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8-02-01张青青
张青青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来说,中高职衔接项目稳定了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了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构建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实践中,围绕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课程体系构建,无疑是衔接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
1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学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中高职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及课程评价四个课程建设基本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必须思考各阶段课程目标如何定位、课程内容如何选取、课程内容按照什么逻辑关系进行整合、课程如何考核等问题。
(1)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中高职课程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较大差距。中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单项技能训练;高职注重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因此,在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课程衔接中,如何做好目标的有效衔接,是课程体系衔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课程体系的内容选取。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为知识、技能、任务和产品。以这四种要素作为参照点,就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即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任务课程和项目课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办学资源、教学对象等方面有差别,因此,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衔接院校双方及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
(3)课程衔接的对接问题。由于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沟通,中职院校按照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设置课程,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依据以高中毕业生为起点的生源制定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导致了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甚至出现专业技能课倒挂的现象。对部分中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研发现,课程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和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重复率高。
(4)课程体系的评价问题。在分段培养过程中,如何处理中高职学校间、校企间的利益及责任问题,制定保证连贯教育的基础性管理制度;如何界定各阶段课程评价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如何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改进,是课程体系评价面临的重要问题。
2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1)完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计划。要想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首先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专业教学计划,并将其作为指导院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并根据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和相应学时。根据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并在两个阶段对职业技能考核进行有效衔接。例如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中职阶段完成初级工鉴定,高职阶段完成中级工、高级工鉴定。
(2)中高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在于通过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来严格要求,让中职和高职在构建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符合素质教育这一大的方向。中职教育其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当前生产和服务类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是培养出生产、开发、服务和管理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根据中职和高职的职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科学的选择和培养。课程设置方面以改革和提高课程质量为核心。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中注重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巧妙联系与整体结合,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公共选修课三大类。公共基础课是为学生的升学衔接做好准备的,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标准相对应。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课包括基本理论课、实践课、岗位实习;公共选修课主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弥补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专业相互衔接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这四个模块。
3 机电专业“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
目前,学院机电专业与三所中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在中高职课程开发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学院教务处长、分管院长、副院长、中职学院分管院长、教务处长、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课程开发过程提供有利帮助,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并由企业代表从行业和市场出发,由专业教师共同协商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整个过程由三方全程参与进来。
(2)顶层设计,形成“3+2”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企业专家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协作下,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学生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出“一个体系,两个层次,三项能力,四大平台”的课程衔接体系。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的养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技能平台课程、技能竞赛平台、岗位能力拓展平台课程组成四大平台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既要考虑升学,同时也要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工作的需要。技能竞赛平台依据岗位核心能力,一方面以赛代练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整个课程设置围绕机电专业的主要岗位“维修电工”和“机修钳工”。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考核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目标进行有效衔接,承前启后、逐层递进。
(3)以“技能卡”为突破口,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训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通过以“技能卡”为突破口的实践评价体系建设,将各门课程对应的岗位技能设置成技能卡,中高职阶段的技能卡保持连贯性,并将考核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及企业员工考核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
[1] 管丹.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开发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6,(30).
[2] 傅大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
[3] 宋云华.湖北地区总高职衔接现状调查报告[J].考试周刊,20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