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冈底斯带雄村式斑岩型铜金矿找矿地质标志及找矿方向
2018-01-31徐文坦
徐文坦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其记录了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等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地之一,因此历来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侯增谦等,2003)。
目前冈底斯带发现且精确厘定的与特提斯洋俯冲有关斑岩型铜金矿床只有雄村铜矿,而整个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南北宽约150-300公里,东西长约2000公里,而雄村铜金矿仅仅位于冈底斯带的中段,因此我们预测在冈底斯其他地段同样存在雄村式斑岩型铜金矿成矿有利地位。
此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次火山岩-中酸性侵入体“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和雄村铜金矿串珠状展布的斑岩体也启示我们应该对矿集区外围进行地质调查工作,厘定斑岩体、隐伏断裂、围岩,争取在外围实现找矿突破[1]。
1 地质概况
矿集区主要出露地层有中-下侏罗统雄村组、全新统冲击层、全新统崩击层。雄村矿集区主要的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的时代分别为古近纪和侏罗纪。与成矿有关为中侏罗早期侵位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和中侏罗晚期侵位的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呈北西向、北西西向或北北西向展布,沿断层广泛分布断层角砾岩和构造蚀变岩[2]。
2 控矿、找矿地质条件分析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基本与含矿斑岩体的空间展布方向一致,这可能暗示着矿集区存在一条深大隐伏断裂,这条断裂不但控制着含矿斑岩体的展布,并且与含矿热液的富集、沉淀有关。且这条隐伏断裂应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机制有关,不同于矿集区其他成矿后断裂及冈底斯带其他断裂与印度-亚洲碰撞作用有关;雄村斑岩型铜金矿主要含矿地层为雄村组五段、六段,为长英质、安山质凝灰岩等火山岩类。斑岩型铜矿中酸性侵入体、次火山岩、火山岩“三位一体”模式决定了斑岩体侵位于火山间歇期或末期;岩浆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许多内生矿床的形成和分布都不同程度的受岩浆活动因素所控制。
岩浆岩既可以作为成矿物质来源,也可以控制矿床的产出部位,同时不同其次的岩浆对矿床形成起叠加的作用。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与两期角闪石英闪长玢岩的侵位有关,因此可将其作为找矿标志。
3 找矿方向分析
3.1 雄村矿集区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的产出受北西向的断裂控制,但断裂在地表的表现并不明显,岛弧环境下的斑岩型矿床火山岩的喷出、中酸性侵入体、次火山岩的侵位都与区域的深大断裂有关。
因此雄村矿集区的深部应该存在一条大型隐伏断裂,矿集区北西向展布的串珠状含矿斑岩体及蚀变特征似乎可以印证。
因此可以通过地物化遥等技术手段对矿集区外围隐伏断裂进行追索,运用矿集区断裂、斑岩体、含矿凝灰岩的“三位一体”手段追索成矿有利地位,圈出重点成矿区域,达到外围找矿的目的。
3.2 冈底斯带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向北洋内俯冲岛弧的特殊的大地构造环境,且作为侏罗世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在冈底斯带是第一次被发现,本身对于区域找矿具有“以点带面”的示范意义(陈毓川等,2010)。
虽然这种俯冲作用只可能在拉萨地体南缘的局部位置发育,但对于南冈底斯带找矿应具有一定意义。从目前研究来看,桑日火山岩浆弧可作为重点区域进行研究。展布于冈底斯南缘的桑日火山弧可代表第五次造弧事件。
且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桑日组钙碱性火山岩、弧缘碎屑岩、碳酸盐重力流沉积等,下部的砂岩、板岩等均可作为岩浆期后热液上侵屏障从而达到金属元素富集成矿的目的。
且通过对桑日组火山弧研究显示正常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点,可能与来自板片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发生不同程度熔融有关,这与雄村铜矿第一期成矿有很大相似,因此可作为重点区域研究。
4 结论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的找矿地质标志为:北西向展布的深大隐伏断裂、含矿有关凝灰质、安山质玄武岩地层、串珠状展布的角闪石英闪长岩体。
雄村式斑岩型铜金矿找矿方向:矿集区内外围区运用物化遥等手段对深大断裂进行追索,运用断裂、斑岩体、含矿凝灰岩“三位一体”的思路进行找矿。
冈底斯带以南冈底斯带为主通过分析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凝灰岩的年代学研究等,找到与雄村铜矿具有相同构造演化背景区域重点研究。并对桑日火山弧区域重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