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硕士研究生课堂行为观察分析
2018-01-31崔淑慧徐洪
崔淑慧+徐洪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扩招始于1999年,已经近二十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成为缓解就业难的措施之一。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价值在不断“贬值”,可以说,硕士研究生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关于硕士研究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素养与道德、学习与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究,从微观视角,对硕士研究生的课堂行为研究较少。安然、魏先鹏从跨文化视角对多元文化課堂进行了观察分析,曾宪培对全日制教育硕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使用参与式观察法,对南方某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课堂行为进行了深入观察,以展示硕士研究生真实的课堂情况,并借此探讨在扩招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是否因就业压力增大而课堂行为变得相对积极。
观察的课程共有20位硕士研究生上课(包括观察者本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研究方向。观察时间为某周五下午上课前15分钟,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学生离开教室,总计约3个小时。观察地点在大学的教学楼,教室内部结构如下图所示。
观察内容为课程中的硕士研究生的听课状况,包括学生到达教室的时间,座位情况,听课状态,学生间、师生间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交流互动等,在注意捕捉细节信息的同时,也注意观察整体的课堂氛围及学生的整体上课状态。
二、研究发现
(一)硕士研究生的课堂积极性较低
从学生进入教室的时间来看,在1∶53至1∶55这个时间段一共有9名同学到达教室,1∶55到2∶00前有6人到达教室,这两个时间段到达教室的学生最多,课前5到10分钟是学生进入教室的高峰期。在1∶45之前到达教室的有1人,在上课(2∶00开始上课)之后到达教室的有1人。
结合以上三方面的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大多数都能按时到达教室,但在座位选择上以中后排为主,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之事的学生不在少数,积极性不是很高。
(二)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间交流较少
硕士研究生阶段,同一专业的学生会被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学习内容会更加细化。在课堂上,学生通常会选择和有归属感(同寝室,同方向)的人坐在一起,这就大大降低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间的交流。大部分人只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交友。如,2:37当台上汇报的同学谈到“二孩政策”时,笔者前面的两个女生相互调侃:“你赶快抓紧生一个呀!”“你怎么不抓紧,你先生我再生。”从相邻同学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来看,与他们相邻的人都是比较熟悉、亲密的朋友,他们间的人际距离较为亲近。但是和不同研究方向、不熟悉同学间的交流就很少。
(三)老师的教态、热门话题的讨论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当老师走到学生中间时(如2:30时),看向老师的学生明显增多;当老师与学生微笑对视时(如2:45时),学生也会给予老师相应的回应;但当老师在最后一排点评作业时(如3:15时),看向老师的学生较少。说明老师在学生看得到的视野里得到的关注度较高,老师与学生间的非语言交流,如眼神的互动、面部表情的变化等,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当课堂上涉及到“二孩政策”、“中国外逃官员”类似的热门话题时,学生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听课兴趣显著提升,并伴随讨论。如在4点时,一位同学的汇报中展示了中国外逃官员的照片,下面的学生纷纷议论:“哇哇哇……”“广东的最多”。
三、讨论
(一)硕士研究生在师生互动型课堂中并未占主导地位
在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行为倾向于平等对话,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此次进行观察的课堂,先由学生进行PPT汇报,老师随后点评。在这种互动型的课堂中,硕士研究生的课堂行为并不积极,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在硕士研究生的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内容,是教师需要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态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到教师的控制强度、强化手段与上课内容选择以及环境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在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及课堂内容的趣味性,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硕士研究生的课堂行为并未表现出因扩招而带来的学习压力
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有的学生是为了躲避就业高峰,有的是为了弥补高考遗憾,有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对硕士研究生课堂行为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没有感受到因扩招而带来的学习或就业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