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5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2018-01-31祝国栋聂继位陈睿敏胡海燕范城韬
祝国栋 聂继位 陈睿敏 胡海燕 范城韬
【摘要】 中国社会经济格局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呈现出的差异性不断扩大。从县级行政单元层面出发,探讨社会经济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时空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中国3361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区域理论为依据,对2005~2015年的经济区域数据进行分析,在区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揭示中国县级行政单元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探寻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南、北方社会经济时空差异比较明显,且该发展趋势逐渐扩大;社会经济发达地区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呈面状或片状分布,空间关联性较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发展区位与政策等是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时空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 空间异质性 空间格局 时空演变 县级行政单元一、引言
社会经济活动的非均衡性是中国县域经济的一种发展常态,对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开放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速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同时也引起了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空间差异逐渐增大。社会经济时空格局复杂化和差异化是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社会经济时空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促进局部地区优先发展,且可通过“扩散效应”以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差异程度过大,则将严重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出发点,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时空差异,探讨其时空演化规律,精准定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战略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研究和空间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演变规律的相关研究是地理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和重要课题,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基础和关键。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国家提出了“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措施。因此,理解和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时空格局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本文获取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利用时空分析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时空演变规律。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1.研究数据
在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过程中,本文所选取的县域范围为中国大陆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单元,以2005年为准,共3361个图斑(该数据来源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中国历年的行政区划数据集(县级)”,2008)。文中所使用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分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分县农业发展统计年鉴等。
2.研究方法
时空序列统计方法。本文以中国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为时间序列,以人均GDP作为度量研究单元的主要度量指标,继而通过计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演变趋势。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E(I)为数学期望,Var(I)为变异数。若Morans I>0,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较低)的研究单元在空间上集聚显著。反之,Morans I<0,則区域内研究单元与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离散性。
(2)Getis-OrdGi指数揭示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差异的异质性特征,可识别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热点区( hot spots)与冷点区( cold spots)的空间分布,即计算公式为:
三、中国县域社会经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中国县域社会经济时空序列分析
2005~2015年,从全国、地带和省区范围三个尺度范围上探讨了中国分省社会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为:
(1)从全国尺度上来看,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总体格局相对稳定,集聚性空间特征明显,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扩展及其梯度的时空转移趋势。
(2)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来看,各个地带内部发展趋势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而地带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梯度差异明显。
(3)从中国县级行政单元尺度来看上,2005~2015年县域经济与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加大,尤其是受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空间差异的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可调控性。
2.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县域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和空间分析,探索其在不同时期的空间关联与差异,挖掘其地理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对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长速度、时空格局和发展态势等)的空间认知。
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2005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加,空间依赖程度增强。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东部地区和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区域内部均质性相对较好,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均质性相对较差,空间差异明显。因此,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区位和社会经济政策等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本文利用Global Morans I和General G指数分别对中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县级行政单元人均GDP进行了空间估计运算(表1),即3个时期全局Morans I估计值均为正值,且随时间推移总体上增加。2005年以来,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高-高、低-低)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集聚现象比较显著,且该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2005-2010年G(d)和E(d)值相对较小,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聚增强,而2010-2015年则有所下降。同时,G(d)值变化不大,则中国社会经济格局未发生剧烈的变动,仅在原有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基础上发生微调。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县域的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而大范围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总体格局依然未发生相对明显变化。为研究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时空特征,本文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的动态分析和研究,分别以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为两个时间段,利用平均经济增长指数对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表明,在这两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增长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005-2010年Morans I指数增加0.0139,2010-2015年,Morans I指数增加0.0049,则说明中国县域整体财政收入绝对量空间格局呈现集聚的发展态势,而经济增长相对变化量则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结构不稳定性。endprint
本文结合Getis-OrdGi指数和Manual分类法,将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分为七类,分别为冷点低集聚区、冷点中集聚区、冷点高集聚区、随机集聚区以及热点低集聚区、热点中集聚区和热点高集聚区。2005年,热点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东北和中西部资源相对密集得去的整体开发,呈现明显的“北上南下”的趋势。珠三角地区热点区域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长三角地区行政单元增加明显,联动发展态势突出。环渤海地区整体相对均匀,但发展相对强劲。山东半岛和辽中南地区热点变化显著。东北地区热点向辽中南城市群迁移。至2010年,次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相互作用程度继续增强,有效地带动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联动发展,此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态势显著。至2015年,热点地区发生收敛,除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外,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热点区域,坏渤海地区及其纵深腹地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热点。
2005~2015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呈现“北移西进”的演化格局。主要原因在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逐步进入产业内涵式发展的阶段,环渤海地区则表现出强劲的工业发展后发优势,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联动性较好。同时,陕西、内蒙古、新疆等资源富集地区逐渐成为西部的新经济增长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部大开发、一路一带政策下区域资源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等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影响。
四、结论
本文利用时空序列分析方法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中国南、北方社会经济差异比较明显,且呈现扩大趋势。由于受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经济政策等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逐层递减,且该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强。
(2)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现出明显的地带性。中国东部和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集聚区,而西北、西南地区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低集聚区。
(3)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呈现面状或片状分布,局部空间关联性较强。社会经济热点地区主要是以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地区为核心的梯度空间结构为主。2005-2015年,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空间格局自组织性增强显著,但空间格局分异继续增强。
(4)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等是中国县域经社会济发展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是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发展政策可能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罗庆,李小建,杨慧敏.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J].经济经纬,2014,(01) :1-7.
[2]方叶林,黄震方,涂纬.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02) :33-38.
[3]王静,张小雷,杜宏茹.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04) :471-472.
[4]蒋天颖,华明浩,张一青.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以浙江为实证[J].经济地理,2014,(01) :35-41.
[5]段红霞,王华东.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04) :555-558.
[6]任家强,董琳瑛,汪景宽.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09) :1435-1440.
[7]齐元静,杨宇,金凤君.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J].地理学报,2013,(04) :517-531.
[8]赵玉芝.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2012,(03) :22-23.
[9]周红波.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54-57.
[10]刘虹,薛东前,马蓓蓓.基于ESDA分析的关中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04) :55-60.
[11]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J].区域经济,2013,(2) :154-158.
[12]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J].经济地理,2011,(5) :799-804.
[13]程新宇.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分析[D].兰州大学,2013.3-4.
[14]刘霖,唐莲,秦婉顺.县域经济发展不均等的影响因素、东西部比较[J].经济科学,2010.122-128.
[15]何秀芝,劉
玥,李朝齐.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的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统计观察,2015,(16):96-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