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供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思路

2018-01-30朱伟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年15期
关键词:设计应用供电系统新能源

朱伟

摘要:在我国能源逐步耗竭的阶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电力系统提供可利用新能源进行供电的发展需求,本文对新能源供电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建立联合风能、太阳能、以及燃料电池的方式,解决单独新能源供电的局限性,并规划出新能源供电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思路,旨在提升我国的可再生资源供电能力。

【关键词】新能源 供电系统 设计应用

1 新能源供电的特点

新能源主要针对风能与太阳能以及燃料电池而言,其可再生与清洁性的特点,是其资源开发的重要优势。而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存在随机性较大的特点,因此在電网中的应用稳定性并不高。由于风能与太阳能都受到环境变化与时间周期的作用,同时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性能发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虽然燃料电池相对受到温度与环境的影响较弱,但是在质子交换膜湿度以及反应物浓度上的影响也存在实际作用。那么也就形成能量输出阶段的影响因素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在以往经验中发现,新能源的电力系统存在环境制约和供电能力的波动性,那么对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在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基础上,实现稳定性的提升可以进行联合供电的思路,进行电力系统应用新能源的全新方式.而从稳定的供电输出中必然能够提升其应用价值。

2 新能源供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式

燃料电池与太阳能和风能都具备了新能源供电能力的独自优势,但是也同样存在各自的缺点,太阳能与风能的供电方式存在不稳定因素,而存储时间也达不到实际需求,而燃料电池的自身造价以及辅助设施的造价都很高。综合三种供电方式的特点与优势,在不同地理空间中,以不同的负载和时间进行三种供电模式的联合应用,可以实现电力系统在不同阶段中的供电补给,而此时联合发达的系统也能够相对稳定,那么在交广的区域内使用综合成本也能够被拉低。

通过将太阳能与风能转换为可供实际应用的电能,当负载完成使用可以被通电后的水制氢进行利用,再次转化为可供储存的氢能,以供燃料电池的后期使用,必然能够提升燃料电池的电能储存需求。而作为联合供电中的氢燃料也同时具备了洁净与高效的存储电能,同时为光能和风能供电提供防止中断的保障。当系统转换为供电的燃料电池应用阶段,也就直接保障了当太阳能与风能供电无法连续时,对其进行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控制。以光能发电和风能发电为主,加以燃料电池组的辅助功能,以新能源风光氢三种方式的结合利用,形成联合供电的系统,能够提高稳定的供电保障。从燃料电池与风能光能的产生中能够判断其直流电的特性,而在降低成本与减少损耗的过程下,整体联合供电体系仅设置一组变压器,就能够对调控模块与数据采集模块进行控制,同时在用户与供电系统中的负载状态,也会受到燃料发电或储能电解制氢的自动调度从而提高供电量。

3 新能源供电系统的应用思路

3.1 新能源供电系统应用仿真模拟分析

以三种能源的联合发电模式作为新能源供电系统的组合模式,可以在建立HOMER仿真模拟系统,从而研究特殊地区中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的联合发电系统,而进行可靠性与稳定性提升的应用思路构建。通常我国多数地区受到地理制约,而在春季的连续性风速较高,此时对于高纬度地区进行实验具备自然条件。同时此季节中的阴雨天气较少,那么相对的日见光也会更为充足。依据HOMER系统适应不同季节中的风力因素和光照条件,进行新能源联合电力系统的应用,可以针对居民的日常用电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设定不同地区间的四季供电需求规划。通常家庭用电中的6到8月间为高频期,测试的电力需求较高,而19点~22点为高峰期,同时也需要设定在周末的用电量增加幅度。同时收录实验地区的同一时间段风速统计数据,将太阳能与风能参数作为分析数据。

3.2 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结果分析

在实际与用电量的仿真模拟应用中,其结果显示为春秋季节的风力能源更为丰富,而构建新能源系统以风力发电为主。而在夏季我国多数地区的日照条件相对充足,那么应用太阳能进行供电也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当冬季风力与日照资源都相对匮乏时,可以应用光电互补于风电互补的模式进行应用。而在日间产生电能较为宽裕的阶段,对其进行氢能的转换存储,可以实现供电高峰期的日夜阶段转换,从而补偿燃料电池的充电需求。当联合供电的应用模式发挥其各自在不同时间与季节的自身优势时,形成统一的供电能力,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燃料电池为辅的形式,必然能够降低单独进行新能源供电的成本造价,同时也能够产生相对稳定的持续供电。如果满足自身的使用尚有盈余,也可以由电网系统进行统一调配扩大使用率。

3.3 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注意事项

我国的能源消耗占国际前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也以形成愈演愈烈的趋势,只有开发新能源的利用才能再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而通过太阳能风光互补技术,可以实现多元化供电方式的整合,形成对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同时在电力系统中提高稳定性与安全性的保障。但是在其系统应用中,也同样需要规避应用的局限性以及相应问题。首先,当使用在市电并不方便引入,或者建设成本过高,以及市电不稳的三种情况中,对于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建设要进行合理规划与实验性的建设。其次,部分风机在成年使用中,其内部机械系统的运动必然产生较大磨损,因此在保障其使用寿命的延续上,必须进行高频次的维护,而在维护过程中也要谨慎处理个部件的组合与实际应用效果。同时定制在联合供电系统中的监控标准,才能在发生断电事故中进行妥善保护与改进,而且也是作为防盗防破坏的系统需求。再次,通常情况下,联合供电系统的站点配置电池容量更大,如果仅使用胶体电池也会比常用的铅酸电池造价高,因此也要进行燃料电池的合理分配与应用效果的鉴定。最后,在受到地理区域限制,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下,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太阳能与风能资源的判断和监测,进行建设标准的明确与实际需求的估计,才能够在其联合供电模式中产生实际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丰,新能源不间断供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2(06):125-126.

[2]崔志刚,吕宇欣,郝颖,冬雷,新能源供电系统在通信基站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1(04): 56-57.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应用供电系统新能源
浅谈某石化企业供电系统的抗“晃电”措施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