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急性脑梗死并多发脑出血1例报告
2018-02-01杨柳依王亚男
杨柳依,王亚男,李 燕,朱 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a.第一临床医学院; b.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广州 510405)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在原有或无心脏病变及损害的基础上,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或邻近的大动脉内膜并形成赘生物,可造成血液动力学变化、脓毒血症及栓塞等。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其主要也是首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文分析1例IE合并急性脑梗死并多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初诊医生对本病的重视及警觉,减少误诊,以达到及时治疗、改善预后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一月余,加重伴加热1 d,于2017年5月26日收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色黄,易咯吐,咳嗽时伴有头晕,呈昏沉感,易疲劳。患者多次于本院门诊就诊,查胸部DR:左肺支气管扩张并慢性炎症,局限性纤维变。门诊予抗感染、解痉止咳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稍有好转。入院当天,患者家属发现其寒战,测体温41 ℃,遂至本院急诊入院,症状: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恶寒发热,咳嗽咳痰、痰色黄易咳出,头晕、呈昏沉感,多汗、睡时甚,纳一般,近1个月体质量下降10 kg。T 38.5 ℃,P90 次·min-1,R18 次·min-1,BP107/72 mmHg(1 mmHg=0.133 kPa),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左肺吸气相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浊音界无扩大,心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3/6级吹风样杂音,余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双侧踝部红肿,肤温较高。既往支气管炎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重大内科疾病,否认外伤史、手术史、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既往吸烟史30余年,10~15 支·d-1,已戒烟3年。无饮酒、药物等嗜好。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后查血分析:白细胞17.19×109L、中性粒细胞15.71×109L;降钙素原:13.18 ng·mL-1;,超敏C反应蛋白:106.2 mg·L-1,其他正常;胸片:考虑左肺支气管扩张并慢性炎症,局限性纤维变,较前略吸收。胸部CT:考虑右肺中叶内侧段、左肺上叶下舌段及下叶基底段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入院初步诊断: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入院后予静滴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q8 h)抗感染,并予化痰及补液支持等治疗,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入院第4天晚17:50患者突然出现寒战,意识逐渐模糊,稍烦躁,T 40.5 ℃,伴大汗淋漓,小便自遗,无肢体抽搐,立即予心电监测、抽血等,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但言语不利,稍烦躁,右侧肢体乏力,查体: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4-级,右侧感觉稍减退,右侧巴彬斯基征(+-),急查血分析:白细胞25.29×109L-1,中性粒细胞24.15×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5.5%,降钙素原4.40 ng·mL-1;,血气组合:PO269.2 mmHg(9.20 kPa)、PCO229.4 mmHg(3.91 kPa);行颅脑CT检查提示:轻度老年性脑改变,建议MRI检查。其后患者右侧肢体乏力进行性加重,查体: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2级,右侧巴彬斯基征(+)。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大,NIHSS评分9分。22:25立即予阿替普酶50 mg溶栓,配合抑酸护胃治疗。溶栓后第2天(入院第5天)患者病情未见进一步加重,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左肺吸气相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3/6级吹风样杂音,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4级,右侧肌张力未见异常,右侧肢体痛觉减退,右侧巴宾斯基征(+)。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稳斑,泮托拉唑肠溶片抑酸护胃等治疗。溶栓后24 h复查颅脑CT:左侧颞枕叶交界处、右侧颞叶及左侧岛叶多发脑出血,左侧颞叶稍低密度。颅脑科会诊意见:颅内多发出血,血肿量小于10 mL,无手术指征,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可暂不予脱水剂,注意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的观察。23:20开始注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0.5 g、q8 h)抗感染。入院第6天,根据患者复查头颅CT提示脑出血,考虑患者出血原因系溶栓引起,结合患者体征及NIHSS评分,患者溶栓有效,故停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嘱患者绝对卧床,同时排查感染灶的来源,特别注意排查泌尿系感染及IE,积极完善心脏彩超,必要时完善腹部CT。予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100万U,q12 h)联用加强抗感染。
