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独立学院视角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8-01-31陈聪

考试周刊 2017年10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独立学院辅导员

摘 要:独立院校在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背景下不断扩张,然而其自负盈亏的办学模式深深影响其师资配备比例。“僧多粥少”的师生比严重制约独立学院的转型和发展,如何解决难题,采用以优化和整合内部资源为思路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是不错的选择。本研究从“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意义阐明、主体阐述和协同育人价值解析、机制运行现状分析、机制运行路径探究四个方面探讨独立学院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何去何从。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

得益于“人口红利”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壮大的独立学院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增加了高等教育供给,满足了青年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然而独立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理念、结构、模式、管理等内部综合配套却未能跟上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速度。高等教育大众化带给学生的是更高的入学率和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自由。然而,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和较慢提升的教师数量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师资配备现状,尤其是办学经费来自非国家财政性经费的独立学院,其盈亏自负的办学模式决定其师资配备比例较难短时间提高。独立院校普遍较低的师生比和行政管理人员配备比,形成了现阶段以班级为单位的粗放型学生教育和管理方式。该教育和管理方式带给学生更多自由和自主的同时,也容易让不自觉和迷茫的学生迷失自己,虚度光阴。“辅导员+班导师”的协同育人机制结合了高等精英教育阶段的精细导师制,可以适当弥补粗放式带来的不足,实现高等教育的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精细化。

一、 “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意义

(一) 对高等教育而言,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不管是国家发展总体战略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亦或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谋求,都促使许多独立学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应用型大学转型之路。转型之路艰辛,育人任务艰巨,作为独立学院最基层、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辅导员和班导师是学校转型之路的“齿轮”,“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方向发展。

(二) 对独立学院而言,促进独立学院转型和发展

研究“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对独立学院发展和转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是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它可以增加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应对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该育人机制增强了独立学院建设合力,为实现独立学院转型和发展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 对学生而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在的大学生追求个性和自由,思维活跃但易主观片面,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学生教育和管理难度增大,“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可以通过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降低教育和管理难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和潜能,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切实难题,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对辅导员和班导师而言,促进职业生涯良性发展

“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了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合作意识,培养了独立学院教师团队协作能力,辅导员和班导师在相互沟通交往的同时,不仅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理解力,同时对辅导员和班导师业务知识的传递和分享,辅导员和班导师知识结构优化、育人视野的开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辅导员”和“班导师”主体阐述和协同育人价值解析

(一) “辅导员”和“班导师”主体阐述

辅导员是指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教师。辅导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在军中实行的政治指导员制度,初创于1950年至1960年,形成于1960年至1965年,停滞于1966年至1977年间,恢复于1977年至1989年,加强于1990年至2003年,科学发展于2004年至今。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育人制度。它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辅导员是高校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非常明确的群体,而班导师群体的划分则较为模糊。有的学者认为“班导师”就是“专业导师”,有的学者则将“班导师”对象扩展至“班主任、班导生、专业导师”等群体的集合。本研究中的“班导师”群体是指归属教务部管理,经过选拔和培训,针对学生选课、专业学习、论文写作、实习就业等进行一体化指导的专业教师。班导师是研究生导师制在本科迁移的产物。2000年初,浙江大学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接着北京大学在2002年也推出本科生导师制。至此本科生导师制开始在众多高校开花结果。

(二) “辅导员”和“班导师”协同育人价值解析

辅导员和班导师在部门归属、角色定位、职责分工、素养专长等方面有巨大的分野和差异。辅导员归属学工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辅导员侧重共性教育。班导师归属教务部,以专业教育为重点,輔之思想教育。班导师强调个别指导。虽然辅导员和班导师角色差异较大,但是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相同的育人目标使辅导员和班导师这两条原本不相交的平行线在育人目标这个点上交叉。辅导员就像是竖线,班导师就像是横线,横竖线相交织,才能形成“点—线—面”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事实上,独立院校的许多辅导员经常陷于事务性工作中,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精细的学习和就业指导。许多专业教师也是脱离学生群体,上课来,下课走,师生关系局限在课堂。“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克服目前独立院校“教育合力不足”的现状,实现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 独立学院“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运行现状endprint

“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在大部分独立院校内并未确立起来,但是部分独立院校已经开始推行班导师制度,并与现行的辅导员制度相结合,形成了辅导员和班导师角色并存的育人双股力量。例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在2002年开始施行综合导师制,辅导员和综合导师双重教育和管理使学院人才培养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比起单一的辅导员制度,来自精英教育的研究生导师制迁移到本科教育而形成的本科生班导师制度,有效弥补了单一辅导员制度的育人不足,然而部分开展班导师制度的独立院校,在后期并未能真正发挥班导师的育人作用,“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现状如下:

