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凤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2018-01-31司真真
司 真 真
(郑州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李白凤不仅是一位小说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还是一位散文家。茅盾称赞他:“足迹遍大江南北,生活经验丰富,故其治印、写诗、写小说,莫不卓特。”[1]“卓特”也适用于对他散文的评价。
李白凤的散文文体多样,有写景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杂文、随笔、日记,等等,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排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既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转变历程,也刻画了社会人情世态,抒发了相思之情,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社会组织、国民精神的解剖与批判,强烈的反思与博爱意识深化了散文的审美境界。
一、 景色描绘与相思之情的抒发
20世纪(本文未写明处均为20世纪)30年代,李白凤创作的散文不多,多是写景抒情类散文。20年代,李白凤随长兄来到青岛,在铁路中学学习。后于1934年9月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李白凤1934、1935年都曾回到青岛六哥家小住,第一次大约在1934年春季,第二次是在1935年的中秋节前后。已经于北平读书生活的李白凤两次回到青岛的原因,一是为了看望他的女朋友麟即李白凤后来的妻子刘朱樱,二是风景的诱惑。
两次小住的经历李白凤写了两篇同名散文。在第一篇《七十二峰斋随笔》中,李白凤对景色的描绘清新怡人。对于生活的两个城市:北平和青岛,他更偏爱“青的”青岛。此时正值李白凤深受浪漫主义诗人影响,推崇灵感说之际,他认为自然更有助于灵感的产生,因此回到青岛“山居”,于他而言,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山居’有一种缠绵尽致的味儿,对于写诗我不期然的想到一定有很大的帮助”[2]104。李白凤在青岛的居所处于滴绿的山坳中,四周景色怡人,有各色各样的树、亲切的阳光、各种鸟叫声、偷偷爬进爬出的微风、红的屋顶、蓝的海、白羽般的飞蓬、青色的天空、白的云,李白凤的心也随之变成青色的了。李白凤发挥他的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才能,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可视可听的山居风景。他陶醉于优美的诗的环境之中,可是转眼该回到灰色的漠漠飞沙的北平了,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文中情景交融,青岛的景色被描绘得越是美丽,作者的不舍之情就越易于理解。
在另一篇《七十二峰斋随笔》中,李白凤依次写了秋云、雨和幽窗。与第一篇相比,这篇散文抒情色彩更浓。李白凤再回旧地,少了第一次的轻松,多了岁月匆匆、一事无成、流浪人思家和被放逐的惆怅。景色描写几乎全为抒情而设,在中秋节气氛的影响下,李白凤眼中的秋风会蹂躏山中的木叶和海面的千帆,虫声突然减少,燕子不能再歌唱,星子在稀微的云隙中瑟瑟地抖着……在一片凄然的景色中,李白凤不禁陷入两难的相思之情。在青岛和女友在一起时,想念着北平的亲人,去年曾阖家团圆同过中秋,今年却各奔东西:父亲和杭弟远赴贵州,而作者来到了青岛;回到北平又日夜思念“青岛葱茏的山光海色和一刻不能忘怀的麟了”。于是李白凤发出了“人生永是舍不得这个又舍不得那个”[3]146的感慨。但李白凤并未陷入不可自拔的伤感,这时李白凤正处于青年求学时期,文中充满了自信、希望之情与雄心壮志。“我是有光明憧憬的,我要在秋花秋叶死灭中更努力更挣扎,虽然秋雨在长夜里给予更大的威胁,而我有自己浩广的豪情来突破它,欢迎秋风秋雨给我大的刺激,使我忘不掉人生的匆匆”[3]32。在《幽窗》中,李白凤在游子放逐的苦痛中仍反复渲染这一点,他声称自己有着“向前突进的雄心”,“无休止地努力”,“始终不求于休竭”[3]33。李白凤不但自我勉励,也激励其他人不要用麻醉自己灵魂的事情来求安乐,不要沉缅于小小的苦痛或安乐中,要“相信我底力量”,改善自己的生活[3]33。
