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评
2018-01-31
佳能EF-S 18-135mmf/3.5-5.6 IS USM
佳能的18-200mm镜头从未更新过,而18-135mm镜头却更新了2次。第一次更新的18-135mm镜头使用了步进电机,而本次评测的最新款则使用了更先进的微型USM马达,旨在同时满足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的不同类型的拍摄需求。
从变焦比来说,这支镜头是横评中最小的。广角端没有亮点,长焦端也仅仅到达了等效216mm焦距。重量和尺寸上同样中庸,虽然焦距不长但是也没有轻多少。好在经过3代更迭,握持手感优化得当,再加上有效的光学防抖机构,令使用体验相当不错。不过,你要注意这支镜头的遮光罩是另售的。
性能表现
前一版(STM)镜头的对焦表现非常不错,新一代的镜头更加出色,特别适合随走随拍。比起其他参评镜头,这支镜头在长焦端有着不错锐度表现,畸变以及色散控制优于大部分参评镜头。
尼康AF-S DX 18-300mmf/3.5-5.6G ED VR
我们选择了尼康最近更新的18-300mm镜头而不是之前更新的第二版的18-200mm镜头,这样更能够体现出尼康的最新的设计思路。这支镜头通过缩小长焦端光圈的方式在体积和重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实现了200-300mm焦段的覆盖。
尽管设计紧凑,这支镜头还是用上了环形超声波马达,而不是在本次参评适马和腾龙镜头上使用微型超声波马达“爬杆”的机构。这支镜头与其他参评镜头一样,缺少距离标识。而且,遮光罩也需要另购。
性能表现
从实验室数据可以看出,尼康和佳能的设计思路全然不同。这支镜头的广角端表现要远远优于中焦段和长焦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支镜头200-300mm段的成像十分“软”,但他的对手佳能镜头并没有覆盖这个焦段区问。不过这支镜头的对焦速度与佳能镜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14-150mm f/4-5.6Ⅱ
不同于其他大变焦镜头的定位,这支镜头配备了防尘、防溅、防冻特性。重量仅仅只有285克,与右侧的松下镜头不相上下,这两者均为M4/3系统使用。得益于2x的焦距转换系数,这支镜头的等效焦距达到了28-300mm。
与奥林巴斯大多数高端镜头不同,这支镜头镜身上没有配置任何开关或按钮,同时也缺少变焦环锁定机构。自动/手动对焦需要在机身上切换。这支镜头需要依赖奥林巴斯无反相机的5轴机身防抖才能抵抗手抖,如果你使用的是松下或者其他品牌的M4/3系统相机会感到非常困扰。
性能表现
配合奥林巴斯相机,这支镜头无论静态照片还是动态视频的对焦响应速度都令人满意。锐度表现也是相当抢眼,广角端全开光圈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成绩。与大多数此类镜头相同,随着焦距增加,锐度下降逐渐迅速。
松下Lumix G 14-140mmf/3.5-5.6 ASPH Power OIS
这支松下镜头将紧凑设计思路发挥到了极致,重量和体积都是本次参评镜头中最小的,长度仅75毫米,重量仅为265克。两方面上都小胜奥林巴斯镜头。
尽管它的最长焦距要小一些,不过280mm的等效焦距和300mm的等效焦距差距微乎其微。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镜头配备光学防抖机构,因此没有机身防抖的松下无反相机也有不错的拍摄体验。
这支镜头做工精致,与奥林巴斯镜头很接近,但缺乏奥林巴斯镜头的防护特性。使用步进电机作为自动对焦的驱动单元,搭配松下相机时快速而安静,使用奥林巴斯相机时对焦速度稍有下降。
性能表现
整个变焦范围内都有不错的锐度表现,广角端和长焦端的成绩可圈可点,在中焦段有所下滑但是程度可以接受,整体全面优于奥林巴斯镜头。色散和畸变成绩由于我们测试时使用了奥林巴斯相机,因此没有被完全校正,好在遗留的程度让人可以接受。
适马18-300mm f/3.5-6.3 DCMacro OS HSM C
定位于适马C系列,这支镜头的设计注重轻便,外观也充满了适马镜头特有的现代感。相比同为C系列的18-200mm适马镜头,这支镜头难免要大不少,相比尼康18-300mm镜头和腾龙16-300mm镜头体积上也没有优势。
自动对焦是由超声波马达带动蜗杆实现的,在对焦过程中对焦环会跟着转动,不利于操作。值得夸奖的是这支镜头拥有简单的距离标尺,以及放大倍率标尺。在最长焦距使用以最近距离对焦时,可以实现0.33倍的放大倍率,與尼康、腾龙镜头的成绩几乎一致。此外适马镜头的卡口部分没有配备密封特性。
