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毕业论文供需分析与管理模式创新*

2018-01-31王建瑾

关键词:毕业论文主义供给

杨 婳,王建瑾

(苏州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世间万物多具备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实然是事实状态,应然是理想状态。近年来,毕业论文存废问题辩论较多,专家学者们难以达成共识,部分原因在于大家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其中一方关注毕业论文的应然价值,高度评价本科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而另一方关注其实然现状。实际操作中,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学者们对此多有论述。一方面,大量师资力量的投入换来非对称的效果,有损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积弊年久,广受各界诟病。近年来,陆续有学者提出取消毕业论文,认为“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2];有的学者则提出“对研究型大学而言,原则上不应该采取取消或弱化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的做法,相反,应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控与管理……对教学研究型高校而言,毕业设计( 论文) 是否保留原则上应依据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特色要求灵活掌握……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原则上不必坚持做毕业设计( 论文)”[3]。

以上应然、实然双方各有贡献,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经验性评价较多,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较少。有没有一个理论框架既能解释毕业论文实然状态的发展规律,又能体现毕业论文的应然价值呢?基于此,笔者借鉴经济领域中的新供给主义理论框架,对毕业论文教学中的供需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期寻找规律加以理论阐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对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路径的认识。

一、需求主义模式下日趋失衡的毕业论文供需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是从需求入手实施供给扩张或收缩的调控,由总需求控制总供给。需求主义认为,行业经济运行放缓时,要么设法扩大需求,要么抑制供给,惟此才能达成供需平衡,推动经济发展。

新供给主义即供给主义的中国学派认为,任何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都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阶段、供给老化阶段,“任何一项社会主流技术和主流产业,早晚都会进入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4]。为方便阐释,我们将老化阶段的供给所针对的需求称为显性需求,即现有市场上消费者明确表达的显而易见的需求;将创新后的供给所针对的需求称为隐性需求,这类需求往往难以发现,甚至消费者本身尚未意识到自身有所需求。隐性需求之于显性需求,就如同触屏手机之于按键手机。根据新供给主义的周期论,在商品市场上,昨天的隐性需求就是今天的显性需求,也是明天终将会被抛弃的老化需求。到了供给老化阶段,供给方必须主动超越显性需求,通过创新实现供给的升级,进而由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因此,新供给主义强调供给侧改革,认为经济的活力在于不断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隐性需求。

无论是需求主义管理模式还是新供给主义管理模式,生产者都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在需求主义模式下,生产者主要关注消费者的显性需求,供给跟着需求走;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供给主义模式下,生产者不仅关注消费者的显性需求,更要不断开发消费者的隐性需求,要比市场领先一步。

在就业率挂帅的今天,教育消费者即学生的首要显性需求是就业,毕业论文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自然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笔者对苏州科技大学2018届毕业年级开展的“毕业论文写作动机”的问卷调查显示,48%的预毕业生选择的是“不写不能毕业”。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中为毕业论文安排了8周教学时间,但2014年《劳动报》调查“你会花多少时间写毕业论文?”,47%的本科生表示实际耗时不足10天。[5]从需求主义角度看,坚持毕业论文供给已不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而是有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搭售的嫌疑,现有毕业论文供给已呈显著过剩状态,确实应该抑制乃至终止毕业论文供给。

问题在于,在大数据时代,知识技能的折旧率越来越高,书本知识的有效期可能是十年甚至更短;而毕业论文这一侧重知识运用的教学环节与其他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环节不同,它允许学生有机会一窥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其中,选题阶段有助于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阶段讲究对现有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能力,写开题报告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成文阶段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形成学术道德意识,整个过程中与导师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答辩阶段要求预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正如学者所归纳的,毕业论文“对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6]。可见,尽管劳动力市场上关心毕业论文成绩的用人单位罕见,但取消毕业论文不利于学生个人在大数据时代的长远发展。“从目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看,本科毕业论文不宜取消。”[7]

