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
2018-01-31于敏
于 敏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也突破了经济、政治方面的局限,而文化的独立作用逐渐凸显。文化不仅增强了对国家发展的解释力,而且不断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随着中国的发展步入新时代,党中央愈加重视且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致力于对外话语体系权威力与号召力的建设,努力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蕴夯实中国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与民族的一种力量,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更加深沉且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继承,又是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41由此,中国文化自信不仅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只有立于中国特殊国情,创造性地建设当前的中国文化,才能回应当前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而在世界潮流中谋求自身的长久发展,彰显自己的自信魅力与号召力。
首先,立于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创新中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藏着民族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是民族衍生、发展的标识,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世界瞬息万变,不断涌现着新事物、新观点,但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历史性与发展轨迹。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有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经据典,匠心独运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我国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相结合,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释深刻的道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奋斗积淀,聚合了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这是中国走自己道路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的信心之源。因而,无论处于何种时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能被抛弃,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重新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探取中华传统文化中普遍性与共享性的生存智慧,不仅能为中国文化创新提供根本借鉴,也有助于丰富中国文化的现实价值,进而赋予中国文化以自信与活力。
其次,立于现实国情,科学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2]313。相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化发展而言,它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合时宜的、糟粕的成分,所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继承,而应结合当代现实,在继承中批判发展。发展中国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依据中国现实国情,科学地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当前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梦建设等方面,这些文化建设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国的价值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其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既是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积淀的继承,也是与当代社会相发展、相协调的产物,是结合了中国特殊现实国情的中国当代特色文化,极具广泛性和普适性,其发展与价值跨越了时空、超越了国度。中国文化发展的自信力不仅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离不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所以中国文化既要扎根传统文化,也要结合现实,发展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文化,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继往开来,才能面向未来。
最后,继续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新成效。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标准之一,在新时代的号召下,更加凸显了它的时代要求与自身魅力。中国“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1]5。虽然当前中国文化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未来的十五年我们仍要使“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1]28。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注重弘扬和传播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持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入文化全球化的共同体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必将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伟大奋斗实践史。中华传统文化独具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质,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作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与当前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高度切合的价值观念,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中国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只有将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衔接,才能不断推进中国文化向前发展、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力量。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筑牢中国文化灵魂
文化作为一种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因素,逐渐在各国的交流与发展中占据重要作用。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的中国文化发展既处于西方各色非主流文化侵袭的不利处境,又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现实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42在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积极弘扬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巩固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道德理念,筑牢中国文化灵魂。
首先,应清醒认知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冲击带来了“信仰危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以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深化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化也涌入中国。然而,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自利主义等不利因素逐渐影响部分中国人的信仰与理想。作为中国先锋力量的部分党员同志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现象严重,不能保持党性原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与此同时,西方的宗教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使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滋长。比如,有部分人民群众倾向于超自然信仰,还有部分人民群众信奉基督教,致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淡化和边缘化。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转型现状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孔子热”“国学热”等方兴未艾,彰显着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更多在于中国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而非中国“文化的崛起”。新媒体兴起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交流方式,进而推动了世界各种文化交流进程,使世界优秀文化因子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生长养分,但也为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对待不断涌入中国的多样化的西方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等;当中国社会出现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碰撞时,我们选择何种方式应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等;如何增强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而免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冲击与侵蚀。