(一) 缺少制度导向和分工,辅导员工作多而杂

虽然部分独立院校设置了班导师制度,但是辅导员和班导师育人并未形成教育合力,辅导员还是集教育和管理工作于一体的“超人”,辅导员育人压力大,导致独立院校内辅导员队伍流动大,从而进一步影响招生就业、校友、学生品牌活动等工作的开展。频繁的辅导员流动导致师生关系缺乏连续性和后续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下降,对学校情感归属感降低。

(二) 缺少制度制约和规范,班导师育人全凭良心

目前许多独立院校出台的班导师制度都缺乏可持续的培养和考核机制,加之传统的辅导员制度,学生倾向和习惯出了问题就找辅导员。有些班导师常常借口忙忽视和延迟对学生的答疑解难。此外,班导师如果不主动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和定期交流感情,长期下去会淡化和模糊班导师的作用。所以说,班导师的育人工作全凭良心和责任心。

四、 “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路径探究

(一) 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协作育人方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作用,就要从制度上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和明确协同育人机制中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该机制应该是一个具备人员选拔、监督考核、培养晋升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相融合的综合制度。具体来说,“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应该建立长效的目标责任制度、经费支持机制、师资准入准出机制、师资学习培养制度、师资动态管理制度、师生交流评价制度、师资资源共享制度、师资量化考评激励制度。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辅导员和班导师之间分工明确、协作有效;充足的经费投入,协作育人径情直遂;严格的师资准入准出机制,师资水平有保障;持续的学习交流培训,协作育人机制充满生机活力;严格的师资动态管理,协同育人机制高效运作;频繁的师生沟通交流,协同育人掷地有声;共享的师资资源,信息互通有无;准确的师资量化考评激励,教师育人信心满满。

(二)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协作育人基础

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育人水平直接关系育人效果,所以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师资水平是“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的重要前提。目前,辅导员的进入机制由独立学院人事部门进行统一招聘,而班导师的选聘则来自现有的专业教师团队。辅导员和班导师队伍选拔的首要素质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过硬的政治素养。辅导员和班导师自身素养和立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三观成形时期,辅导员和班导师具有的正直品质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其次,辅导员和班导师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仁爱之心。只有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辅导员和班导师才会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为学生付出,真正从学生立场思考问题,从学生角度教书育人,挖掘学生的兴趣,关心学生的进步,陪伴学生成长成才。最后,辅导员和班导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辅导员和班导师的知识储备内容和结构有所不同,辅导员侧重政治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班导师侧重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术有专攻,各有所长,辅导员和班导师各自发挥自己专业特长,胸中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队伍只有严格遵守以上三大选人原则才能确保协作育人机制高效运作。为保证“辅导员+班导师”队伍可以持续发力,学院还应该定期对育人队伍进行培训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会,加强团队内部凝聚力、分享育人经验,提高育人技巧,实现育人可持续。

(三) 加强平台建设,提高协作育人效率

传统的学生工作信息记录依赖于辅导员手写《工作手册》,随着高校扩招和办公信息化,纸质《工作手册》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实际。一是纸本资料容易丢失,二是纸本资料不容易实时共享。近年来,市面上出现许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各大高校也纷纷采购该类系统。然而目前各独立院校比较普及使用的是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管理和使用人员一般是学院教务人员和辅导员。该系统可以查到历届学生基本信息,即使教务人员和辅导员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原先工作岗位也不会丢失学生信息。该系统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教学管理系统更侧重的是学生学籍、成绩等基本信息的管理,而灵活的在校表现,例如,学生工作情况、比赛实践、评奖评优、心理普查、谈话聊天记录等信息未能在系统中详细体现。现在教学提倡以人为本,然而有多少辅导员可以对自己带过的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如数家珍。学生毕业后,又有多少老师还记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历程。建立辅导员和班导师共同管理的学生档案管理平台,将每一次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的信息都记录到平台上,真正实现辅导员和班导师信息共享,真正实现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发挥协作育人合力。此外,学生信息上传情况可以作为辅导员和班导师量化考核的重要依据,避免育人工作推诿低效。

总之,辅导员和班导师要重视教育发展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任务,加强配合。独立学院要重视“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深化理解,加强调研,不断完善和改革“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精耕细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世勇,李宏新.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鞍山师范学院报,2016,(3):96-98.

[2] 陈瑞,朴晶,谭惠敏,王言,李建新.“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对学生工作的推动作用——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3):319-321.

[3] 黎晓明,孙智妍.高校辅导员与班导师协作管理机制建立的思考[J].科学管理,2013,(11):15-16.

[4] 陈赟,徐虎雄,黄芳,张荣君,周嘉,周立志.“班導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57-61.

[5] 甘大勤.“大思政”视野下专业教师任班导师工作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5,(5):495-499.

[6] 林嵘,何妮燕.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导师制实施情况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95-196.

[7] 陈志刚,姜翀.本科生班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78.

作者简介:

陈聪,政治辅导员,浙江省海宁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独立学院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