
北京并非梅的第一站,她的访华行程是从武汉开始的。香港《南华早报》称,这个选择令人吃惊,除了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很少有外国领导人将这个城市作为访华行程的目的地。梅在武汉仅停留一个上午,但行程相当紧凑。她前往武汉大学出席湖北英国教育文化交流展,并与学生互动交流。随后,梅考察长江水资源及水生物保护情况,并于中午时分登上黄鹤楼,还欣赏了京剧表演。
为什么是武汉?不少英媒都提到,武汉是中国的教育重镇,是世界上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这对英国教育部门很有吸引力。一落地,梅就宣布了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合作项目,包括英中数学老师交换项目续期至2020年,派出约200名英语老师前往中国教学,英国最大的托儿服务商“小蜜蜂”在中国开设20家托儿所。英国《独立报》称,中国公民已是英国最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每年为英国教育产业带来50亿英镑收入。新的教育协议总价值超过5.5亿英镑,将为英国创造800多个就业岗位。
“这有助于确保我们彼此合作的黄金时代能够世代延续。”梅这样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对英国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与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法新社31日称,梅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晤,双方都赞赏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以及贸易潜力。梅说:“双方决定进一步深化贸易关系,我们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李克强表示,中英关系“没有冬天,只有春天”,双边关系不会受到英国脱欧影响。
梅深化同中国贸易关系的决心从她带到中国的“最大规模商业代表团”就能看出。《独立报》说,这个代表团包括51家英国企业,既有切尔西的制茶商,也有汇丰银行的高管。英国媒体的报道已经铺天盖地,商界寄予莫大希望。法新社援引梅透露的消息称,此访期间将签署价值超过90亿英镑的商业协议。BBC评论说,在英国深陷脱欧泥潭的今天,梅首相当然希望抓住访问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和一个规模浩大的市场。这次访问的成果将给她的政党、国家和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
31日,在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双方签署经贸、金融、海关、卫生、航空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英国《每日快报》报道称,这成为两国关系的新高点。在31日飞往武汉的皇家空军专机上,梅告诉记者,中国是英国想与之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英国路透社称,中国在英国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2016年为3.1%,而欧盟为43%。自由贸易协议需要等到明年英国正式离开欧盟之后才能开始正式谈判,且需要很多年才能得出结果。但英国已向中国企业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它们对生意完全开放。
据介绍,习近平主席将会见梅首相。在结束北京的行程后,梅将前往3天访华之旅的最后一站上海。
在政治和贸易之间走钢丝
“在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强国之际,国王乔治三世1793年派马戛尔尼带领使团前往中国觐见清帝乾隆。这是即将迅速走向衰败的大清帝国和正在阔步走向辉煌的大英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对话。那次对话的核心是贸易、市场。”在梅踏上中国土地的日子,BBC搬出历史并对比说,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英国首相亲自去中国。这是备受脱欧困扰的英国和在国际间日渐强势的中国之间的对话。这次对话的核心仍然是贸易、市场。
想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摆脱脱欧后的窘境,又被“日不落帝国”的心态刺痛,是一些英媒的典型心理。英国《卫报》称,多数观察家认为,英国脱欧削弱了与中国的谈判地位,过去中国视英国为欧盟内的关键盟友。新加坡《海峡时报》评论说,位于伦敦市的中国银行总部的国旗,下午总是将影子投到邻近的英格兰银行大楼上。梅视中国为经济机遇,但同时也是战略挑战,包括她2016年短暂叫停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令英中“黄金时代”关系受损。
一些媒体和政客还在人权和香港问题上施压。《卫报》1月31日刊登鼓动非法“占中”的香港“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的投书。他抱怨遭到“打压”,并用英国首相梅杰在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的誓言“敲打”梅说,梅杰当时承诺“香港永远不会独行”,首相现在必须信守承诺,在为时已晚之前向中国领导人提出这一问题。
在访问伊始,梅告诉媒体,她会在和中国领导人会谈中提出敏感的人权及香港问题,但拒绝给出细节。《卫报》称,梅以此回应一些人有关英方对北京“懦弱”的批评。她说相信她和中国领导人的关系允许讨论棘手问题。不过没什么人认为,梅会公开在这些问题上挑战中国领导人。“在政治和贸易之间走钢丝”,美国彭博社称,梅需要在保持中国对与英建立强大关系的意愿与一系列政治关切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3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西方国家领导人访华的常见现象,似乎到中国不谈这些问题就陷入一种“政治不正确”。就英国来说,梅政府是个“弱政府”,她的表态跟政府处境有关。就连英媒也承认,在英国政坛、党内、民意分歧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恐怕很难取悦所有人。BBC说,做成一件事可能很难,但从鸡蛋里面挑骨头并不难。
搞好与华关系,竞争者很多
在抵达中国之前,梅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表态受到关注。法新社31日报道称,当天在与李克强举行会谈时,梅表示英国欢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机遇。她说,两国将继续合作,以确保该倡议符合国际标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1日说,“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合作平台,是互利开放的、包容的,同时也是透明的。中方一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也一贯遵循市场规律和相关规则。如果没做到这个要求,“一带一路”建设也不会取得如此大的进展和成功。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与卡梅伦不同,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更为谨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在该报撰文说,2015年,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在西方世界中率先加入亚投行,推动其他发达国家加入,引发亚投行热。本来英国还是率先表态支持“一带一路”的西方大国,却让法国抢了先。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初访华率先将“一带一路”写入中法联合声明。路透社评论说,英国在争取中国投资的竞赛中已经落后于对手。2016年,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法国也不甘示弱,马克龙抢先英国一步,新年一过就去了北京,并给中国领导人送上国礼马。德国新闻电视台31日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正在成为国际政治的中心。
崔洪建3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洲国家争相发展对华关系是这几年呈现出的态势。在相关国家的示范效应下,我们看到欧洲国家领导人密集访华的情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开放抱有信心。就英国而言,面对不确定的美国、停滞不前的日本,从潜力、实力和意愿来说,除了中国,还能找哪个更好的伙伴进行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