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胡适的底层立场的文化社会心理探析
2018-01-31王娟
王娟
摘 要:鲁迅和胡适是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的重要开拓者。高远东评价说“鲁迅是药,胡适是饭”,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的思想价值正在日益凸显,有关二人思想上的差异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点。笔者分别从二人的文本出发、从他们所受的域外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角度对二人的底层立场的消长和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鲁迅和胡适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胡适;底层立场;文化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01
笔者认为,所谓的“底层立场”,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以底层的权益、底层的心理感知为维度,去解决社会发展中各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底层的反馈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完善;文化心理学假设文化和人心有着相生相成的關系:它们互为表里、互相转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作用。笔者将从文化社会心理学角度探寻二者的底层立场。
一、改造国民性的不同路向
在五四这个特殊社会环境刺激下,二人都不约而同注意到了国民性问题。但是二人所发现问题以及据此提出来解决方法是有差别的。
鲁迅注意到国人麻木不仁和安于现状的劣根性,而数次努力绝望后发现以精英姿态对国民性进行改造只是虚妄。于是,鲁迅由俯视转为平视甚至是仰视来关照底层。他发现了人性中还残留着没有被消磨的人情。由此,鲁迅的底层立场和平民意识开始逐步确立和成熟。
胡适是学者理性。他的名声和学术功底加加深了他对教育改变国民性、文化启蒙拯救国民魂的信心。精英意识非常明显。对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诸问题也希冀通过教育和社会制度层面的改良来实现。
鲁迅和胡适二人在有关国民性的问题上,鲜明的体现在了他们的很多著述之中。
(一)《差不多先生传》与《阿Q正传》的不同角度
鲁迅《阿Q正传》的视角主要是对启蒙者和被启蒙者关系的思考。鲁迅深刻意识到正是由于“阿Q”们的不觉醒,辛亥革命的胜利才显得那么廉价,而“阿Q”们即便拥有了权力,也会重新组织一个新的“未庄”。
《差不多先生传》刻画了国民的惰性。差不多先生就连对待生死也都麻木到了极点。作者最后痛下针砭:“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成为了一个懒人国了”。“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是由于一个懒字。”从中我们看出,胡适认为国民性病症主要在于“差不多”云云的思维方式,和“懒”的精神状态,和对事件逻辑的否定,这都是学理的眼界。
由此可见,鲁迅常常立足于底层,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去探求国民性病症。胡适始终以学理的眼光打量一切社会问题,认为国人当有“少年中国之精神”,要有正确的“逻辑”和“人生观”。
(二)《一件小事》和《人力车夫》不同姿态
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总体论之就是:《人力车夫》所鞭挞的是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给人的重压,是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底层人民困苦的生存境遇的一种悲悯和无奈;在《一件小事》中,鲁迅也“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他将自己与底层大众放在同一地平线上,审视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在审视中,他发现底层大众(被启蒙者)身上的希望,打破了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二元对立,他所看到的这种希望甚至让他开始不自觉的由平视到仰视。
读《人力车夫》,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胡适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体察和关注,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这是一种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的显现,并没有上升到反思的层面,更没有对于底层视角的转变。
鲁迅是在精英与平民之间徘徊,胡适始终俯视挣扎着的“蠕虫”,他们可怜、可悲、可笑、可恨,也总是激发着人们的怜悯和慈悲之心。
二、不同的域外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自我构念中的文化差异
我们知道鲁迅受外域文化中东亚文化影响较大,而胡适师承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鲁迅深层文化心理中,集体意识非常浓厚,这使得鲁迅自觉地站在底层立场上去体会底层大众的真正病痛;而胡适受到的西方文化影响较多,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重事实、假设和证实,更是贯穿了他的整个治学生涯。胡适更强调的是个人的力量,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对社会进行改良。对于个人力量和自我的肯定和强调,胡适更愿意让自己不断提高和强大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从而实现想象中的西方民主。这就让自己在精神层面与底层大众在剥离开来。
(二)自我构念的情景激活
鲁迅和胡适都是同时拥有东西方经验的人。鲁迅虽然自觉的深入到底层民众的心理之中,但是也是在用世界的眼光来打量中国,他是在以整个世界的进程来打量中国的发展。
面对“五四”的狂飙突进和破旧立新,相较于鲁迅,胡适更多的是用学者的理性来应对的,是一种冷静而超然的学者之风。面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运动,鲁迅称:“孔孟的书我读的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了”,胡适称:“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我不能说我自己在本质上是反儒的。”
结语:鲁迅和胡适是说不尽的。他们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阐释,也有着不同的价值。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问题开始浮现,面对民族问题、国家问题、民生问题等诸多切要的问题,胡适和鲁迅的思想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胡适文集》(44卷),季羡林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鲁迅全集》(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易竹贤:《胡适传》(第4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5]【美】唐德刚:《胡适杂忆》(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