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突破点摭谈

2018-01-31陈晓儿

考试周刊 2017年80期
关键词:突破点文章情感

摘要:课堂教学讲究艺术,教师要善于寻找课堂教学的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教材的感染熏陶,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堂教学;突破点;艺术

一、 突破点的基本概念

所谓“突破点”,一是指教材中的点,包括课文内容的重点、关键点;二是指教法上的点,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引爆点、窥豹点、释疑点和传技点。

课堂教学从何入手,如何开始,犹如写文章如何开头,要颇下番功夫研究。突破点选得好,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思路通畅,达到教学目的。

二、 突破点的设计原则

突破点的选择是灵活的,可以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似乎千变万化,但好的突破点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一个好的突破点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好的突破点可以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爆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好学、乐学,并最终学有所得。

2. 着眼整体

好的突破点设计,首先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甚至更多。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越多,思想越是精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是深刻,才能更好地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突破点。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整体水平。教师教学要面向学生,学生整体的接受水平、品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影响着教师选择突破点的角度和方式。

3. 突出重点

突破点的选择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从课程目标出发,把握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从单元导读入手,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寻找单元目标与具体文本的结合点,在着眼于保持作品完整的基础上,把握“释疑点”“传技点”,找到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精华,并达到能力的提升。

三、 设计突破点的方法

(一) 抓住教材中的突破点

抓住教材中的突破点就是要对课文内容全面把握,把握课文內容的重点难点。所谓重难点应该是前文所提及的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具体文本中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只要抓住了课文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文章的精彩点,教师开源于课本,激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此作为突破口,所“导”之“流”就会越来越丰富。

1. 抓住关键语句

有的文章有关键的句子称为“文眼”,可以此作为突破点解读文章,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窥豹点。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抓住篇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进行切入,弄清“这几天”的时代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不是因家庭琐事,也不是因事业不顺心等个人原因,而是由于对时局的深切关怀,由此可见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不满,把握作者眼中笔下荷塘月色何以美不胜收的深层原因。《故都的秋》一文中,抓住“可是啊,北国的秋来得特别清、静、悲凉”作为文眼,总括了故都秋的特点。文章的五幅画面就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再如,文章的主旨句也是关键词句,可把握主旨句作为教材的突破点。如对《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主旨句的解读,作者是把人事与情理的契合在于尽言集会之乐,来感怀人生有限与生命可贵,可通过此句来把握全文“乐、痛、悲”情感的变化。以主旨句带动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这一探寻过程既包含了对作者情感逻辑的梳理,又达到了对文中所表露的生死观的认识。

抓住文眼、主旨句、论点等关键语句作为突破点,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解读就非常清晰。关键语句可以作为“窥豹点”,以点带面,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 抓住精彩文段

所谓精彩文段就是能体现文章主旨情感,或笔触有力、巧妙生动的文段,同时这些文段是情感内容表达、教授写法技巧的集中段落。如对于议论文而言,教材中的重点应引导学生把握中心论点,联系中心论点,体会论证方法、论据表达,体会它的严密逻辑力量和强烈的说服力量。以教授《拿来主义》一文为例,文章教学的重点为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那么就重点以第八、九自然段为突破点,把握比喻论证的作用,了解“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论证的含义与意义。以第三自然段为突破点,把握类比论证,以第八、九自然段为突破点把握对比论证。当然,对这几个段落的重点赏析就是抓住文章的精彩点。教授写景抒情散文时,则可以重点围绕景物赏析作为教材突破点。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精彩文段是对“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景物描写的四、五、六这三个段落,因为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写景细腻生动,又能较集中体现写景状物的一些写法,如叠词、博喻、通感、情景交融的写法等。又如教授《琵琶行》这篇文言课文,文章精彩点可以由文章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发,代入对写音乐的段落的品读。描写音乐的段落为何精彩?因为这个段落不仅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描写得生动,还在于粗细急缓顿挫的琵琶声,其变化还很巧妙地同后文琵琶女由盛转衰的身世遭际相对应,作者的笔力精道之处真需好好体味。

教师要对教材深入思考,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重难点,教材上点的把握也是具体教法运用的依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明确集中,课堂教学的内容才能充实而不繁琐,教学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二) 抓住教法上的突破点

1. 激趣导入

好的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共鸣,以便更好进入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用情景激趣、悬念激趣、故事激趣、实物激趣等方法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彰显课前导入的智慧。endprint

如情景激趣法的应用,是充分利用录音、幻灯片、挂图、音乐、动画等手段来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的方法。在教授《十八岁出门远行》一课时,我先跟学生一起探讨“我的十八岁出门是怎样的情形”作为导入,为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渲染铺垫。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出门在外》的歌曲,设置氛围,让学生以自己十八岁的情感体验反观小说主人公十八岁的成长经历,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激发兴趣。教授《故都的秋》一课时,我用美丽的秋景图片导入,让学生感受不同地方的秋景,通过直观形象对比,更好领略故都秋景的独特韵味。