二、 时事、教育和人性的批判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辗转漂泊,现实的苦难与黑暗促使他创作了不少写实类散文和杂文,这些散文具有强烈的批判讽刺性,批判讽刺的内容极为广泛。
有从现实取材,对时事展开批判的,如《打得石头出火》,针对2月9日上海发生的劝工大楼血案,李白凤以反讽的手法,批判在“得天独厚”“文明”称著的大城市,“民主大本营”的地方----上海----所发生的残酷的暴力事件,他将打手称为“英雄们”,又将一系列褒义词赋予上海,和现实相映照,讽刺意味不言而喻[4]31-32。《酝酿》由各地的骚动事件批判了军队的腐败,批判上级军官借战争升官发财,中下级官兵则逢机开溜[5]。《清官的末路》以公务员张绣文卸任后受生活所逼再度公开求职一事讽刺中国自古至今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6]。《马路风光》中的《路柳墙花》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组织。李白凤认为“有不合理的社会组织,才有不合理的社会群相”[7]1099,因此他对于马路上莺莺燕燕的路柳墙花造成道路拥挤的批判最终指向了对社会组织的批判。《“老虎”和“武松”》由为平抑物价和打击奸商在上海展开的打虎措施演变成骑虎难下的局势,批评了造成这种局势的原因:上海地面大,恶势力大,有许多败类扛着“太子招牌”去狐假虎威地胡作非为,以致“淘淘者天下皆是”贪污的局面[8]。《经管工作的盖棺定论》在分析经管工作失败的过程中,含蓄地批判了当前的政治与经济,批判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腐不堪[9]。《沦陷后的青岛》批判了日军占领青岛后捕人、杀人等罪行,也讽刺了汉奸的种种怪状[10]。
《我对于高中国文课本的意见》对教育现状进行批判,批判高中学生课业繁重,初中课本无法和高中课本衔接,学生“患着国文课本的消化不良症”,于是投机舞弊的现象频频发生[11]。《冥想》中的教育篇批判当前的教育“完全是一个玩具制造厂”,“对人毫无用处”。李白凤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为年轻人头脑中吹入“生命”,是“一件学习‘离开自己’的工作”[12]1352-1353。
李白凤40年代批判最多最着力的是人性。李白凤认为在人性之中,奴性最为显著,“中国人就是这份奴才性,没有出息,有洋人在场就好像有姜太公一样,没有洋人呢?则‘杀人如草不闻声’了。纵然是从英国部队逃出的黑人罢,只要是洋人,就不免畏首畏尾了。”[4]32在国人的奴性中,他又认为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最应该可怜的,“是一方面叫别人‘伟大’叫溜了嘴,于是乎对于别人喊为‘伟大’的,便不觉得肉麻甚而有点‘阿Q式’的飘飘然了。”[13]李白凤认为鲁迅死了10年,“阿Q”精神仍在。此外,李白凤还批判了人性的险恶、统治欲、忘恩负义、卑污、固执、压制、自大、自私、贪婪等。如在《〈烟〉的时代》里所说的:“老一辈的人们,沦入固执、自信、把持、压制的桎梏里去,他们满意于既定的法则,就像群星满意于天体的运行轨迹一样。年轻一辈的人们,有着大言不惭,言论与行动完全不符的古柏廖夫”[14]。《冷暖自知----忙里偷闲杂话之一》感慨古人自知、知人之明,批判了今之诗人之“党同伐异”[15]。《不安定的灵魂》由“声色狗马”的上海街市上无人问津的盲人老乞丐,批判了不安定的社会与“忙于自拯于生活的深渊”的自私人性[16]。《“帮闲文人”的嘴脸》批判了“文人相轻”的利己之心和“文人无行”的造谣中伤之恶[17]。《冥想》批判人心自古且永久谲诈,批判了人性中贪欲结根太深,“这种欲念一天不拔除,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势必存在”[12]1345。批判了国人对权力的崇拜,批判了战争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动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从商日记》讽刺了人类的虚伪与自私,他称“人类真是最虚伪和最会给自己留退步的动物”,批判了都市充满了纸醉金迷,是“罪恶的渊薮”,“地狱还不如”[18]42。
三、 强烈的反思与博爱意识
