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状态
——写在“‘在长安’·八位画家秦岭写生暨创作展”之前
2018-01-31杨兵
文/杨兵
西安,古称长安。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将都城由栎阳迁至长安乡,而得名长安城,有“长治久安”之意。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临秦岭北麓,西有渭河绵延,北依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环境孕育了鲜活的人文特征,加之经过十三朝帝都的辉煌,使这里的人们形成了执着、倔强、耿直、豪放、诚实的性格。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有孔子曾评此地人“处虽僻,行中正”。这样的人文环境培养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书画艺术家。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韩滉、韩幹、张萱、周昉、宋代范宽到近代的于右任及“长安画派”的赵望云、石鲁等艺术家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艺术家因长期生活于长安,作品多表现此地的人文风俗与地貌形态,为我们逐渐呈现出一种“长安”式的艺术创作状态。
在长安的中国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继唐人的艺术盛隆后,就是以近代“长安画派”对长安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影响最大。其代表艺术家赵望云、石鲁等注重以新的笔墨方式如实记录现实生活,对现实题材的表现是作品中的突出特点。“长安画派”主要解决了从自然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问题。画风质朴、苍厚,生活气息浓郁。并首次以群体的方式呈现出“长安”式的创作状态。如果以“长安画派”为参照,将其定位为陕西国画艺术界里的第一代艺术家群体,那么第二代艺术家群体就是以刘文西、崔振宽、陈光健、江文湛、王有政、张之光、郭全忠、陈国勇等为代表。他们在继承了第一代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题材向表现主义绘画进行转化。这两代的艺术家群体都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使命,给后来的中青年艺术家树立了榜样,同时,也明确了陕西国画界的发展方向和脉络。在2000年前后,一批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这批艺术家大都有接受学院教育的经历,对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较快接受艺术界具有前瞻性的艺术观念,并使之融入到各自的作品中,呈现了不同的艺术状态。这批艺术家以邢庆仁、巨石、姜怡翔、李阳、刘丹、刘西洁、程东富、王洪涛为代表,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陕西国画界的第三代艺术家群体。这批艺术家多突出了作品的表现性,从笔墨的转化和形象的凝练,及流露出的情绪状态都开始与都市人群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诉求接近。画面里流露出“涩、苦、辣”的意味多带有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与觉醒。他们在当代性的探索中都做出了更多的尝试。因此,第三代艺术家群体为我们呈现出从表现性向当代性转化的艺术探索状态。
在长安,从第一代艺术家群体到第三代艺术家群体,经历了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到当代主义的变革过程,奠定了陕西国画艺术界的基本格局。在长安的这些艺术家群体,其作品所表现的状态应置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关系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才能感受到“长安”状态的对此地艺术家的影响。“长安”不仅是地域概念,更是艺术家群体创作状态的体现。(2018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