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之我见
2018-01-31蒋浩然
摘要: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它是对已经知道的时间的感受与感悟,也可以说是记忆中的时间。在阅读过去的同时,也让我们要对未来要有信心。虽然说未来是充满冒险和不可战胜的神秘,但我们看那已经结束了的过去,会惊奇地发现:曾经的恐惧已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了解过去,那么未来便少了一些担心和恐惧,只有在已知的基础之上才能在以后做得更好。
关键词:现实;教育;时代;人性;道德
一、 作品与现实
在作品中,余华主要叙述了以孙广才为主要人物的农村家庭,以“我”为家庭中的视角全面展现了这个丑恶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他或她不以“我”的出现而单一地只有铺垫与烘托的作用,他们作为单个人,在他们独立故事中均是丰满而生动的主角。这样的视角选择,在看似主观中却客观地阐述每一个人的生活,给了作品一个客观的定位。那名叫孙广才的父亲一步步“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对待自己的骨肉如同对待绊脚石,他可以在任何不顺心的时候踢开他们,纯粹没有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可以说是他个人的失败,但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而三个兄弟同是出生于一个母亲,在家庭里却得到不同样的地位,对老大的纵容,对老小的疼爱,而对于“我”的漠然,认为“我”是一个吃闲饭的,他们戴着浅薄主观的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家人,这都是出于这一个悲剧的家庭。作为父母,他们从来没有教育过自己的孩子,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他们只为了家庭的生计却忽视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的生存状态,缺少进化,他们作为父母却只是进化过程中的半成品,是多么的可悲啊。而作为祖父的孙有元是可怜的,他的一生太过于“漫长”,漫长到自己都难以忍受的地步,自从摔了腿,他成为了自己儿子真正意义上的累赘和负担,儿子从此盼自己父亲早点死去,只为了少一个吃闲饭的,从孔子“礼”的角度来说,这是大大的不孝。
作品将从“我”的角度叙述,让“我”在长大后再次与那一个家庭里的欢乐痛苦相遇。这不是一部自传,里面却云集了“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感受和理解,让这样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记忆的方式得到重温。在唤醒了些许幸福的感受同时,也唤醒了很多辛酸的感受。作者将根植于人性的丑恶和那一些直露、无意识的形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实里,作者是在书写那时代的悲哀,“文革”过后人们思想的愚昧无知,展现了教育的落后和漠视。那时候,文化知识分子都受到了重创,那么更不用说农民阶层的生活了,那是人们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
二、 欲望、伦理与道德
在作品中,不仅写了那些少年生理成熟的变化以及好奇心,也写了那些成人(如孙广才、王跃进等)欲望的导索。作为一种生理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为好奇的欲望而把女人作为一种探讨的话题,当作一种研究的对象和工具就不正常了。
在作品中,孙广才明明是有自己妻子的,却和邻家的寡妇胡作非为,没有任何身为丈夫的责任,他的眼里还有他的妻子吗。文中孙广才曾向年轻人说:“趁你们年轻,还不赶紧多睡几个女人,别的全是假的。”纯粹一个无赖的话语,但他仍那样为自己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洋洋自得。如果要说这是他的罪行,那么这便是他的第一大罪行。也可以说当时的法治是不规范的,还没有真正地依法治国,或者可以说人们还没有真正地理会什么才是法制。作为女人,还是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其次,孙光平好不容易感受到自己需要一个时刻维护自己、侍候自己的女人,在要与邻村姑娘订婚时,作为父亲的孙广才又亲手搅黄了所有的一切。“我父亲孙广才送给未过门儿媳妇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伸手去摸人家的乳房。”这是多么令人愤慨的句子,可是作品中的他也的确这样做了,这便是他的第二大罪行。自己儿子的媳妇却让自己占了便宜,这是什么道理,这又是何人能够容忍的呢,这是他不可饶恕的第三大罪行。
纵看全书,是否真的是欲望占据了道德的本位,还是一个社会的沦陷,自我意识还是没有控制出原始的本我意识。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上行下效”的含義,作为大人都不遵守道德的本职,又怎能为下一辈人做好为人的榜样?孙光平、苏杭等小一辈品行的不端正,或许更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上辈的教育结果。如果要推脱责任,真正的责任又是在哪里?回答:社会。作品里的叙述年代是六七十年代,正值“文革”时期,思想封锁,知识得不到运用,只追求单一的工业化生产,对“赶英超美”过高的期望,让那时为单纯创造幸福生活的我们最后也只得到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这是社会创就一个时代,一个妄性的时代。
总而言之,在这一本书中,余华通过他自己的焦虑感、孤独感和忧伤,不仅仅叙述了一个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的失落、幻灭、孤独和忧伤,还在象征的层面上,映射了我们人与世界的交往方式。作者虽然借助自言自语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短暂平静,但弥漫于整个小说中却仍是无所不在的心灵张力,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使作品变得丰富与复杂。虽然这是一部描写农民阶层的小说,通过文中的无知、低俗、愚昧,我看到了一个破碎的社会和那一种给人心里所带来的痛,让人沉思和反省。
参考文献:
[1]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43,50.
作者简介:
蒋浩然,四川省南充市,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