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灯火
2018-01-30星秀
星秀
这是我在港城的最后一晚。
连日的雨水缠绵了一个星期,终于在这天的午后时分渐渐停了。黄昏时分,空气又变得沉闷起来,待在仄狭的房间里,就好像待在了沒开排气扇的浴室。于是,我在晚饭后走向海边。细软的沙滩上,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帐篷被搭起来。我到沙滩上的时候,也就八九点钟的光景,天色还未完全黑透。人们似乎也不着急进帐篷里去,三三两两地坐在帐旁的沙子上,聊天又或是看海里翻滚着的白浪。不远处是金沙滩广场,有人支起露天的卡拉OK,摆下白色的塑料桌椅,等着游人过来唱歌。清凉的海风里,有个二十出头的姑娘,长着一张清秀的脸,鼓起圆嘟嘟的嘴巴轻轻吟唱,“我爱上了云,爱上你,多么渴望像你一样自由来去”,她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的余味,在呼啸作响的海风里,有着扑面而来的潮湿触感。
金沙滩上,有一座荒废的灯塔。从我来到这座城市那天,它就待在那儿了。夜幕降临时,我坐在它的脚下,眼前是远处海岸线上的长长灯火。烟台不只有这一座灯塔。这座城市地标性的建筑是烟台山上的那座灯塔。我曾经在一个黄昏时分爬上烟台山,那座灯塔紧紧地挨着冰心纪念馆。站在山脚仰望它时,总觉得缀在它身上的灯泡像是一颗颗玉米粒。没见到它之前,我原本以为,灯塔里只有窗口会发光。见到了,才知道原来整个灯塔都是会发光的。夜晚,灯塔如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蓝色玉米。许多游人在山脚下拍照,为的是把这座地标式的建筑留在照片里。从前的我执拗地不拍照,看到分外振奋精神的景色时,我总试图用力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很多年后,当我试图回忆起当年的所见时,才发现记忆里的场景总是残缺的,怎么都凑不完整。我才明白,原来拍照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在于把景观留下来,更多的是对此刻的记录,当时间流逝之后,留下的是当年的自己以及那一刻的心情,还有,曾经的渔村。照片似乎比记忆要可靠得多。每到夜晚,会有年轻的战士拾级而上,点亮灯塔。烟台山灯塔更像是一个穿着白色制服的年轻战士,伫立在海滩上,为远航的人守着一盏灯光。
然而,我身后的那座灯塔,同烟台山灯塔不同,它已经许久不曾被点亮了。长久以来,它默默地站在那儿,白色的外墙已经有些斑驳,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当灯塔不再被点亮,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它和大海一样,天黑之后,就堕入无边无际的夜色之中。坐在塔脚下,我无数次地想象过这样一幅场景:几十年前,风浪将大海撩拨得像是一位醉酒的少妇, 她的脚步跌跌撞撞,渔民们的小船在海里剧烈地摇晃,风雨中,破旧的渔船显得脆弱而无所寄托。茫茫的黑夜里,只有月光下白浪的利刃不时翻滚出现。渔民们黝黑的脸颊上刻满绝望。他们的手紧紧地握着船上的桅杆,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风雨飘摇间,远远地,他们看到了一盏微弱的汽灯。那光芒温暖无比,尽管微弱得如同火柴的萤萤之光,但对濒临绝境的他们来说足够了。
灯塔的微光曾为渔民指明了方向,这光再微弱,都带着无比炽热的温暖。尽管灯塔废弃了,但是对于渔民来说,那份从灯塔里投射出来的光足以照亮记忆中的恐惧。
尽管而今,灯塔荒弃了。渔民也很少出海打渔。
我一直相信灯火是有温度的。
一束光,承载着生的希望。光与生命,似乎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在那特殊的时刻,物理意义上的光成为生命获救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光”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精神意象被固定在生命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想象物。的确,在并不总是光明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因为无知而走入暂时的黑暗中,这时,总是需要一盏灯来引路的。
我曾经眼看着家乡的小镇从生机勃勃走向面目全非。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于我,总不免会带来许多的感伤。十几年的时光,我看着一个熙熙攘攘的小镇走向落寞。童年时候的许多记忆而今回忆起来,更像是没有根的浮萍。记忆逐渐斑驳,即使我努力地想还原曾经的种种,过往都难以真切地重现了。站在当下回忆从前的时候,总觉得那些映像如同风干的猪腊,失却了新鲜的味道,这些味道,是只有在当时才能体味到的新鲜情绪。