再如悬念激趣与故事激趣,在教授《短歌行》时,我用一句英文“Speak of devil, and he appears.”让学生猜中文翻译,进行悬念激趣。语文课说英语,学生觉得新鲜,很感兴趣,并结合课文很快知道说的是“说曹操,曹操到”的中国俗语,以此导入,由“devil”这个词“恶魔”的中文意思来引导对曹操的知人论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授苏轼作品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乌台诗案”的故事,让他们对诗作有一个总体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际,更好地赏读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趣导入可以说是调动课堂气氛的“引爆点”。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兴趣、有积极性,课堂效率自然就高。

2. 巧拎“线索”

怎样把一篇文章巧妙地分析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找到一条“线”,把散落文章中的“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漂亮的“链子”。这条“线”除了上述所说的要抓住文章关键词句,找到文章中的线索外,更强调的是教师要懂得在教法上寻找到解读文章的“线”,以此为突破点引导学生分析。

如教授《短歌行》时,教法很多,可以按顺序一句句讲,但这样的教法就平淡无奇,没有一个明确的“点”,经过比较,在把握诗作重点的基础上,我选择抓住诗作的情感这条线索,作为教法的突破点。我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完作品的基础上,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学生吟咏体会后不难发现是“忧”字,接着,我就以情感“忧”作为解读文章的线索,以此作为突破口,让学生赏读诗作如何体现“忧”,把一句句的诗句分析“串”起来,分析出人生短暂之忧、功业未成之忧、贤才不得之忧、求贤若渴之忧,既分析解读了诗句,又把握住了情感,还体会总结出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这样,文章的重难点突出,目的明确,对整篇诗作的分析又比较完整,浑然一体。再如教授《氓》一课时,可以把文章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作为突破点,“氓、复关、士”的人称变化,分别体现出两人相识、相恋、决裂的阶段,也体现着女主人公的用情之深、受伤之痛、决绝之刚的情感变化,以人称变化这个线索为突破点,既体现教师教法上切入的新颖性,也较好地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法上线索的明晰意味着教学思路的清晰,教师懂得要教学生什么,学生也能清楚地掌握老师要我们学习什么。利用线索式教学设计,串起对整篇文章的教学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

3. 巧妙生疑

教师引导之法贵在“善问”,问题问得好,就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问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巧妙生疑,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这个“疑”不仅停留在前面所讲的在文章精彩处注意以问点拨,还要善于在学生阅读的忽略处生疑,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与作者的用意。

如教授《祝福》一课时,对典型环境的介绍,文中有“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一句,学生不一定会注意到文中的用词“最”,教师可以发问:“为什么说最像年底?”“为什么小说开头两段从年底写到过年,写了那么多跟祥林嫂无关的事?”学生在探讨中积极思考,得出“旧历是跟新历相对,程度副词‘最突出阴历年在人们心中的重要,看出封建习俗的根深蒂固。场景描写突出让人压抑的沉闷气氛。所有这些都在突出强调祥林嫂生存的环境,为其悲剧提供广阔的社会背景,绝非闲来之笔。”教师的巧妙生问,使学生注意到文章的细节,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内涵。在讲解《包身工》一课时,如“去游说那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与“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两句中“饲养”为何一个用引号,一个不用?学生经过细心观察,发现了问题,最后一致认为,“饲养”本义是喂养动物,不加引号,说明资本家从思想意识上就把包身工当作讲话的牲口。加引号,则是起强调作用,同时含有否定的意思,说明农民对儿女连喂养动物的最低标准都达不到。

于无疑处生疑,以此作为突破点,教师懂得在哪里设置“释疑点”,可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并培养探索精神。

4. 比较拓展

要使教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教师要精心设计突破点,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文之内,还要向课外有机延伸。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该由学生去做。”

如教读诗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掌握比较点也是教学中的突破點。如在教鲍照的《拟行路难》时,比较鉴赏李白的《行路难》,可以从诗人写诗的背景比较,这是在教学生读诗时学会知人论世。在内容上、写法上、情感表达上也可分别进行比较。以情感上的比较为例,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不平;表现追求理想的倔强、自信与执著。但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白的诗较鲍照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的坚持理想的品格。学会比较鉴赏的点,实际上就是教读诗歌的突破点,让学生学会读诗的方法,同时学习如何进行同题诗歌的比较鉴赏,把这种学习的能力运用到解读其他诗歌比较上。又如教授《项羽之死》一课时,对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既是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分析,又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辩论的基本流程和技巧,也是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同时课外可以做项羽这个人物的研究课题,把研究性学习与课文知识结合起来,既是拓展,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寻找设计比较拓展的点,也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可以说是“传技点”。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在实践的摸索中精心引导,不落俗套,艺术地把握教学的突破点,并以此统领和覆盖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寻求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志善.中学语文教学论[M].语文出版社,1998.

[3]《语文学习》编辑部.教学争鸣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国正.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陈晓儿,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突破点文章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二轮复习如何找突破点
情感移植
找到分级诊疗的突破点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