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人生参照系
2018-01-31韩昕洋
韩昕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02
苏东坡是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他为其身后千百年来的文人学士树立了一座鲜活的丰碑。而纵观苏东坡本人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又不难发现,他选择了一个风格独具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影响着苏东坡的精神思想、创作风格、为政准则、生活态度,这个参照系贯穿了他的一生,似乎是他终生坚持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为后世保住了一座极其丰厚的精神矿藏。值得后来者借鉴参考。
家风家教是苏东坡人生坐标系的原点。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家乡,参加科举应试,首作《刑赏忠厚之至论》而一鸣惊人。文中论证了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八位先贤为政之时,爱民深,忧民切,待天下以君子之道,有人做了一件善事就做歌传颂、教人效仿,使人乐始善终;有人做了错事或违反律令就批评教化、按律惩治,使人弃旧开新。继而得出仁慈可以超达极致,法理不可逾越的结论。言为心声,文以载道,初出眉山茅庐的苏东坡,做出如此精彩深邃的文章,让已经名满天下的主考官欧阳修都不禁拍案叫好。就此可以推知,他的思想根源应该是家风传承和家庭教育。
他祖父乐善好施,忠厚持家,邻里和睦,这应该是苏东坡成人成才的第一个动力源泉。他与父亲、弟弟勤奋读书,共同切磋学业,尤其是父亲首次应试失败、回归乡里却没有颓废沮丧,而是“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父亲的榜样力量应该是年少的苏东坡成人成才的第二个动力源泉。父子三人读书研学的情景,如今想来都是那么羡煞后人!传说苏东坡家的婢女在熨布时脚陷于地下,苏母就叫人去挖,发现是一个坛子,家人欣喜的猜测坛子里肯定有宝物,苏母却叫家人重新添土埋上,不取埋藏之物。此传说虽无从考据,但从苏东坡作《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中可知,知书识礼的苏母宅心仁厚,勤勉为善,史书中记载的、民间流传的苏母教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可见苏母的言传身教就是苏东坡成人成才的第三个动力源泉。所以,这才有了苏东坡的名言:“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以苏东坡被朝堂之人嫉妒的才学和直率无饰的本性,若没有爱民如子、洁身自好的底线,哪能在屡被贬谪的仕途中保全自身呢?又哪能受到所居各地的老百姓们保护和爱护呢?由此看来,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守住从原点开始的初心,是多么重要啊!
当苏东坡迈开脚步,准备踏上经世济民的道路时,他选择了四个汉代名人,形成了四个维度,作为自己人生之路的参照。
在《范增论》一文中,苏东坡总结出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名言:“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前半句蕴含了清正廉洁的人生观,后半句说明了人和人、主副之间的矛盾缘由。当苏东坡面对皇帝、宰相以及其他政见相左的官吏时,必定会想到范增辅佐项羽的先例。苏东坡屡被贬谪而宠辱不惊,也是在范增身上找到了佐证,“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成功名,陋矣!”这句话说明苏东坡对待仕途的去留和功名的取舍已然看破,所以在被贬谪之时,他能泰然处之,而盖世才华得以爆发,成就传世之作。
苏东坡作《留侯论》突出了张良的意志和毅力。对张良的评价,被后世人在逆境中奋斗崛起奉为圭皋,即“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东坡对张良的“忍小忿,就大事”推崇备至,“彼其能有所忍,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面对皇家一人之天下的社会现实,若要施展抱负,只能忍到时机成熟,拨云见日,方可济世救民。苏东坡在文中对比了刘邦、项羽的不同结局,原因就在于意志定力。“观夫高祖之所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羽虽百战百胜,但轻用其锋,惟不能忍,所以招致败局。刘邦能忍而养其全锋,待其毙,所以赢得胜利,这都是张良为刘邦谋划的战略。苏东坡又举例说韩信攻破齐国欲自称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刘邦还是有刚强不忍之气,也只有张良能谏言忍为上策,才成全了汉王朝。可以想见,当苏东坡处于坎坷落寞的窘境时,一定是以张良作为参照,平心静气,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毅力,发挥自己的底蕴才智,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苏东坡深知自己承担着建言献策之任,所以在《贾谊论》一文中做出了独到的见解,“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这似乎是在给他自己打了一剂预防针,告诫自己即使才华横溢,想着干一番大事业,也要准备周全,规划缜密,与时俱进,伺时而动。现在的职场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不满现实、屡屡跳槽的当代年轻人来说,文中两句话又点的恰到好处,即“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苏东坡的识见何等长远啊!贾谊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学史上,也是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而之所以抑郁而终,苏东坡总结出了根由,即“贾生是亦不善处穷者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苏东坡处于逆境之时,为何豁达开朗、奇文迭出了。他好像在宋朝时就告诉后人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内省挖掘自己的兴趣、潜能、才智,以给自己、给家人、给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更有价值。物质不灭,精神不死,正是在漫漫贬谪的凄凉征途上,苏东坡以达观有为、自然和谐的精神状态,为中华优秀文化宝库增添了一粒粒珍珠,滋养着炎黄子孙的心田,这是何等耀眼的人生航标啊!
做事就应有担当。苏东坡在《晁错论》一文中,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只要是符合法律道义,为人民谋利益的事情,认准了就要干到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这不是短时间内成功的,更不是沽名钓誉者所能做到的,即“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对于晁错这位在中国政治、经济、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苏东坡也做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即“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引起吴越七国之乱,又建议皇帝御驾亲征,自身留守京都,苏东坡认为这就是任事不担当,做事不坚持到底的表现。当然中国古代史上,为巩固皇朝集权进行的历次“削藩”都引起了动荡战乱,惟有执行坚决、坚持到底者方能胜出,赢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在苏东坡的人生参照系中,留待后人思考挖掘的精神财富还有很多很多。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中国人应该有充足的文化自信。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新中国、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丰碑,这应该成为我等后辈甚至是当今中国人的人生参照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