四年前来到烟台,第一次在夜晚走向海滩,那时,海边人烟寥寥。一轮微黄的月亮正挂在黛青色绸缎般的海面上,我从未见过那么大的月亮。以前在家乡,即使是正月十六,月亮最好的时候,我看到的也只是小小的,浅浅的一轮。在海边,月亮从大海升起来的时候,如同一个巨大的车轮缓缓地在夜空中爬升。它的轮廓很大,但是光芒却并不刺眼,是一种温和的明亮,微黄的光芒伴着月亮的升高而逐渐播撒满天地。
海边的夜晚,一轮温暖的月亮守护着波涛汹涌的潮水,成为我心里时常出现的画面。潮水总不知疲倦地冲向沙滩,像一群无所畏惧的战士。空气中回响着哗哗的号角声。明亮的温暖的月亮静静地陪伴着潮水,翻滚着的白浪纷纷裹上了一团朦胧而又实在的暖意。
我始终忘不了这个初见月亮从海边升起的夜晚。尽管有三年的时光,我不曾在夜晚时分到海边去散步。直到去年,我毕业了。离开港城的前一周,我心心念念地想去一趟海边,就像三年前那样,坐在松软的沙滩上,等待着月亮从海里跳出来。
雨水缠绵。我忧心忡忡地站在寝室的窗口,看着暗淡的天光和厚密的云层,心里期盼着能在离开烟台之前,再重温一遍记忆里的大海和月亮。终于,连续一周的雨水停了,午后,天空渐渐明亮起来。我心里想着,总算不用带着遗憾离开这座城市了。傍晚时分,我打包好自己的行李,向海边走去。天气一旦晴朗了,海边的人也密集起来。卖烧烤的摊位早在黄昏时分就摆满了一侧沙滩,如同七零八落的列兵在夕阳下等待。天色渐晚,海岸线上的灯光渐渐多了,五颜六色的霓虹光闪闪烁烁,空气有些闷热,雾霾在雨水前脚刚走又回到了这座城市。烟台曾经在二十世纪初被评选为“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如今也难免遭到雾霾天气的重创。在海边待得久了,嗓子有些发痒,如同吞了一嘴巴的春日杨花。我坐在岸边的礁石上,望着黑色的天空。月亮始终没有出现,天色灰霾,只有不远处的海岸线上的一溜霓虹灯光带着模糊的轮廓在夜空里闪闪烁烁。
不远处,有一对恋人正点起孔明灯。黄色的火焰映红了两个年轻的脸庞。灯被点亮后,随风而上,越飞越高,像是一只黄色的幽灵,被沉默的黑色天空吸吮着向上。
这片海滩是不允许放孔明灯的。
在这片海滩的南边,就是烟台国际机场。每天不同时刻,都有民航飞机从这片海滩上空呼啸着飞过。飞机在海上,如同一只海鸥正划破天际。夜晚,飞机的轮廓不再明显,划过天空时,只有一段温和的灯光在海上缓缓移动。烟台市政府曾三令五申地禁止市民燃放孔明灯,然而一到了晚上,还是有人在沙滩上兜售着十元一只的孔明灯,也总会有人买下一只,又或者是几只孔明灯。点火之后,兴奋地在灯笼表面写下愿望,然后无比虔诚地放飞那团萤萤的火光。孔明灯悠悠地向上,同众多的霓虹混在一起。带着放飞人的愿望。
我看到的是无数的灯火,无数的欲望正势头强劲地飞向大海上空。唯独看不见的,是曾经那轮纯净的月亮。
我坐在海滩上,坐在一座废弃的灯塔旁,和它一起看着这座日渐喧嚣的城市。长长的海岸线上,一溜的霓虹不知疲倦地闪烁着,像无数只色彩斑澜的眼睛。我不知道自己的眼睛里,是不是也有那样色彩斑澜的光。
那座灯塔在半年前被拆除了。灯塔地基处,新建了几座木制的日式别墅。朋友曾把别墅的外观照片发给我看。它们的风格有些奇怪,看上去只有一个屋顶突兀地立在地面上,朋友告诉我,别墅内部却有两层。它们的外墙涂成了七色板的颜色,各种色块混合在一起,显得尤为斑斓。夜晚时,安在别墅门口的两只探照灯的光可以刺破空气,照得很远。
我已有一年的时光不曾回到烟台了。尽管未曾回去看看,但是手机里设置的天气预报总会在黄昏时分准时到来。去年一年间,烟台的雾霾天气竟然达到了一百二十多天。这让我觉得无比吃惊。曾经干净的空气变得浑浊了,天空不堪重负。绿树春花,行人建筑,在雾霾里时统统像是久病未愈的人。夜晚的灯光也变得模糊、朦胧,一切都在雾霾里呼吸。久了,便觉得自己呼出的气息也是浑浊的了。大海被渐渐掏空,东门沙滩上的贝壳越来越少,我们似乎真的要回到曾经那个贝壳作为“奢侈品”意义的时代。这不得不说是曾经与当下,原始与现代中呈现出来的巨大隐喻。
我不知道下一次回去的时候,夜晚走向沙滩时,还能否看见那轮温暖而硕大的月亮。
我离开烟台的前一晚,在沙滩上坐了大半夜,也没能等到月亮升起。带着些许失落,我准备离开。却在经过栈桥时,看到桥上密匝匝地站了几层人。
一个女孩正站在栈桥下的海水里嚎啕大哭。海水没过了她的腰部。正是涨潮的时段,她的举动无疑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栈桥上的人们议论纷纷。
“刚才有人报警了。我看这姑娘是失恋了。不过没准儿过一会儿就自己上来了。前两天也有个喝醉了的女孩要跳海,在海里待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是自己走出来的。”一个大妈倚着栏杆,漫不经心地说。