李白凤的散文中,生动地抒写了他的性格禀性、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展现了他强烈的反思与博爱意识,从而使他的人格焕发出光彩的魅力,散文也显示出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李白凤在批判国人的人性时,将自己的人性也置于审判的位置,他敢于肯定自己思想中积极的东西,否定消极的东西,将自己真诚的灵魂解剖给人们看。良心是李白凤散文中常见的词语,“我不禁问起自己底良心来,在这夜戏的最后一幕里,我要不要不只是做一位观众呢?不。我要做演员。”[19]78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李白凤不愿只当旁观者,而想要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之前,本着问心无愧的想法,他认为“年青人是不需要麻醉的安乐生活,我们要修洁自己的身心,然后再去处理一切事情,方始问心无愧”[3]33。可以说,良心是高悬在李白凤心中的一把利剑,它促使李白凤不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困倦》抒发了一个局限于自己觉悟领域里的知识分子在一个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说明的时代里的困倦,充满了对自我的反思,“我承认自己是个弱者,除了心地善良之外,简直一无是处”,但我并未因困倦自暴自弃,而是在先知的引领下,毅然继续前行[20]。《在泥淖中》书写在充满罪恶的都市的泥淖中,虽然自我的良心还没有昏睡,却已为着“斗米升粟之累”,无奈地涂得满身泥浆了。但“我”不甘堕落,为苦痛生活着的人时时责备自己[21]8。《冥想》反思自己站在清醒和沉迷两个永不能合拢的崖岸间,心智时昏时明,不觉战栗。也反思了自己缺少朋友的原因,“我要求于人的太多,而供献于人的太少了。”李白凤声称今后将随时随地记牢柏拉图的话,“做你自己的事业和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李白凤认为就是经常反省。他反思自己“踏进社会十年反省的结果是太爱说谎”,“‘生活’成为我掩饰虚伪的盾牌”,李白凤觉得这是一件可耻的事,但又不自觉地原谅了自己的罪恶,因此,他时时感到良心的谴责,声称“今后必须努力改正”[12]。《思想的散步》反思自己“思想越更狭溢(笔者认为此处“溢”为“隘”之误)”,粘贴于现实,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取足的人”[22]14。《巢》中,作者因受到朋友的谴责,对自己的“自私,甚而忍心的看着朋友的飞鸣在风雨里,不能用我底巢让他们安身”[23]进行了大胆的承认,他承认自己懦弱,没有鲲鹏之志,是一个进步的温情主义者,但他并不申辩,他觉得这种坦白承认罪恶比虚伪地掩饰罪恶好得多。《历史的镜子》指出中国的政治家缺乏的是良心,他们只要照照镜子从惭愧里发现良心,就可拯生民于水火。在这里,良心依然是李白凤衡量他人及自审的标尺。因此,他以“救天下为己任”自居,告诉自己“务必临鉴自照”,以过去的成败福祸,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24]7。
李白凤在不断地批判社会、批判人性时,也在强化着他的博爱意识。他认为爱是“扶持,并存和永生”,因此,他写道:“我只向往一个真正的开始,一个人类博大无私的‘爱’!”。这种博大无私的爱的含义非常广泛,李白凤认为应“从个人主义的私爱,推广到群众的,人类的爱,才是正确的方向”[12]1347。于是他从博爱思想出发,不仅给予亲友爱心,对无关的他人也时时关照、忧思和鸣不平,使他的散文散发着浓郁的人道主义气息。李白凤幼年在北京居住时,因父亲的关系,与当时的书画家有所往来,茫父先生就是其中一个。《忆茫父先生》由茫父先生的篆刻和诗引出对他的怀念,有家道中落卖掉茫父先生书画的无奈感,有时人不识茫父先生诗文价值的不平感,也有茫父先生与陈师曾友情的记述,穿插着时间的转变,文中蕴含着无尽的悲凉[25]。40年代内战时期,物价上涨,上海也充斥着流民乞丐,李白凤虽跻身小公务员行列,且身兼数职,但生活仍然拮据,有时甚至要受人接济,如1948年5月29日《申报》第4版的文化界小新闻一栏就记载了李白凤得朱大炎体米赋诗相赠的事情*1948年7月17日《申报》第4版的文化界小新闻中一名叫柏的人记载“李白凤除在某机关任职外,并主编刊物,按日写稿又须刻印,工作至为劳瘁。”李白凤相赠的诗为“破甑君能分斗粟,披灯我自守残更”及“档门弱息频呼饭,局户山麦不歉贫”等。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凤的经济状况。。因此他对上海下层人民尤其是乞丐的生活极为关注。《马路风光》之《乞丐》施予三人合为一组告地状的乞丐以金钱,并忧思上海正有着几十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不能解决吃饭问题[7]1098-1099。《思想的散步》不时想到那些连一星火光也没有的家庭和无家可归的人们在暗无天日的境地里过着多么难堪的日子[22]14。《七十二峰斋随笔·雨》哀痛一夜未竭的豪雨将促成多么大的灾祸,及皑皑白雪下的哀鸿暗自吞着被一些假慈善家鱼肉过后的一些残羹碎骨,祝愿流浪的人们“安然的忍受过这凄凉的季节”[3]32。《历史的镜子》哀伤于河山之残破,国际地位的降落,骨肉流离和朱门酒肉臭的对照,更哀痛于战争持续下良心的灭亡、人性的灭亡和国家民族的灭亡[24]7。《从商日记》同情一位旅费用尽的先生的遭遇,不仅愿意自己送他两百块钱,而且还请朋友琲璜他们帮助一点,担忧一位带了一身金饰的女性被人恶劣玩弄后半夜被赶回家[18]42-54。
