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岩流泉,鸣声幽咽
2018-01-31陈叮楠
摘 要:陈梦雷(1650-1741)字则震,号省斋,晚号松鹤老人。清·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进士,选庶吉土,授编修。世人知晓陈梦雷,大抵源于其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本被外国学者盛赞的“康熙百科全书”,抑或是历史上有名的“蜡丸密疏”冤案,殊不知其还是一位精于写诗作文的大家,著有《松鹤山房诗文集》、《闲止书堂集抄》。本文细品其典范之作《秋兴八首·其四》,从一字一句中,走进诗人,感受其用字用典的精到,深沉饱满的情感,以期广大读者能更多关注到这位掩埋在历史长河中的优秀诗人。
关键词:陈梦雷;秋兴八首
作者简介:陈叮楠(1994.1-),女,汉族,籍贯为福建厦门,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读于集美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01
浓云掩霭万山阴,斗柄西移霜满林。
丛菊迟开秋意淡,高梧未老早寒侵。
勋名显晦由青史,方寸孤危寄素琴。
长剑倚天歌楚调,凄凉宋玉少知音。
一、知人论世
陈梦雷的《秋兴八首》同杜甫一般,同是秋日的感时伤怀之作。查阅陈梦雷的生平,陈梦雷的《秋兴八首》作于1677年秋(时27岁),正是他感受时局变迁,经历人情冷暖人生重大转折点。 在这一年,他与好友李光地共谋的蜡丸密疏进谏有功,清军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九月进军福建,降服了叛军耿精忠。这本对于长期受耿精忠胁迫,只得削发为僧,托病不出以忠清廷的陈梦雷是件天大的好事,可谁知好友李光地毁约食言,在蜡丸密疏之上只署上自己的姓名。好友卖友求荣,独享其功,而他却蒙受“不忠”之冤,实是百口莫辩,有冤难伸,心中郁结难解,在这样的情境下他写下了组诗《秋兴八首》,以表其忠,以抒其愤,以言其志。
二、品词析句
《秋兴八首》其四,由前三首描绘清军南下一扫叛军的壮观场景转向了个人的忧思抒怀。
首联“浓云掩霭万山阴,斗柄西移霜满林”,霭气沉沉,浓云密布山雾缭绕,万山阴沉,斗柄西移秋分至,霜落满林。“浓云”、“霭”、“万山”、“霜”寥寥数语的景物描写,仿佛万山的阴沉、漫山的冰霜压至心间,喘息不得。尤其是一个“阴”字,极渲染了阴沉凄清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丛菊迟开秋意淡,高梧未老早寒侵。”菊花还迟迟未绽放,少了菊花,秋天的感觉显得淡了。高大的梧桐树还正健壮就早早被这寒意侵袭了遍。颔联用了“丛菊”和“高梧”两个意象,梧桐树的意象实是暗指作者本人,作者借物抒情,借未老的梧桐早早被这寒意侵袭浸透,喻指自己正值年华,年富力壮,饱含一腔爱国之情却含冤受屈,身心被侵,心灰意冷。而上半句的“丛菊迟开秋意淡”则需细细品味。为何“丛菊”迟开秋意就淡了?首联的“霜满林”、颔联的“早寒侵”明明秋意就很浓了,为何菊花迟开,秋意就是淡呢?“菊花”被诗人赞为花中君子,自古以来象征品格的高洁,坚贞不屈的意志,“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这正是陈老一直坚守的高洁和清誉,正如他在《秋兴八首·其八》中写到的 “三径归来菊正芳”,而如今这份高洁的清誉却迟迟不来,心中的秋意难免除了凄冷以外索然无味,一个“淡”字神韵尽显。
颈联“勋名显晦由青史,方寸孤危寄素琴”,功名的好坏就任由青史去书写吧,我个人的孤独艰危也就寄予在这素琴上排解了。“素琴”,在这意指不加装饰的琴,不禁令人联想起《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一种勋名由史,与世无争的隐士风范,同时又带有一点“惟吾德馨”的自许。再三品读颈联,可以看出,作者看似豁达的隐士风度,实则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慰藉,故作潇洒实则无奈。
尾联上半句“长剑倚天歌楚调”作者的情感好似要喷涌而出,长剑倚天的悲愤、长歌当哭的冤屈,仍然遗世独立似屈原一般的形象立在我们眼前,而此时作者以一句“凄凉宋玉少知音”将情感喷发戛然而止,留下百般无奈与叹息。在此用典“宋玉”的“曲高和寡”。面对楚襄王的听信谗言的误解,宋玉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来辩白,而面对康熙帝和天下人的误解,陈梦雷也不过只能借宋玉之典来感叹自己有口难言,形只影单的凄凉处境。作者情感抒发随典故的戛然而止,正如骨翅卡咽喉一般,幽咽难鸣,使人不禁为他扼腕流涕。其作正如黄鹭来所云“如疾风寒夜,金铁皆飞;又如深岩流泉,鸣声幽咽。致使读者扼腕,流连涕下。”[1]
徐徐品其作,嚼其文,思其人,其作之所以能够鸣声幽咽,感人至深的原因在于他的“练字精工”,在于他的寓情于景、意象选取的精心,同时也在于他的用典精到,情感收放的恰到好处,实是不可多得也不该忽视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傅璇宗.中國诗学大辞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608页.
[2]温淑萍.陈梦雷[A].顾奎相.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9——辽海讲坛·第九辑(历史名人传)[C]. 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