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的探索者
2018-01-31徐钦琦
徐钦琦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张森水教授(1931-2007)是一位从事旧石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裴文中院士和他合写的《中国猿人石器研究》(1985)是一本不朽的巨著。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张先生54岁。在大家的心目中,张森水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了。
然而在1998年,67岁的张先生仍然兴致勃勃地来到安徽的繁昌。面对刚刚发掘出来的那一大堆令考古学家既熟悉又陌生,似真又似假的石头块,张先生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又一次以满腔的热情投身研究了!
1999年一大批从事旧石器研究的中外专家来到繁昌,其中有美国科学院的院士等令人仰望的著名学者。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多数的学者对这批旧石器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张森水教授的神态却十分坚定,毫不动摇。他多次私下对我言道,“我相信,这批旧石器是东亚远古人类最早的活动证据!”对于张森水教授的这种勇敢无畏的科学精神,我由衷地感到钦佩。
诚如我们的祖先所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2009)一书的出版已经整整九年了。而离张森水先生的逝世,则已十一年了。事实证明,我们的这本专著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当前,科学界再也没有人反对我们的科学研究的成果了。我是研究古哺乳动物的。人字洞的化石明白地告诉我们:它们是东亚早更新世的产物,距今应有200~240万年。早在1998年,邱占祥院士和我们就已经对此达成了共识。所以在当年,张先生所面对的乃是2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众所周知在1998年之前,我国还从未发现过那么早的旧石器。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心中明白,年逾古稀的张森水教授将投入的乃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研究领域。然而,我们欣喜地看到,张先生在生前按时把论文完篇了。他的逝世没有影响这本专著的及时出版。邱占祥院士对张先生的论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张先生的论文是我们这本专著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九年中,我不止一次地拜读张森水教授撰写的第三章《文化遗物研究》。我看到张先生非常的不容易,在从事这批旧石器的研究之前,张先生全面地、系统地阅读了世界各国学者对早期人类活动的论文和报告,如对肯尼亚北部卡纳湖(Turkana Lake)东岸的KBS工业,对埃塞俄比亚的哈达(Hadar)地区,奥莫(Omo)地区和扎伊尔的塞姆利基(Semliki)河上游地区的十多个旧石器地点,奥杜威文化遗址群,Vallonnet遗址,乌比迪亚遗址,德玛尼西(Dmanisi)遗址,里瓦特(Riwat)地点,Meath地点等等。同时张先生对我国相关遗址的研究报告,他也都做了系统的调查,如湖北建始龙骨洞,云南元谋,河北泥河湾,陕西公王岭等等地点。正是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张先生提出,在200多万年前,安徽繁昌人字洞附近的远古人类在这一带活动频繁,他们不但留下了众多的旧石器,还遗留了一部分骨制品。张森水教授惊喜地发现,“个别骨器加工优于石器。”原来,人字洞的“石器修理粗糙,几无精品。”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张先生最后指出,“人字洞不像是久居之地,但远古居民经常来此活动。”于是“在各层中留下疏密不等的遗物。”
从张先生的论文看,这是他第一次面对那么古老的石制品和骨制品。他没有畏惧,因为他对西方的研究状况,已经了然在心,于是他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这批材料做了记述,终于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东亚早期旧石器的道路。我认为,张森水先生是一位勇敢的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那创新的科学精神值得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