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与发展研究

2018-01-31王正喜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王正喜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空间在与城镇空间不断快步前进的对比中,愈能发现乡村空间发展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文章立足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阐释新型城镇化內涵,分析并解释乡村空间发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乡村依托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抓住机遇,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在政策引导、资本引入、城乡一体进程中,转变乡村空间发展结构和模式,实现乡村空间有序、良性地发展,最终提升乡村民众幸福感。

关键词:空间生产;新型城镇化;乡村空间转型;民众幸福感

一、空间生产

(一)空间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大卫·哈维看来,空间主要是一种社会空间,是特定关系的载体,空间不是简单提供人类实践的容器,其包涵了社会体系的结构性特征,社会空间的存在以自然空间为前提,通过人类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将空间中人之间关系建构起来,并在空间实践中体现出对空间的控制、占有和支配关系,所以在哈维看来,空间是人化的空间,人在空间中从事各种生产实践活动,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构建和维系特定的社会关系,形成并反应着当时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表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归根究底是因为资本在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摆脱了前资本主义从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转而从事交换价值的生产,最终目的是为了财富的累积,本质是剩余价值的撺掇。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在《空间:社会产品与使用价值》中更加清晰地指出: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的生产包括社会主义空间的生产,“社会主义空间的生产,意味着私人财产,以及国家对空间之政治性支配的终结。这又意指从支配到取用的转变,以及使用优先于交换”。这个观点把握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根本区别,对研究社会主义城镇化有出发点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

社会主义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本质区别在于空间生产首要价值旨归。在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期间,我国空间生产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急需的生活物质资料,集中力量搞生产,包括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化运动,明显体现当时空间生产的使用价值要优先于交换价值,首要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

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是以价值增值为目的,通过占有雇佣工人劳动创造出凝结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并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可见的资本,再将资本投入到生产当中,从而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的过程,交换价值优先于使用价值。此外,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其自身发展固有的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更多资本家开始从“固定空间内的生产”转向“空间生产”,即将本国工业化生产中过度积累的资本转移到他国,利用他国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倾销滞存商品并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早期最主要的形式便是殖民入侵。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资本家开始将目光投入中国这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空间,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建厂土地价格,在国际资本吸引竞争中,国际资本更看重中国空间的“人口红利”以及“土地红利”,使得中国成功引进大量国外资本到中国投资办厂,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最为普遍。在资本输出过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日益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附庸”,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源和生活必需品的剥削,使得国际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二、新型城镇化给乡村空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阐释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解读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空间生产进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实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空间使用价值的生产为最终目标。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我国现阶段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资本在新型城镇化空间生产中的活力,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和人民群众幸福感。

(二)乡村空间发展新机遇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建设困难重重,通过吸收外资经济,将资本投入到空间生产当中,借鉴并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城镇化经验,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在资本生产城镇空间过程中,对与城镇发展紧密相连的乡村空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水平。首先,乡村通过对城镇化建设所需要大量资源的提供,农民赚取生活费用,提高了收入;其次,城镇资源向乡村空间生产转移,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第二,将乡村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设备投入到农产品生产当中,提高农产品产量,供应城镇。

第三,有利于乡村空间改造,传播现代文明。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镇化建设带动乡村空间升级改造,利用城镇化向外围辐射功能,将乡村空间发展与城镇化紧密相连,整体规划,并通过完善乡村科学技术教育,以改变乡村居民传统落后观念。

(三)乡村空间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城乡差距加大。土地开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空间生产的关键部分。城乡土地价格二元分化,农村土地被迫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城镇,而城镇土地价格远高于买来的农村土地价格,巨大的土地差价完全被城镇占有,土地出让不公平。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与外扩,乡村土地被频繁征用,城镇建设拥有土地使用优先权,乡村空间发展地位进一步被压缩与不平等对待。资本通过利用土地投资房地产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搞“土地金融”,城镇资本越积越多,城镇建设拥有比乡村建设更多的优势资源,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endprint

