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文化”

2018-01-31刘晓玮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丧文化咸鱼葛优

作者简介:刘晓玮(1994-),女,河北省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随着一张“葛优瘫”的剧照在社交网络上爆红,一场比“废”大战在青年中拉开了序幕。“葛优瘫”源自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由葛优扮演的季春生,这个剧中角色每日蹭吃蹭喝,游手好闲,不求上进,希望坐享其成。一言以蔽之,是个会说话的“丧尸”。在“正能量”、“小确幸”、“心灵鸡汤”这些标签过后,“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等,這些将青年人“丧”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的文字和图片铺天盖地而来,形成了一种“丧文化”。

“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指在当代青年中普遍存在的颓废、悲观、麻木、生无可恋等情绪的语言、文字和图画。其实也可以说,“丧”不是一种流行文化,而是一种对自身的否定、对现实的失望、对未来不抱任何期待的态度。这种消极颓废与积极向上的主流精神相悖,但却令当代青年争相承认“这就是我啊!”“丧文化”出现于网络社交平台中,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令人难以考察其源头,但以“废柴”、“葛优瘫”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流行,正反映出当代青年的集体焦虑与无可奈何。

青年本该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代名词,但在“丧文化”中,本该“永远热泪盈眶”的热血青年逐渐失去希望、丧失情感,陷入了颓废与绝望。因此80后、90后又往往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但是我认为毋宁说是缺乏信仰的一代。随着首批80后马上步入40岁和最后一批90后步入大学,80后、90后可以说是现今社会的劳动力担当。在这一代壮劳力面前,有数不清的加班,有如火箭般上升的房价,有见不完的相亲对象,有还不清的房贷、车贷,还有平稳到囊中羞涩的工资……一座座大山压在这代青年的肩膀上,除了被迫接受用功读书、找好工作、努力赚钱、成为房奴、结婚生子的人生道路规划之外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不“丧”还能怎么样呢?

80后、90后“压力山大”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为何“丧文化”会成为青年人的狂欢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代青年,尤其是90后,逐渐认识到阶级鸿沟的难以逾越,意识到“努力奋斗终会成功”的童话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努力工作已经难以实现生活上的质变与社会阶层的上升。只有那些极有能力、运气极佳或者“赢在投胎”有个好爹的人,才能顺风顺水往上爬,剩下的人只能待在原地或者向下流动。换句话说,传统意义上的勤劳致富,已被“拼爹”所打败。这代青年一边无奈接受着无止境加班的现状,一边彻底认清了即使工作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供不起北京一套房的现实;一边付出着超自身极限的努力,一边又被迫接受难以打破固化的阶级的绝望。所以,即便这代青年都明白“越努力越幸运”的大道理,但是却更倾向于“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因此,这代青年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容易与自己和解。应该说,正是“丧文化”的出现,才让这代青年有了可以宣泄的途径,才将其救离于鸡毛蒜皮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在“葛优瘫”的带领下,相继出现了永远热泪盈眶的悲伤蛙、流泪的咸鱼、马男波杰克等在比“废”时常常会用到的表情包。青年人或许都知道“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这句经典台词,但在现实中却喜欢用没有梦想、得过且过的咸鱼来表达自己。马男波杰克是位颇有洞察力并且内心充满不安与绝望的人身马面的过气明星,因其频发“大彻大悟”后对人生的感慨,如“生活就是到处碰壁”、“人生不过是对你尿道猛踢一脚”等金句,他那彻底的伤感与当代青年产生了强烈共鸣,因此成为“致郁系男神”。这些表情包为在社交网络中传播负能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形象各异,但整体画风却协调一致:都带有黑色幽默,都表达了人生不易的悲观情绪,都体现了“丧”。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相比传递正能量的“心灵鸡汤”,充满“丧”意味的“毒鸡汤”更合胃口。青年人被无可奈何的现实与长期的挫败感所麻木,那些“马云最喜欢的员工”、“教你如何在职场突围”等成功学大师与“每天努力一点点,生活就会不一样”等“心灵鸡汤”,除了令青年人感到虚伪、低能、浪费时间,已然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因此出现了大批由“心灵鸡汤”改编的“毒鸡汤”,如,“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反正明天也一样”、“有些人不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是直接生在了终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你看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带有童话性质的“心灵鸡汤”,显然已经安抚不了当代青年逆流成河的悲伤。而“毒鸡汤”恰好戳中青年所切身体会到的挫败感与无力感,让青年人在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当青年人在社交平台中将自己比作“废人”时,并没有真的打算自暴自弃,只是想让小伙伴们点个赞,大家抱团取暖从而得到些许慰藉而已。也许就因为如此,才让当代青年如此情愿地说出:“来,干了这碗毒鸡汤!”

