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煤矿安全管理的优质路径探索
2018-02-01杨亚茹
杨亚茹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永城 476600)
煤矿企业属于特殊性企业,在安全方面的要求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更高。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必须根据煤矿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性、监督全面性以及管理强力度等效果,根据重、大型问题给予综合性管理,从而构建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生产中的安全性。对此,探讨构建煤矿安全管理的优质路径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 煤矿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组织薄弱
部分煤矿企业的生产部门以经济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度并不高,无法根据具体的要求落实每一项规章制度,同时也没有对生产人员实行规范性的岗前培训,导致生产过程中安全意识较为薄弱,认为自身已经对生产工作有较高熟练度,安全风险较低,从而忽略了自身安全性方面的考虑,生产过程中没有根据具体的规定进行工作。除此之外,因为工程量比较大,生产人员普遍为了加快生产效果缩短工作周期,违规行为的发生可能性较高,这也是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2 管理规范性不足
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普遍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并没有安排装置的安全管理人员,部分生产部门虽然是安排了安全人员,但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并不理想,安全人员的工作效益并不理想,普遍都是装饰性的作用。部分生产人员无法按照统一性的标准着装,在生产区域之外随意走动与休息的情况较为严重,甚至部分工作人员还存在横穿煤矿企业而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现象。
2 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措施
2.1 合理优化生产规划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管理项目。对于矿井的具体生产性能,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方式进行管理,并根据地质条件等针对性的开发,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提高整个煤矿生产的水平,并实现全面性的评估,为后续的生产开发提供安全性保障。另外,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提升安全性方面的投资,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生产经验、厚煤层的采集量等因素应用放顶煤工艺模式,提升煤层的产量,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2.2 强化对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煤矿企业生产工作人员基础素质不是非常理想,法律保护意识也不强,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以安全教育作为核心,提升生产人员的生产技巧与安全保护意识。在安全教育方便,需要采取生产之前、日常教育、特殊性教育等相结合的教育。生产工作人员在进入现场进行作业前要通过相应岗前教育与培训,保障生产人员可以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特征及内容,知道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2.3 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是构建完善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借助制度化的建设模式,对工作人员给予约束和管理,在保障安全管理制度可以落实到不同基础上,可以对不同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同的管理模式,并突出落实“严”的管理效果,实现管理严格、执行严格、纪律严格等。对违规操作问题通过曝光、处罚等途径,强化安全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的自觉性管理。与此同时,及时做好班组化的管理模式、安全责任性机制以及规范操作体系等多种规章制度内容的完善,对于不同的内容落实不同的考核和处罚措施,提高不同岗位人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自我检查意识与能力,对于不同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在保障安全硬件设备合理投入的基础上构建规范化的处理模式,保障不同规章制度可以落实到不同的位置上,从而实现对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2.4 保障机械设备安全性
煤矿企业的机械设备普遍需要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容易发生电路短路或高温等现象,需借助温度传感器的方式对重要的设备实行温度检测与控制,规避因温度因素而导致设备工作性能的下降。预防机械设备因过度潮湿而导致故障,借助空调实时控制的方式,实现机械内环境的调控,促使生产环境的温湿度保持在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