第二,乡村空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但在城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时期,城市资本开始部分向乡村空间生产转移,在部分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追求利益的帮助下,收购土地,将原本城市建设中淘汰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乡村,对乡村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有部分原乡村企业为了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获得更大利益,从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部分原本污染较重的乡村企业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破坏愈发严重。

第三,乡村空间乡土文化消逝,幸福感缺失。乡村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往往都是被统一规划,附庸于城镇化空间生产。原本乡村中遗留的文化古迹被无情推倒,传统优良乡村文化鲜有人继承与传播,此外,新型城镇化通过调动资本的流动,主导着城镇建设与规划,即空间实践,不断发展的空间实践对客观物质条件产生新的需求,即空间需求,从需求到实践再到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有的只是“主体—客体”的二分思想,现代应有的实践思想该是“主体—客体—主体”,未曾考虑到空间生产实践最终价值旨归——人。在现实城镇化空间生产实践中,人们重视的往往是空间生产效率,置身在城镇化建设的场域当中,随处可见“加快进度”、“多快好省”等大跃进式的标语,工人生产出住宅,最后却因为高昂房价,而被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空间抛出场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要,随后产生新的需要,进而通过劳动去追求幸福。但是,劳动如果发生在资本主导生产条件下,劳动将发生异化,这种异化劳动正是资本家剥夺剩余价值的手段,劳动带来的不再是幸福,反而是不幸和痛苦,幸福感无从谈起。

三、乡村空间发展道路思考

对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状况,既需要肯定更需要反思与改进,积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将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运用到空间生产实践中去,探索乡村空间发展的新道路。

(一)搭建城乡土地共同参与开发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第一,规范集体土地管理,建立平衡城乡利益的土地征用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土地空間的开发与利用,要想处理好城镇发展与乡村的关系,以乡村发展为坚实依托,实则需要最先要处理城乡公平、社会公平问题。建立城乡土地征用统一标准,将更多的土地红利让利给乡村,让资本充分涌入到乡村的空间生产当中,推动乡村空间建设与发展。第二,减少城镇土地征用特权。新型城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其空间随着发展的进程需要不断向外扩散,经常性仅仅因为城镇化需要用某块土地,用行政性命令占有乡村集体土地,缺乏城乡统一规范机制,要建立城乡统筹规划制度,赋予乡村空间发展主动权。第三,扩大经济投入,促进城乡资源共享。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摸清乡村空间发展缺陷与不足,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保障,对于急度贫困乡村,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改善乡村发展面貌,争取在2020年前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强化环保意识

第一,建章建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建立乡村环境保护制度,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定,制定符合当地乡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政策、规章,明确权责,加强政府环境保护队伍建设,领导牵头,重点抓、重点管,淘汰被城镇化遗弃而躲藏在乡村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第二,发展乡村环保企业,推广使用绿色能源。要彻底改变乡村生态污染问题,需要从源头抓起,将因污染面临淘汰的企业,可予以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其降低能耗、提高处理污水、废气能力和技术,推广低能耗、无污染设施设备的使用与升级改造,重视乡村居民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沼气,减轻环境污染。

(三)重视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村民幸福感

第一,制定乡村文化保护机制。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文化印记、传递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彰显乡村独特魅力的核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传播在乡村的每个角落,相比于发达先进的现代文化,乡村青年一代更青睐到城镇生活发展,乡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愈发严峻,文化传承缺少青年一代的参与,最终丧失活力,沦为回忆。政府应依据乡村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留住乡村青年人才。第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新型城镇化要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必然包括乡村居民发展需要,必须积极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切实解决乡村居民衣食住行基本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世界,提升村民辛福感。当然,“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更重要的是解放与发展空间生产力。尤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空间生产力的低下、空间产品和资源的匮乏与民众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确定的意义上,乡村空间转型与发展,不是超越历史阶段的乌托邦想象。

参考文献:

[1]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人民出版社,2008.

[2]武廷海.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城镇化[J].城市规划,2013(11).

[3]王志刚.民生幸福: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旨归[J].社会主义研究,2012(01).

[4]王志刚.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的问题谱系及当代建构[J].哲学研究,2017(11).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