就在“丧文化”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欢迎之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主旋律的批判。如一向弘扬正能量的《人民日报》就看不下去了,发表了一篇《青年人应远离“丧文化”侵蚀,别当没志向的行尸走肉》的评论。大体意思是担心青年人陷入消极颓废的“丧文化”,最终“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此要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的侵蚀,做回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有为青年。除此之外,人民网还发表了《加了精神鸦片的“丧茶”喝不得》的社论,批评“丧茶”这种“精神鸦片”在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的轨道,最终沉沦没落。一时间,“丧文化”宛如洪水猛兽,需要人人抵制。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无论是“葛优瘫”、悲伤蛙、咸鱼还是马男波杰克,这些代表青年人状态的“网红”只是失意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废物”.虽然带有颓废、悲观甚至是绝望的色彩,但并没有完全站在“积极向上”的对立面上。“丧文化”的实质,是当代青年对于残酷现实的温柔抵抗,是青年人采用“自黑”或“自嘲”的方式对现实的撒娇,是青年人不良情绪的宣泄渠道。显然,这一代青年没有赶上工作包分配的安逸年代,没有赶上互联网大佬发家致富的好时光,也错过了“下海”经商一夜暴富的机会。尽管这一代青年尤其是90后,毫无保留地吐槽着自己咸鱼般的人生,但是和“老炮”们相比,他们显然更清醒,也更“认命”。他们能很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生活的不易、未来道路的曲折,也很具有反思精神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因此才采取了“躺尸到死亡”的态度。这种态度与“正能量”和“积极向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因为这种“丧”中带有着几分无奈的清醒与黑色幽默。

UC大数据对于青年人与“丧文化”做了一次调查,从各种数据中不难看出,经济压力和社会现实的重担使得80后、90后变得奴颜婢膝,但同时,青年人从来没有放弃过想要过好这一生的念头。大理与青海湖是那“到不了的远方”,因为他们正在拼命加班、赶稿、复习,挣扎于眼前的苟且;前有“加班到吐血”的工作压力,可是大学生的考证热情日益高涨;“选择困难症”暴露了他们的贫穷,但同时他们也在供着上一辈父母无法想象的房贷;总是说“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没事做”,那是因为地球不爆炸,他们不放假……我们应该看到,口口声声喊着“丧”的青年人,其实是最卖命打拼,也是最想享受生活的人。只不过上有四老,下有二娃,中还有还不清的房贷车贷的生活让这些年轻群体压力山大。因此,他们需要宣泄,需要减压,需要用“自黑”或“自嘲”的另类方式来自我安慰、自我鼓励,使自己能够更坦然地接受失败,也顺便堵住他人的非议。

“丧文化”并不能代表青年人“未老先颓”,反之,当代青年是真正直面惨淡人生的人,只不过他们并不是与现实硬碰硬,而是采取了“丧”这种温柔的抵抗与撒娇的方式。应该说,“丧文化”是青年为自己撑开的一把保护伞,它代表的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一种“曲线救国”般的“积极向上”。谁不是一边咬牙坚持,一边热爱生活呢?即便含着泪水,也要笑着活下去,毕竟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新的挫折与打击也会如期而至。endprint

猜你喜欢

丧文化咸鱼葛优
咸鱼也是有梦想的
葛优一句话怼空谈者
测测你是小仙女还是小咸鱼
冻咸鱼之梦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
『葛优躺』其实很伤身
葛优两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