四、 比喻、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李白凤散文中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反讽的艺术手法,使其散文语言生动幽默,细腻传神,秀丽隽永,含有画面感。
比喻、象征是李白凤散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抒发自己生活的窘困,批判社会现象和国民精神,表达对艺术的感想,他都会运用比喻。如“我被生活煎熬着,像一只瘦弱的鸡。”[19]79在恶劣穷苦的现实环境中,李白凤肩负着生活的重担,产生了一种异化的感觉,像任人宰割的瘦弱的鸡,使人在同情作者境遇之余,对产生这种境遇的根源生出一种强烈的批判之情。文中多处采用象征,如“荒凉的广原”“举着火炬站得那样远”的旅客、先知者、脚下的骷骨、四周的喊声和火焰、野草、燎原的野火等营造出一个象征的世界,读后令人联想起鲁迅的《野草》。时人余怡读后称:“李白凤的现实的噩梦,使我看得握紧了拳头,血流滚得热剌剌的。”[26]“像一条失去了水的鱼”[21]8,则抒发了在都市的泥淖中,想要洁身自好,只能沦为失去水的鱼,生命逐渐干枯,展现了李白凤的人格魅力。
李白凤常用拟人来抒情,如“晨风中,有亲切的阳光从窗口踱进来”,“微风从后窗里偷偷爬进来,又从前窗轻轻地溜出去”[2]104,这是李白凤1934年回青岛时的感受,心情舒畅,因此,景物也显得格外亲切,甚至有些调皮,仿佛能看到李白凤在描绘这些景物时所发出的微笑。第二次回青岛,家人离散,又适逢中秋,因而,景物便带有些许孤独萧瑟的感觉,“秋云展开来把将圆的中秋月拢进怀里去,星子在稀微的云隙中瑟瑟地抖着”[3]30,与李白凤此时内心的感受相契合。当40年代,李白凤辗转大后方苦于经营家庭时,事物或景物拟人后,成了衡量他心情变化与贴心与否的评判之物。如“我底车子是强健的,它足以担任一切辛劳”[18]46,这是李白凤在迫于家计外出经商时反复强调的句子,出发前满怀希望,斗志昂扬,体力正佳,因此,连车子也显得格外任劳任怨。“太阳连一点礼貌都不懂,真晒得我头昏脑热,肠肝五脏都要翻出来了。”[18]54李白凤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时,体力耗尽,历尽千辛,这时景物在他眼中虽然可厌,却也在稍嫌轻松的心境下,仅仅只是被调侃了一下。
李白凤还善用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通感如用“淡蓝色”来形容“音波”,用“草原气息”来形容“乐章”,用“金碧辉煌”形容“音色”,等等[27],使他的《音乐的幻想》富于音乐的旋律美、意境美。
我爱鹰,因为它永远是年轻而敏捷地飞着,在暴风雨中也不疲倦。
我也爱那些排列着如同北方的白杨林的枪,它们指着天空的太阳……
因为爱鹰,所以爱自由,同时更加憎恶那些企图压迫或剥削自由的人。[28]
作者以连续两个整齐而有变化的排比句,层层渲染,抒发了他对鹰的顽强毅力、光明自由象征的赞美之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憎恶之情。《我怎样治印的》运用排比抒发了李白凤对时人印章的各种看法,肯定了他们的可取之处,以及对他们的喜好,也表达了对他们治印的不喜之处[29]21-25。
反讽也是李白凤常用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在他的杂文中。他常以褒义词进行反讽,如《蒲立德建议一石四鸟》表面夸赞美国人慷慨好义、聪明理智,实则讽刺美国把废弃的物资售予中国的险恶用心[30]。为了加强讽刺的效果,他常运用成语,如膛臂当车、骑虎难下、袖手旁观、黔驴技穷、丧魂失魄、盲奔瞎窜、慷慨激昂、大言不惭、手忙脚乱、声色狗马、党同伐异,等等。
李白凤认为诗歌应锤炼句子,像古诗人陶潜、孟郊一样,推敲字词。因此他感叹“试追怀远古诗人造句之艰辛∕草率成章者能不自惭形秽吗∕缘何不力挽诗坛一往的颓风呢”[31]。除了在诗中炼字炼句,在散文中,也能看到李白凤的这种努力,如微风的“爬”与“溜”,“滴绿的山坳”中的“滴”等。
总之,李白凤的散文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艺术魅力,更展现出他的人格魅力。但由于他的散文尚无人整理,故未受人关注,这是颇为遗憾的,期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 1 ] 冯团彬. 李白凤生平述闻[J]. 河南文史资料, 1988(25):77.