假设通过行政手段在某些学校或专业弱化毕业论文教学地位,如文首所述按照高校所属制定差别化培养方案,那么该做法至少有两个方面有悖于教育公平这一教育基本原则。

一是透明度不够。按照高校大类制定毕业论文课程方案,是设计者一厢情愿的计划,是迫使所有大学生“就范”,忽视了学生的知情权、可塑性和能动性。例如,苏州科技大学并不属于研究型大学,但尚有6%的预毕业生表达了发表论文的愿望,认为自己能为所在领域做出贡献。从学校类别出发,在制度设计层面把这部分学生拒于科研大门之外,既可惜也可悲。同样,不问青红皂白地要求所有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按照高标准完成毕业论文也是一种教育不公。必须承认,普通高校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论文,重点高校的学生也可能不具备这种需要或者能力。

二是程序不当。按照高校大类制定差别化论文课程方案,本质上是把高考成绩奉为圭臬,是通过高考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用一场考试的结果限制某一群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无限放大高考的功能,有剥夺高考失利者尊严的嫌疑。这种做法不属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情况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的依据不是群体的等级差别,而是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是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潜质的充分发展,因材施教倡导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根据高校大类制定课程方案的做法是变相地告诉学生“你这类人到不了罗马”,属于教育不公。

教育公平指向的是“人发展的公平,是可以激发个人能力,并使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积极参与和决策”[8]。教育公平的内涵决定:一是教育公平不盲目追求现实利益和用处,而要关心受教育者感受的表达及其潜能的开发,所以,信息的透明度尤其重要。如果将毕业论文改为选修课,详尽周到的课程推介必不可少,要避免学生受短期利益诱导,做出急功近利的选择。二是教育公平不只关心能力突出的少部分人,还要关心占多数的普通人的发展,教育从群体角度看必须是公平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弱化毕业论文教学,在研究型大学强化毕业论文教学,也就是进一步关注优势群体,要求高考成绩平庸者蜷缩在“普通人”的标签下,成为社会和历史中微不足道的背景,这不符合多数学生的利益。教育务必追求公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9]

简而言之,如果坚持需求主义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势必要削弱毕业论文教学地位,但这种做法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二、从新供给主义角度看毕业论文供给运行周期与出路

新供给主义源于经济学,但适用于很多社会领域。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大学生是主要消费者,高校是主要供给者,课程是一种特殊的供给”[10]。新供给主义经济周期论也适用于考察毕业论文教学发展运行轨迹。毕业论文供给形成阶段始于抗战前。科举制度被取消后,现代学位制度走进中国,189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建立,当时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毕业论文。我们找到最早关于毕业论文的可靠记录是1925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831篇民国时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从1925年至1949年,涉及文、理、法(商)、工和师范等5个学院20个院系。[11]毕业论文供给扩张阶段大致从恢复高考后即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个阶段本科录取率较低,毕业生享受干部待遇。关于在此期间社会各界对毕业论文的评价,笔者暂未得到直观线索,可以认为,此间毕业论文的价值基本得到人们的认同。1999年高校大幅扩招后,毕业论文供给大幅度增加,逐步进入供给成熟和老化阶段。搜索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条件设为1979年到1998年、篇名包含“本科毕业论文”、其他不限,仅得到9条结果,多数主题是论文质量评定机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将时段设为1999年到2018年,可以搜索到1445条结果(截至2018年4月26日)。正是在这后20年间毕业论文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诟病,其供给进入老化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2004年《中国青年报》上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老师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注]详见《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 能否取消》,《中国青年报》2004年3月29日。。