入院第7天,患者血培养结果:星座链球菌感染。心脏彩超考虑IE:二尖瓣后叶小腱索断裂、赘生物形成并关闭不全(中-重度)。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可明确IE诊断,继续当前治疗方案。入院第12天,完善颅脑MR提示:1)左侧颞枕叶交界处、左侧枕叶及右侧颞叶多发脑出血(亚急性期);左侧额叶及双侧颞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2)脑动脉硬化。患者肌力较前明显恢复,停用泰能,继续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嘱患者可在床上稍活动肢体,心胸外科医师会诊意见:诊断为IE,二尖瓣上有赘生物(10 mm×7 mm),赘生物有脱落风险,又有急性脑梗死并多发脑出血,此为心脏外科手术禁忌证,需恢复3个月再考虑手术时机。后续加强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复查心脏彩超:二尖瓣后叶脱垂、小腱索断裂可能并关闭不全(重度)。后续多次复查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指标逐渐好转,住院34 d病情稳定后出院。
2 讨论
IE是指由细菌、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循血行途径引起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感染并伴赘生物形成的一组疾病,年发病为(3~9)/10万人次[1]。其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各类心脏瓣膜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可能造成细菌入血的外科操作、静脉药物成瘾者[2-3]等。IE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病情复杂及病死率高[4-5]。IE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心瓣膜、心内膜及大血管内膜表面附着疣状感染性赘生物,当其破裂脱落时可随血流到达全身,引起脑梗死、肺栓塞、肢体栓塞等,IE合并梗死概率为15%~35%,致死率极高,其中以脑梗死最多见[6]。
近年来,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病原体的改变,使IE的高热、寒颤等临床表现不典型,原发病的症状被掩盖,容易造成误诊。80%~85%患者可出现心脏杂音,新出现或增强的杂音主要为关闭不全的杂音。超声对IE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0%~75%[7]。血培养是诊断IE最重要的实验方法,于明确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依据。但抗生素的早期使用显著降低了血培养的阳性率,给早期确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例患者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要症状就诊,查体: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3/6级吹风样杂音,胸部CT检查考虑右肺中叶内侧段、左肺上叶下舌段及下叶基底段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入院第4天突发脑梗死,溶栓后24 h复查颅脑CT示左侧颞枕叶交界处、右侧颞叶及左侧岛叶多发脑出血,第7天患者血培养结果为星座链球菌感染。心脏彩超结果考虑IE。I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加之未及时行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增加了诊断难度,致延误诊治。结合患者病情资料到入院第7天确诊为IE,且合并急性脑梗死并多发脑出血,美国心脏协会(HA)指南推荐,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应在4.5 h内积极静脉溶栓,对于IE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一直存在争议。IE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致死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增加15%,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IE急性期不应积极溶栓[8-9]。此例患者突发脑梗死,积极溶栓治疗后引起脑出血,结合患者体征及NIHSS评分,患者溶栓是有效的,后才确诊为IE,对此治疗原则,临床医生应谨慎行之。IE的临床症状常无明显特异性,一旦出现脑梗死可致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10-12]。其治疗原则是早期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相结合,注意对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13-14]。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早期、足量原则,使抗菌药物通过血小板纤维素的赘生物基质,将一些被纤维蛋白和血栓等掩盖,深埋在赘生物中的细菌杀灭[15]。依据血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可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而手术的选择也存在很大风险,此例患者因合并脑出血,为心脏外科手术禁忌证,需恢复3个月再考虑手术时机。后恢复尚可暂未行手术治疗。
总之,IE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提示临床医师提高对IE的认识,仔细查体,反复进行心脏听诊,及时行多次多部位的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6-17],为早期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IE诊断未完全明确前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依据经验在患者感染征象严重时或使用抗生素前行血培养,以提高阳性率。此外,一旦合并脑梗死,应积极行内外科综合治疗,从而控制病情,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