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
2018-01-31袁运丽
袁运丽
【摘要】 现代汉语应该是脱胎于古代汉语,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深层语义的语言,与古代汉语失去了联系的现代汉语必然由于文化底蕴的不足而显得浅薄和苍白。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其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教学方法一、抓住关键,体味意境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中国古典诗词,它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抓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全句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伤心情,此情只有这样的句子才能表现出来。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就“品”出来了。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一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这九种事物就是九个意象,作者把它们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牛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二、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整体感知古代诗词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深受学生喜爱,主要是在于语言的音乐性。语言本身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有抑扬顿挫的。刘勰说:“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这正是对语言形象性的说明。我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是听读,感受诗的内容和旋律。教师可放录音或示范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感受。二是吟读,掌握诗的节奏。三是诵读,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四是析读,品味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平淡,或欢快,或悲伤……五是背诵,采用多种形式竞背,使课堂气氛活躍,学生表现欲望强烈,记忆力得到强化。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吟诵之功。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读”,让学生掌握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实现叶老倡导的“美读”境界。从而“不知不觉,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这种境界,便是反复吟诵达到的审美境界。
三、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美感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显然引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才是我们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许多古诗词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或者给予一些图片,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了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更好地体验出作者当时的情感。比如,在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看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把古诗词的美和画面的美相互融合,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良好教学情景的设置。
四、重点品析名句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学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同时在学习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质,鉴赏能力,乃至人文底蕴,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苏航.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