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早婚心理因素分析
2018-02-01李明璐
万 媛,李明璐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早婚是人们的个体婚姻心理在行为上的一种表现,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人们的个体婚姻心理在婚姻生活中时有表现,导致了农村早婚现象尤为突出。
1 传统的婚育心理
“早结婚,早享福”、“多子多福”等思想使中国的早婚早育传统盛行了几千年,至今封建的婚姻观在农民的心理上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生育是农民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早婚往往是为了能够早育、多育。在现代社会,早育、多育的传统思想显然是与计划生育等社会规范相冲突的,而早婚能够使他们有较长的时间来吸取避开社规范的成功经验,延长生育期,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个体意识。此外,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女性追求独立的思想意识不够强烈,把自己看作男性的附属品,看作生育的工具,想要尽快找到自己的依附,完成自己的使命。加之农村社会经济条件落后,信息闭塞,包办婚姻现象较为严重,老一辈用自己的封建思想观念来强化子女的婚育观,致使农村早婚现象较为普遍。
2 从众心理
人作为高级动物,习惯于群居生活,生活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与周围的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建立了利益上的平衡关系,并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相互制约着。从众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它既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农村,一个村庄往往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人们都追求利益上的平衡性和一致性,包括婚姻方面的利益。如果一个群体中人们的婚姻年龄都符合法律规范,即使有个别人的意识与法律规范相冲突,但是在群体内的大多数人都是公平一致的,所以人们在心理上会保持相对的平衡,这也使社会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但如果有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发生了早婚行为,由此破坏了整体的利益,其他人会为自己受到损害的利益寻求补偿,一种方式可能是惩罚做出破坏行为的人,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其他人纷纷效仿这种人的行为,一人为之,众人为之,即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该群体内会形成早婚风气,尤其是在社会力量不足以控制这种风气的地方,早婚现象会变得更为严重。
3 寻求利益平衡的心理
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农村地区,传统农业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各种农业经营活动大多还是以手工操作的体力劳动为主,家庭仍然是主要生产单位,而劳动力是促进家庭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劳动力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家庭经济利益。因此,婚姻就成为了补偿家庭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早婚能够增加劳动力,使婚姻的一方能够获得一个不经抚养过程的现实劳动力,而失去劳动力的另一方,会以同样的方式让其他子女通过早婚的方式来补给缺失的劳动力,这样也就形成了早婚的连锁反应。除此之外,早婚还可以带来眼前的现实经济利益,受到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还盛行着买卖婚姻,婚姻的一方可以从另一方获得丰厚的聘礼,以此来充实自己的家庭经济,与此同时,支付聘礼的一方又会尽快从其他子女的婚姻中获取聘礼以补偿家庭经济,为了实现利益的平衡,人们会在互补心理的驱动下,产生一系列早婚行为。
4 责任转移心理
家庭作为一种人类的生活组织,它本身是一个社会有机体,要经历新陈代谢的过程,伴随着新家庭的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必然是旧家庭的萎缩和消亡。在一个家庭之中,家庭责任是多方面的,既要承担家庭管理责任,也要承担家庭经济等责任。一些家庭的父母希望通过早婚让子女尽快承担家庭责任,减轻自己的负担;特别是对于子女较多的家庭来说,父母则希望自己能够在失去能力之前完成子女的终身大事,因此子女越多的家庭,早婚现象越为严重。除此之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现象越来越多,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思想仍然处于传统保守状态,为了避免邻居的非议和双方之间的纠纷,父母会选择让孩子尽快结婚来解决问题,以此遏制闲言碎语。
5 猎奇心理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无论是在封闭的封建社会,还是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谈性色变是中国从未改变过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了青少年性成熟提前的现象,这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整个社会的婚育心理都产生了强烈影响。但由于思想观念的保守和禁锢,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在性教育板块仍然是缺失的,这导致了无法对提前的性成熟期现象做出正确的引导,社会越是避讳从正确的渠道去谈性,就只会让它变得越神秘,这也就激发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特别是在农村社会,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和教育资源短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性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缺乏,青少年在对性的猎奇心理驱动下,最终形成未婚先孕的事实婚姻。此外,爱情有着神秘而浪漫的色彩,每个人在心中都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都希望在年少时期能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处在生理和心理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状态的青少年将婚姻视为爱情的最好证明和保障。
由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因此产生早婚的心理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是这些心理因素最终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要想改变农村的早婚现象,首先必须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通过积极的措施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婚姻观念,使婚姻行为符合整体的社会规范,增强集体观念和社会观念,强化整体意识。其次,由于信息闭塞、法律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使农村中的人们法治观念淡薄,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手段,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打消人们的侥幸心理,遏制早婚行为的发生。
[1] 邓小燕.中国当代农村青年早婚问题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2014,(10):156.
[2] 严梅福.我国八十年代早婚早育回升的心理成因分析——兼与冯立天先生商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3] 杨雁.浅谈我国早婚现象[J].内江科技,2011,12(25):99-100.
[4] 朱连芳.农村早婚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中国妇女管理学院学报,1991,(2).
[5] 朱洪峰.农民早婚心理分析及其调整方式[J].人口研究,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