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18-01-31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42期
关键词:全程心肌梗死常规

孙 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当代临床护理需要专业并且全面,而常规护理逐渐难以满足患者所需,在急诊护理中,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加需要适宜的临床护理,可有效弥补常规护理诸多不足之处,

可不断优化改进临床护理流程以促进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提升[1]。本研究选取了72例患者并对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我院随机选取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取时间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我院伦理委员会对72例患者均批准入组,数字随机法分组,3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30:6,年龄51岁至78岁,中位年龄62.5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在50-76岁,中位年龄62.4岁;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入组数据,P>0.05,可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急救及常规护理,利用救护车将患者送至医院并协助患者进入重症室进行抢救,评估时间2分钟,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1.2.2 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全程优化护理,实施先抢救,后挂号的方式进行,由分诊护士再门口接诊,护士陪同送入抢救室,由医生抢救,护士在30秒内为患者进行初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进行鉴别诊断,并进行早期检查。采取四定模式抢救,分别是定时、定人、定位、定责。定制有转运交接制度,更有规律的进行转运交接。采取等级责任制专职化急救的护理模式,分为2个班次,每个班次由组长1名、责任护士1名、辅助护士2名组成,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落实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制度[2]。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者急救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心电图时间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率),存在统计学意义评定标准:P<0.05。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心电图时间均明显更短,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抢救不及时或者方法不当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一般在发病1h内得到治疗,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非常低,因此早期的治疗与护理十分重要。虽然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可以保证抢救的顺利进行,但全程仍然存在可优化的部分,提高护理效率,进一步辅助临床抢救,进一步降低患者病死率[3]。

本研究中采用的全程优化护理是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优化改进,通过常规护理的实际应用,结合大量的分析,找出常规护理的不足,并且进行优化。首先接诊部分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抢救速度,避免繁琐的挂号,缴费流程,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抢救,避免救治延误。并且提高护理人员的集体协作能力,合理安排抢救中的操作,将操作细化分工,最大化抢救效率。对于需要转运的患者保证转运安全系数,增加护理人员责任心,以最快速度完成接诊,分诊,转运等操作,注重护理效率。常规护理中存在许多不足,而全程优化护理可以进行补充,因此较常规护理更有优势,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更优,充分证实了利用全程优化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优化护理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对抢救更有帮助。并且更加可贵的是,全程优化护理可以不断的自身完善,并不拘泥于模式化的护理方式,因此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全程心肌梗死常规
常规之外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