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在昏暗的夜空里低低怒吼。女孩的哭声渐渐微弱,她依然站在海水中。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他人遭受的不幸总有一种评论的冲动。于是,大家各抒己见,语气笃定地揣测着女孩会不会被海浪冲走。大约过了一刻钟,女孩转过身来,缓慢地走向海滩。我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只看到模糊的霓虹灯光映在她单薄笔直的身上。
警察来到海滩的时候,女孩已经离开了。她的离开伴随着围观者的意犹未尽。许多人像是看了一场戏剧擂台,演员的表现明显不尽人意。警察询问了几句之后就离开了。离开时,一个声音沙哑的警察说道,今天接到好几个投海自杀的电话了,不过他们每次出警都无功而返。
无功而返,有時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我有时还会想起那个站在海水里的女孩,我想象着,究竟是什么,让她有结束生命的想法。是失恋了?又或是事业不顺遂?答案无从知晓。在闪烁的霓虹灯中,我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在喧闹的人群里,我听不全她歇斯底里的喊叫声究竟负载了什么内容。或许,她也并不想自杀,她只是在海水里站着,关于她自杀的种种揣测,归根到底,只是揣测。不可否认的是,当我站在围观的人群里,看着那个女孩时,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虽然并不多么理想,但也没有多么糟糕。自己心里居然升腾出几分满足感。这令我感到深深的内疚。我知道,自己那一刻的目光也如同海边的灯火,斑斓闪烁但却毫无温度。
儿时,我常做这样的一个梦:下了晚课的自己背着书包,疯狂地在街巷里奔跑。我害怕黑夜,从小就害怕。天黑之后,我总看不清黑夜里究竟有什么,看不清的东西,才令我在太阳落尽时感到无比战栗。在黑暗里,我只有奔跑。当我飞快地在一条街上奔跑,脚下突然出现了一团明亮的灯火。
现实里,确有这样的一盏灯出现过。那年,我读中学。一天夜里,父亲临时有事不能去学校接我。于是,下了晚课,我只得自己回家。我飞快地跑过一条条巷子,巷子里空空荡荡。没有人影。我感觉到自己咚咚作响的心脏就要从麻木的喉头跳出来。我转过一条乌黑的巷子时,突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这使我突然觉得四肢都要软下去了。脚步声渐渐清晰,我加快了速度往前跑,身后突然亮起一束灯光,照亮了我脚下的路。我听见身后响起一个中年女人的声音:“闺女,别害怕,慢慢走,我给你照着路。”
她的声音温暖如同那束灯光。然而,我不敢停下脚步。我心里依然浮现着电视里看来的种种可怕的犯罪案件。当时笃定的想法是,我不能因为她是女人就放松警惕,毕竟她是个陌生人。
那束灯光不远不近地跟在我的身后,当我的脚步加快时,她没有追来,那脚步声依然均匀而有节奏。就这样,一连穿过了四五条巷子,走到我家附近的广场时,远远的,我看见母亲的身影,她正朝我走来。我像是一根离弦的箭,飞快地扑向她的怀中。目光从母亲怀抱里移出来的时候,那束温暖的灯光也渐行渐远了。
灯火也是有温度的。然而,在城市里待得久了,很多时候已经感觉不到灯火的温暖了。城市里的夜晚总是带着雾蒙蒙的颜色。灯光在灰霾中显得不甚分明。我在夜晚走过后海的酒吧,各种吟唱交汇在一起,各种霓虹灯斑斓炫目。但是,我并不感觉到温暖。我总是带着匆匆的神色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人群中,我时常想起海边的那轮月亮,巷子里的那束灯光。
周遭的灯火日渐增多,闪闪烁烁。友人发来烟台金沙滩边的照片。夜晚的金沙滩似乎比从前美丽得多了,栈桥的尽头有不断变化着色光的黄海明珠,一轮退役了的军用船舶停在浅滩里,它的线条上布满了绿色的灯光,远远看去,像一条在海边搁浅了的大鱼。海岸线边,是颜色各异的一片片霓虹色彩。我在照片里寻找烟台山灯塔,终于在一片闪烁的色块里看到了它那一团模糊的蓝色灯光。
海边的灯火如此绚烂,再回烟台时,我竟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一片光芒了。
朋友知道我喜欢海边的月亮,也知道毕业前夕,没有看到它,一直是我的遗憾。于是,连续半个月,他总在夜晚走向海滩,终于拍到了那一轮温暖的月亮。他说没能拍到圆月,他觉得很抱歉,他会再去,为我拍下那圆悠悠的月亮。照片上,我看着那弯弯的半轮月牙儿挂在东边的海面上,像是天空的一抹温暖的微笑。月亮之下,有两只孔明灯正徐徐升上天空,它们在夜空里显得比月亮还要大。
孔明灯与月亮,包含着一个关于欲望的隐喻。不仅海边的渔火,世界上各处的灯火都是有温度的。这份温度,或许带着守候的温暖,又或者只是这座城市的欲望的眼睛。
海边的灯火里,我的记忆里,有一轮,最温暖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