性能表现
自动对焦谈不上迅速,但是很安静,可以满足一般使用场景。光学防抖系统非常有效,可以获得不错的手持拍摄效果。光学性能上全面小幅度优于腾龙16-300mm镜头和尼康18-300mm镜头。
索尼E18-200mm f/3.5-6.3OSS LE
这支镜头是索尼发布的第二版18-200mm镜头,与之前的版本最大的区别就是更轻更小。具体来说,长度缩减了2毫米,直径缩小了8毫米,滤镜尺寸从原来的67毫米缩小到了62毫米,重量比前一版本轻了64克。尽管如此,安装在索尼纤薄的APS-C微单相机(如:A6300)上时,还是显得极不平衡。
镜筒整体设计简洁,拥有—个变焦锁定开关以及必备的焦距标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开关或者按钮,光学防抖的开启以及手动伯动对焦切换都需要从机身菜单中调整。距离标尺和放大倍率标识也欠奉。对焦系统使用静音步进电机驱动,对焦环与镜筒无物理连接。
性能表现
自动对焦非常精准但是速度并不快。广角端有着不错的锐度表现,但是随着焦距增加锐度表现急剧下滑,200mm端的成绩令人无法满意。此外,广角端的桶形畸变非常明显,好在你可以开启机内校正来掩饰这个问题。endprint
腾龙16-300mm f/3.5-6.3DiⅡ VC PZD Macro
这支腾龙镜头拥有参评镜头中最宽泛的变焦范围,而且也是广角端视角最宽广的镜头。做工优良,卡口处也贴心地配备了密封设计。与适马镜头同样使用微型超声波(非环形)马达驱动,不同的是对焦过程中对焦环不会跟着转动,用户可以全时手动对焦。整体手感以及操作方面优于直接竞争对手适马18-300mm镜头。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镜头配备大多数参评镜头缺少的详细距离标尺,变焦锁定按钮、AF/MF切换开关以及VC(防抖机构)的开关。而且这支镜头的VC系统对得起以此为卖点的腾龙品牌。
性能表现
从实验室数据来看,获得更广的视角是要付出更严重桶状畸变的代价的。这支镜头在16mm端的畸变尤其严重。此外,长焦端的锐度表现也不及另外2支实际焦距同样达到300mm的镜头,色散问题也稍严重。如果你使用最新的尼康APS-C单反,那么你的相机可以自动校正这些问题,可谓物超所值。
腾龙18-200mm f/3.5-6.3DiⅢVC
眼尖的影友可能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支专为索尼E以及佳能EF-M卡口提供的镜头与我们之前测试的索尼18-200mm镜头非常相似。尽管镜筒的形状有些许不同,变焦以及对焦环上的花纹不同,腾龙镜头还在尾部加上了银色的装饰环,但这仍然无法掩盖这两支镜头的血缘关系。它们的重量一致、尺寸一致,拥有完全相同的光学设计,以及完全相同的光学防抖镜组。
尽管不能被称作原厂镜头,但它同样能够在索尼机身上享受各种机身校正(包括暗角、色散以及畸变)。测试时我们使用索尼A6300微单相机,这支镜头给我们的感觉和索尼18-200mm镜头的完全—致。
性能表现
基于相同的光学结构,这支镜头的实验室数据与索尼镜头没有悬念得相似。而且,光学防抖的效率也与索尼镜头没有分别。考虑到它的售价比索尼镜头便宜近1000元,我们认为若抛去外观差异,已经没有任何购买索尼镜头的理由。
总结
适马镜头以极微弱的优势艰难获胜
从画质来讲,适马18-300mm镜头表现出横评最佳的整体成绩。色散、畸变控制得很好,均达到了可接受的程度,对于如此大变焦比的镜头实属不易,因此获得了这次横评的冠军。此外,腾龙16-300mm与适马镜头价格相当,拥有16mm的广角端以及更大的变焦比。做工细节方面也全面优于适马镜头,比如卡口处进行的密封处理,对焦环在对焦过程中不会转动,以及配置可各种方便操作的开关。如果你使用尼康最新的APS-C單反相机,我们更推荐你购买这支镜头,因为自动饺正功能能够在这支副厂镜头上起效。但如果你使用其他品牌的单反相机,你将面临较严重的畸变和色散问题。
佳能18-135mm是经典的延续,提供了不错的操作手感,但是变焦范围在前技镜头面前不值一提。尼康18-300mm镜头相比之下可用性更强,但是对焦速度和画质方面都是比较明显的短板。如果你使用M4/3系统,松下镜头将是此类镜头中唯一的选择,它相比奥林巴斯镜头更轻更小,画质更均衡还拥有光学防抖机构,最关键的是它的价格仅为奥林巴斯镜头价格的—半左右。
在索尼E卡口中,索尼和腾龙提供了2支几乎一致的镜头,在评测中我们也印证了这点,考虑到价格因素,腾龙镜头显然是更好的选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