从新供给主义角度看,在毕业论文老化阶段,产能已明显过剩,正确的应对策略是“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打破生产销售僵局,让市场通过成本价格传导机制快速消化过剩产品,在较短时期内恢复均衡,并通过放松供给约束激发企业家精神,吸引社会资源向新供给领域集中,恢复增长活力”[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2]落实到毕业论文管理领域:一是控制毕业论文教学成本,抑制现有老化的无效和低端供给;二是释放“制度红利”,鼓励学校通过创新来扩大有效和高端的毕业论文供给。

三、毕业论文教学成本控制与论文供给结构性创新

教学成本即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投入;教学效益指每一份教学投入与所能获得的教学收益的比率;教学成本控制即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以尽可能少的教学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数量的教学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本控制的基本路径,可以开源,也可以节流。

开源型模式主要是指鼓励除了论文导师和预毕业生以外的资源为毕业论文投入时间和精力,即鼓励学校内外各方开展合作交流。校企合作就属于开源的经典方法,这方面已有不少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面世。开源可允许中低年级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毕业论文工作,如为每名论文导师配备一名低年级学生助理负责联络和归档等工作。开源尤其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长与学弟学妹之间的人际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理解……通过论文指导,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13]。如在苏州科技大学,表现优秀的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加入本专业老师的课题组,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前与相关研究方向的老师、学长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自然不会被毕业论文所困,其论文指导老师付出的教学成本也较精简。

节流型模式主要是指在现有教学投入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通过健全规则、精简人员、简化程序等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成本控制的目标。首先,健全规则主要在于合理规制毕业论文创作周期。目前不少学校的毕业论文创作周期长达半年,缩短周期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其次,精简人员主要指论文导师群体的精英化。当前毕业论文教学的一线教师不堪重负,除了分配到的学生数量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和选题类型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导师投入巨大的精力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兴趣、能力。如果能在前期工作时针对毕业论文和学生的类型分门别类地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导师指导类型的专门化和长期化,那么导师的专业化程度会更高,论文指导效率也会相应提高。最后,简化教学程序是根据毕业论文的具体形式省略不必要的环节,以此精简教学成本投入。

毕业论文老供给的消费者需求显著下滑,无益于高等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创新毕业论文供给形式不仅符合供给运行规律,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该条例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者”,可授予学士学位。[14]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本暂行实施办法,制定本单位授予学位的工作细则。”[15]创新毕业论文供给的渠道很多。比如:突破传统狭义上的毕业论文,扩展毕业论文内涵,扩大有效和高端的毕业论文供给;借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描述的“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16]。采取真正的因材施教不是唯分数论,而是合理引导学生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完成毕业论文的方案。“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实现人的潜力,以及充分生成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17]

论文供给高端化还可以通过推广毕业论文团队实践来实现。团队是“一群人以任务为中心,互相合作,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智慧、能力和力量贡献给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它是组织中的一分子,其显著特征是团结、合作,有共同目标,以任务为导向”[18]。虽然目前一些高校已开展毕业论文团队实践,但是范围并不大,多数学生还是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团队实践一旦推广,其具体实施过程可能包括学生网上报名、导师选定、项目团队构建、下发任务书、团队内部分工、分阶段检查与反馈、验收与成绩评定等步骤。团队协作除了能提高教学效率以外也有助于思想的交流。思想的交流不同于物质的交换,物物交换的结果是以一换一,而思想交流结果则是1+1=2。所以,毕业论文写作团队化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利于节约师生双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有利于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四、结 语

毕业论文供给在需求主义管理模式下走入了一味考虑社会实然之需的误区,失去了指向个人和社会未来需要的应然性向度,已经遭遇生存困境,无法服务于学生素质发展和教育公平这两项重要的隐性需求。

借鉴新供给主义周期理论,毕业论文供给已进入老化阶段,只有通过降低教学成本和创新教学供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化、论文导师的精英化、形式的多样化和创作的团队化,才能将毕业论文教学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看作发展的基本途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背后折射出的是实然性与应然性、个人发展与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复杂性。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无非想提出一个参考视角,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推动我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主义供给
新写意主义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近光灯主义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