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模式建构
2018-01-30杨伟
摘 要: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原则,选取树德中学高二年级11个班(47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涯发展任务量表》进行团体施测,探索高二学生生涯发展现状。基于校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涯发展理论,开发适合本校高中生的生涯教育模式和生涯教育内容。从生涯教育领导机制、个体差异、实践经验探讨生涯教育策略,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发展;生涯教育模式;校本研究
现代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生规划能力,而高中阶段又是青少年自我概念、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生涯探索的关键时期。因此随着时代的迅速变化,积极的生涯发展观、对环境的积极探索、生涯效能感的逐步形成等成为当代高中生生涯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在结合我校高中生基本调研情况的基础上,尝试建构适合校情的生涯教育模式。
一、 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树德中学高二年级47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221名,女生249名,理科学生330人,文科学生140人。
(二) 研究工具
1. 自编生涯辅导课程课前调查问卷:该问卷由16个问题组成,分别调查学生生涯兴趣、自我认识、升学信息、决策能力四个维度的内容。通过百分比例呈现现状。
2. 高中生生涯发展任务评估问卷:该问卷由方晓义等人开发。题目要求被试评估自己目前完成该方面发展任务的现状。问卷采取5点计分,从1“发展得很差”到5“发展得很好”。该问卷共17个题目,包括生涯探索、目标设定、求职技能和生涯准备四个维度。最后可计算各维度分或项目总均分,分数越高代表被试在该方面发展任务上发展得越好。
(三)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对照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
二、 结果
(一) 现状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比较了解,比如:82.8%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88.2%的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性格,68.4%的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能力。但同时,只有65.2%的学生知道自己想读的大学,57.1%的学生了解过自己所喜欢的大学录取情况,37.5%的学生知道自己适合的专业,40.7%的学生了解自己喜欢专业的录取情况。仅有36.2%的学生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44.8%的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但只有25.8%的学生在学校未开展生涯辅导课程前曾主动阅读过有关生涯的书籍。从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对自我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对未来面临的专业选择、大学选择、社会发展状况、职业状况的探索几乎很少。
校本调查发现,学生具有初步生涯规划意识,但生涯意识总体不高。在自我探索层面,高中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有较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对应的大学、专业、职业认知欠缺。说明,自己内在和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结没有建立起来,比较模糊。其次,高中生对社会发展需求、职场发展了解不够,表现在行动力上自主生涯规划的能力欠缺。
(二) 我校高中生生涯发展总体情况
采用《生涯发展任务量表》对外国语校区6个班,光华校区5个班共4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二学生生涯发展总平均分为3.54<3.62(全国常模水平,方晓义等),说明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生涯发展处于中等偏下。在各维度均分上最高是生涯探索维度,其次是目标设定和生涯准备,均分较低是求职技能。这可能与高中阶段对求职技能教育相对较少有关。具体见下表。
调查研究还考察了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对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发现生涯发展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涯发展上差异不显著,家庭所在地对学生生涯发展无明显影响。
正是基于当前学生生涯发展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我们思考后认为,构建学校生涯教育模式,并探索实际效能是有助于学生发展的。
三、 讨论
(一)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模式建构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是从学校学生生涯发展现状出发,以学生生涯发展特点为依据,以营造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基础,以培养个体生涯决定能力、选择适当的生活方式、增进个人的幸福为导向,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开设适合校园实际情况生涯理论课程、生涯实践课程、生涯个体辅导、生涯主题班会、差异化生涯指导等教育模式、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潜能、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1.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模式建構的内涵
针对我校的调查表明,学生生涯意识有待提高,认为生涯教育比较重要,但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还没有具体落实到对自我探索、对外界环境探索、对生涯规划的行动层面。学生对社会职业、社会发展需求认识不足。基于这样的现状,学校生涯教育应提供学生探索自己兴趣、能力、性格和探索外界环境(大学、企业、职业岗位等)的机会。
以学生生涯发展特点为依据。以往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较好的个体,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生涯成熟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从学校教育层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从而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作为高中生,学业生涯规划显得尤其重要。以营造尊重的校园文化为基础。选择的前提是了解自我,了解外在世界。学校生涯教育需要引导个体发现自我,尊重个体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能力水平、不同的性格类型,个性化地教育指导。以培养个体生涯决定能力、选择适当的生活方式、增进个人的幸福为导向。幸福感建立在个体能够掌控自己的现在,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生涯教育首先要培养个体在面对生涯选择时的决策能力,决策的前提是个体对自我和外界的清晰认知,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结果的负责态度,选择适合个体发展的生活方式。以生涯发展取向的课程教育为主阵地。基于校本情况,学生生涯意识不足的现状。在生涯意识层面,需要进行系统的通识教育,如自我知识的教育、生涯环境教育、生涯准备教育、生涯管理引导、生涯决策技能的训练等。以生涯实践课程为辅助。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走出校园,实践性的探索显得特别重要。以导师制为教育主要抓手。“导师制”就是以5~8人为一个小组,导师是小组成员生涯发展的具体指导者,与个体一同制定生涯发展规划,解决生涯中面临的问题。比如,怎样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策略,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大学选择中父母期待的问题,感兴趣的职业和未来社会需求的问题等等。导师制在差异性指导上比生涯实践课程、生涯基础课程更聚焦问题解决,作为生涯发展教育的补充具有现实重要性。具体生涯教育模式建构如下图所示。
2.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模式建构的内容
基于以上内容,结合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建构理论和后现代生涯理论,针对自我探索、生涯探索、生涯管理三个维度的内容,采用体验式生涯辅导课程模式进行建构。体验式生涯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多种情景,鼓励学生主动获得新的认知,在情感体验中,内化教学效果。体验式生涯辅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认知和行动,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生涯世界,发展新的生涯态度和行为方式。生涯教育内容模式如下表所示:
(二)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策略
我校高中生生涯发展水平居于中等偏下,低于全国常模水平。要提高学生生涯发展水平,要促进生涯教育展开,学校应有一定的保障机制。学校生涯教育应该建立系统的领导机制,生涯辅导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师,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而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阵地,而是全员参与。其次,生涯教育有效结合学校德育,深入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深入学生社团,深入学生活动中间。最后,生涯教育应具备明确的辅导目标,对学生、对教师、对教学效果系统的评价机制。同时,保证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专门的上课时间。如此,有效的生涯教育才会对学生生涯发展产生更大影响。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深入。例如,新高考不分科,高中生生涯规划又有怎样的变化?生涯教育怎样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和大学招生录取?怎样兼顾从学生出发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学生多元发展路径指导模式、从实证研究到行动研究的检测指标等都是未来校本研究中可能涉及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黄天中,吴先红.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肖夏.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生涯教育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杨伟,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