其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结社会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我国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与标准,具有指引、激励、规范和整合功能,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因而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等宣传教育的前提便是积极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加强对社会意识的引导和管理,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因而我们“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164。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通过说理教育法从源头把控人们思想的总开关;通过榜样教育法从日常生活中影响、感染、感化人们的内心;通过批评教育法鼓励人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批评别人的错误且正视自我的错误,从而达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致力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糅合于社会、学校、家庭,使它渗透于整个社会生活空间,使之“常态化”,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予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应糅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164任何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均有其固有的根本特性,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其民族历史及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构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追本溯源,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涵养的重要因素,但在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同时,仍需将传统文化置于时代的新潮流中进行理性剖析与运用,对其做出创造性、合乎时代的新发展,展现其时代魅力与风采。
三、以新兴媒体为载体阐释中国文化特色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4]。新兴媒体迅猛发展,通过有线或无线的传输网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服务,同时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路径,更加高效便捷。大数据逐渐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对人们的思维和精神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兴媒体快速高效的传播功能不仅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维观念和方式。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正面能量,规避新兴媒体对文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话式传播形式强化了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传统媒体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和定位几乎是僵死的,传播者是信息的规划者、设计者,掌握主动性,接受者几乎是被动的。新兴媒体则模糊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传统的传播主体主导模式,主客体互动模式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主客体角色互换机制与能力增强,信息接受者具备了自主选择的能力,有自觉意识地、选择性地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再生产与创造。新兴媒体的反馈能力日益增强,促使信息接受者具备了与传播者交流信息的功能,接受者可利用新兴媒体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如部分民众凭借自媒体而成为名人,即所谓的“网红”。传播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且传播关系隐匿性特征减少了传统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传播主客体的双向互动性,创造了广泛的交换信息、互动交流等条件。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的文化传播格局”[5]。新兴媒体的发展能够使中国文化由现实物理空间转向网络虚拟空间,从单一平面走向三维立体,由静态的传播模式转为动态的传播模式,激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模式向自觉选择性的感召模式转变,同时在国与国之间、国与民之间、民与民之间架起了平等的信息沟通桥梁,提高了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交流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加了文化的渗透力与感染力。
其次,多维度传播样式激发了文化接受体的能动性。新兴媒体的多维度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网络用语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等特征,其传播形式多样,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漫画、网络视频在这方面有着较好的体现,通过这种信息表述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新媒体使网络人为多种感官创设了感知情境,提升了感官感知的影响效果,为网络人提供活泼生动的三维动画或是仿真画面,使网络人身临其境,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升华思想。例如,《那兔》中生动可爱的娇小兔子圈粉无数,小小的身体却有大大的能量。《中国青年报》打出的标题《当爱国遇见二次元》,顿时让民众感知爱国主义之“萌”点,不禁呐喊:“每一个兔子都有一个爱国梦,祖国万岁。”这样的网络卡通形象一改之前呆板枯燥的宣传模式,以呆萌可爱的风格深入人心,不仅使文化传播形象化,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人们的价值教育。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善于糅合现代艺术、时尚等元素,吸引文化接受体。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平台、APP就同一种教育主题可以推广出不同的文化来传播。又如,正能量神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从学习者自身的感受阐释出发,描绘一段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彻底改变了马克思满脸络腮胡子的形象。这首歌一经发布,引爆了整个朋友圈,让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好感度直线上升,也为传播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趣味性和吸引力。这首歌不仅在音乐界迅速传播,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也迅速传唱。各种平台的推广和转发使这首歌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以现代化、年轻化的方式呈现原本枯燥无味的马克思主义着实让人惊叹,人们不禁感叹新兴媒体的力量。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使用“我给民众点个赞”等热门的微博用语,即刻拉近自己与民众的距离,让民众觉得总书记慈爱且亲切,从而促使民众更加乐于参与政治话题,增强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注度。新兴媒体与现实生活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与衔接,逐步提高了文化接受者的能动性,增强了民众主人翁意识,民众凭借新兴媒体优势巧妙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到国家公共事务的讨论中,积极建言献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普适性传播方式强化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号召力。“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美化到妖魔化的过程,如何定位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6]成为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这是其产生的内部因素,同时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的产生也有其赖以支撑的外部条件。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断被缩小,信息共享化模式逐步在全球普遍建立,“社会信息化改变了综合国力竞争的态势,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使文化软实力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7]。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需求,着重抓住新媒体这一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弘扬当代中国文化价值与精神,将其贯穿于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不断展现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其一,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多元化与交互性的特征,将中国优秀文化广泛渗透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共享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并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不断思考,身体力行,理性分析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优越性,从而自觉自发地肩负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的使命,强化自身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度与认同度,在自身利益诉求的解决过程中获取归属感,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拥护者,增强中国优秀文化的凝聚力。其二,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跨时空性和广域性特征,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和理念,发出中国声音,提倡多种文化交流沟通的形式,使文化传播交流超越地域属性、阶级属性、自身属性,形成平等自由的互动交流模式。其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捷建立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展示馆,将中国文化与中国学术、艺术结合起来,向中国、世界充分展示中国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价值,向全世界呈现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而中国文化的发展应基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培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积极推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使中国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