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毛钱小说》看布莱希特的文艺意识形态理论
2018-01-31姜美含
摘 要:布莱希特的文艺理论及实践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从他的创作可以见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辩证唯物史观对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布莱希特的文艺理论创作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到文艺实践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三毛钱小说》出发,分析布莱希特极富意识形态性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三毛钱小说;文艺意识形态;陌生化;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姜美含(1993-),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一、布莱希特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布莱希特亲历了“科学的时代”,见证了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深刻影响。他发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资本主义发展伴随的诸多社会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给了他很大启发,因此,他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都包含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考,并且他将人物与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考察,这也是他的文艺理论与实践富于深刻性的原因。
布莱希特经常用辩证法的方式处理文艺作品。这种写法既受到了马克思理论的影响,也受到了毛泽东《矛盾论》的影响。他认识到了事物“运动”的本质,《三毛钱小说》中刻画的大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比如小说中的“尖刀”麦奇思靠偷盗发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与后来成功摆脱不光彩的历史成为大企业的代表与声名显赫的银行家的资本形成时期的社会环境显然是并不相同的。
另外,布莱希特也经常使用矛盾的手法描写人物与事件。这样的写法加强了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他不仅将对立统一的手法用在作品中的个体身上,还用在了不同的阶级间。当费康比被作为资产阶级的替罪羊送上断头台的时候,那些同样是被剥削阶级的小业主、缝纫女工、伤兵和乞丐却无不拍手称快,他们苦于贫穷、凄惨的生活,却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只能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在同样可怜的同类身上。其中强烈的批判性在矛盾冲突中更加凸显出来。
二、陌生化与社会批判
“陌生化”与“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文艺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他在文艺作品的形式上最重要的追求。这一概念在戏剧中主要强调的是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的时候要将所演内容进行陌生化处理,要在表演时保留自己第一次读到剧本时的态度一并表演出来,反对演员把自己代入角色进行表演。虽然他的这一理论源于戏剧,但这一观点贯穿于他文艺思想的始终。《三毛钱小说》便是从作品形式上进行“陌生化”创作的极好代表。
布莱希特的作品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从作品的形式上就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描寫商人们在战争中购入船只这一章开头的序言写道“他们投入战斗,需要枪支弹药,自有仁人君子,供应枪支弹药……儿子,快快上战场!祖国正面临危亡!为了母亲们和姐妹们,为了国王和上帝,前进!”这听起来十分悲壮动人的故事的另一面是这些商人廉价购入战争要用的运输船,并转手以高价卖给政府,从中敛财,更为惊人的是他们都非常清楚以这样低的价格购入的船是绝对无法投入使用的,最终全船的士兵都死在了海上。明明看起来是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实际上竟做着这样可耻的勾当,却这样的写法本身会让读者感到很陌生,妨碍了读者情感的投入,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效果,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强烈的社会批判。
三、社会历史中的人
布莱希特描写人物不仅写他是“什么样的人”,也告诉读者他“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这是对传统文艺理论的突破。传统的文艺创作受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影响很深,注重对于独立个体的刻画:无论现实社会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永恒不变的,作品中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源于个体的性格和行为。这样的文艺理论在布莱希特看来是创造了一种艺术的“幻觉”:作品中的人物无论多么不幸,都是他个人的原因,与读者无关,它只能给观众带来情感的满足,却不能给人生以启发。
布莱希特描写人物十分注重与社会历史环境放在一起,任何人物和事件都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有原因的,是特殊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人,使他有了这样的行为。作品中那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能够操纵资本、剥削社会的贫苦劳动者,绝不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就可以做到的,在他们背后支撑着的是腐坏了的政治、道德伦理与法律等一系列的原因。作品中皮丘姆的发迹也是他从畸形的社会中找到了突破口,他发现真正的穷困远不如对外貌略施手脚惹人同情,于是他开始生产假的畸形肢体,培训雇员成为职业乞丐,用暴力把那些真正贫困残疾的乞讨者逐出自己的地盘。皮丘姆发家的过程正是代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到资本主义最终形成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布莱希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人,都是在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被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的人,他们的行为并不能只从个别的人性角度去考察,只能通过对大环境的思考来对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加以理解。
参考文献:
[1]布莱希特:《陌生化与中国戏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91.
[2]毛泽东:《矛盾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50.
[3]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3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