[ 2 ] 李象贤. 七十二峰斋随笔[J]. 星火, 1935,1(4).
[ 3 ] 李白凤. 七十二峰斋随笔[J]. 星火, 1935,2(2).
[ 4 ] 李白凤. 打得石头出火[J]. 文萃, 1947,2(20).
[ 5 ] 李白凤. 酝酿[J]. 现代新闻, 1947,1(4):96.
[ 6 ] 李白凤. 清官的末路[N]. 申报·春秋, 1947-07-28(9).
[ 7 ] 李白凤. 马路风光[J]. 文潮月刊, 1947,3(3).
[ 8 ] 鹑衣小吏. “老虎”和“武松”[J]. 求是, 1948(5):10.
[ 9 ] 李白凤. 经管工作的盖棺定论[J]. 新人, 1948,2(6):5-7.
[10] 李白凤. 沦陷后的青岛[J]. 香港大风半月刊, 1940(68):2134-2135.
[11] 李白凤. 我对于高中国文课本的意见[J]. 力行报, 1946新(2):9.
[12] 李白凤. 冥想[J]. 文潮月刊, 1947,3(6).
[13] 李白凤. 臧克家的《宝贝儿》[J]. 文萃, 1947,2(15/16):56-57.
[14] 李白凤. 《烟》的时代:读屠格涅夫《烟》杂感[J]. 罗迦主编. 风雨篇. 太阳出版社, 48.
[15] 李白凤. 冷暖自知:忙里偷闲杂话之一[N]. 申报·春秋, 1947-08-23(9).
[16] 鹑衣小吏. 不安定的灵魂[N]. 申报·春秋, 1947-11-04(8).
[17] 李白凤. “帮闲文人”的嘴脸[J]. 新人, 1948,2(5):12.
[18] 李白凤. 从商日记[J]. 大千杂志, 1943(2).
[19] 李白凤. 现实的噩梦[M]∥走过半个世:笔会文粹. 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6.
[20] 李白凤. 困倦[N]. 申报(春秋), 1947-08-05(9).
[21] 李白凤. 在泥淖中[N]. 申报(文学周刊), 1948-01-14.
[22] 李白凤. 思想的散步[J]. 新新新闻半月刊, 1947(2/3).
[23] 李白凤. 巢[J]. 文艺杂志, 1948(试刊号):25.
[24] 鹑衣小吏. 历史的镜子[J]. 裕民, 1948(4).
[25] 李白凤. 忆茫父先生[N]. 申报(春秋), 1947-6-14(9).
[26] 余怡. 剪贴散文[N]. 申报(春秋), 1947-08-04(9).
[27] 李白凤. 音乐的幻想[J]. 人世间, 1947(5):55-58.
[28] 李白凤. 流浪者与鹰[J]. 书报精华, 1947(27):31.
[29] 李白凤. 我怎样治印的[J]. 大千, 1943(1):21-25.
[30] 李木子. 蒲立德建议一石四鸟[J]. 时与文, 1947,2(7):24.
[31] 李白凤. 夜阑读唐人诗有感[J]. 现代读物, 1939,4(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