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地里机械忙
2018-01-31彭文洁王晓艳范士勇
彭文洁 王晓艳 范士勇
从2014年起,湖北省荆门市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经过4年的努力,荆门市已经在品种、管理技术、机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成果可使长江流域棉农从繁重的播種、采收中解脱出来。
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北港村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基地里,一颗颗棉桃吐出雪白的棉絮。远远看去,棉花地里一片雪白。
走近,只见一台采棉机在田里来回穿梭,雪白的棉花瞬间从棉梗上卷进机器,很快,采棉机的集棉箱里就能看见飞舞的棉花絮,让前来参观的人和当地棉农连连感叹:技术又有了进步,效果确实比前几年好多了。
以前,水稻、油菜、棉花是荆门市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可是随着生产成本上升、种棉效益下降、环境负担加重等现实的挑战,种植棉花的农民越来越少。
“我们这里水稻、小麦、油菜全程机械化已发展成熟,唯独棉花全程机械化一直未能突破。主要是现有的采棉机不适用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高秆棉花。”荆门市农科院副院长周家华说。
2014年,为了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荆门(中国农谷)农科院与荆门市农机局依托喻树迅院士工作站、陈学庚院士工作站专家团队建立了100亩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基地,积极开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科研与推广。
当时选取了“华棉08-3109”和“中915”等植株矮小的品种,但由于管理经验不足,等到采收时,农技人员发现,棉花植株过高,采棉机采收时,不能把顶端的棉桃全部采收到。
“最理想的高度应该是85厘米~110厘米。”周家华说,长江流域相比新疆等地,气候属于高温高湿,传统棉花株型较高,多层结桃不利于机械采收,机采棉品种应以株型紧凑、结铃集中、吐絮畅、后发性强、易脱叶、品质较好的早熟短季棉为标准,应选择适宜荆门区域的耐高温、耐低温品种种植。
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指导下,荆门市农科院在基地开展了机采棉棉花品种筛选试验。4年里,从最初的26个品种中初步选出了7个品种。
除了品种筛选,耕整、播种、施肥、植保、排涝等管理过程机械化也需要试验。2017年,荆门市农科院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低耗高效”夏直播技术种植棉花。
“5月底6月初望墒播种,比常规种植推迟约50天。播种时用机械直播。”周家华说,按照目前“减肥减药”的要求,在肥料使用上,不施底肥,仅在7月中旬棉花开花时施一次肥,用量是常规的1/3。采用“低耗高效”夏直播技术种植,棉花的生长期比常规种植少2个月,病虫害防治次数也大幅度减少。
在生产试验中,荆门市农科院专家还对棉花播种密度做了大量的试验。最初密度控制在6000株/亩~10000株/亩,是传统密度的3倍以上。2016年,根据收割需要,专家们采用了65+10厘米的方式,一垄种植两行,密度可达9000株/亩。2017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品种、种植技术逐步向适合机械作业调整。机械也在向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田作业上调整。“在机械播种方面,通过多次筛选,我们确定了一种新疆建设兵团采用的播种机,条播密植。”荆门市农用航空站副站长乔凤生说。
在机械耕整、机械植保方面,主要采用无人机,包括用小型微耕机进行田间植保。在机械采收方面,由原来刚开始的单行采棉机到搅龙式的采棉机,再到现在的摘锭式采棉机,荆门市农机局根据收割效果进行了多次选型。最后确定了摘锭式采棉机。
作为北港村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基地的田主,邓士雄对这几年的试验成果也很满意。
“这两年都是灾年,按往常的话,应该是没什么收成。2016年受灾这么严重,市农业局测产270公斤。实际收回去的产量也有218公斤。”邓士雄表示,目前选的品种生育期短,省工省力,可以节省人工70%左右。
“农业试验需要多年、反复地试验,才能有成果。目前,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还只是一项技术储备。”周家华说,尽管现在由于国家调控,农民种棉积极性大大降低,但只要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成功,在国家需要棉花的时候,该项技术就能迅速推广,使棉花产业得到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