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机械能守恒解题的误区
2018-01-30苏宏
摘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本文总结了几个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中常见的误区,并加以分析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机械能守恒;定律;误区;解题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机械能保持不变。如果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其含义,往往会走入误区,现举例如下:
例1如图1所示,长为L的轻绳一端悬于O点,另一端栓一质量为m的小球,把绳拉至最高点A,以v0=gL2的水平速度推出,求小球通过最低点C时绳的拉力。
错解: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设运动到C点时速度为v,从A点到C点由机械能守恒得:12mv20+2mgL=12mv2(1)
在C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mg=mv2R(2),由(1)、(2)联立得T=112mg。
错误分析:因v0 正确解法:如图2所示,设小球运动到B点时绳被拉紧,此时选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由平抛运动规律有: Lcosθ=v0t(3),L(1-sinθ)=12gt2(4),联立(3)、(4)得θ=0°,说明B与O在同一水平线上,此时vBX=v0=gL2,vBY=2gL,由于绳子拉紧有机械能损失,故意瞬间vXB变为零,则小球以vBY=2gL从B点开始圆周运动到C点,由机械能守恒,12mvY2+mgL=12mv2(5),在最低点有T-mg=mv2L(6),由(5)、(6)联立得T=5mg。 例2如图3所示,汽车质量为m1,拖车质量为m2,拖车上有一木箱质量为m3,木箱与拖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m1与m2之间用松弛的绳连接。开始静止,以后汽车以速度v0运动并拉紧绳子,求m3在m2上滑行的距离。 错解:初状态汽车以v0的速度运动,拉紧绳子后最终汽车、拖车、木箱三者获得共同速度v,设木箱在拖车上运动的距离为s,由动量守恒得: m1v0=(m1+m2+m3)v(7)由能量守恒得:μmgs=12mv20-12(m1+m2+m3)v2(8) 最后解得s。 正确解法:全过程分为三个状态,图3为第一状态,其特点是汽车以v0速度运动,拖车、木箱速度为零;第二状态为图4,其特点是绳子瞬间拉紧,使汽车、拖车获共同速度v1,由于惯性木箱仍处于静止;第三状态是图5,汽车、拖车获共同速度v1后,木箱向右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汽车、拖车做匀减速运动,最后三者获共同速度v。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选汽车、拖车为研究对象,由动量守恒得:m1v0=(m1+m2)v1(9)但机械能不守恒,第二状态到第三状态选三者为研究对象,由动量守恒得:(m1+m2)v1=(m1+m2+m3)v(10),由能量守恒得: μmgs=12(m1+m2)v21-12(m1+m2+m3)v2(11),(9)(10)(11)联立得: s=m1v202μg(m1+m2)(m1+m2+m3)。 点评:绳子绷紧过程中虽然木箱对拖车有摩擦力作用,但此力远小于绳子拉紧时的力,故先汽车、拖车动量近似守恒。由于拉紧绳子时间非常短暂,它们有共同速度时,木箱速度仍为零,以后木箱在拖车上滑动,最后三者系统动量守恒。 例3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辆小车,mB=1 kg,原来静止,mA=1 kg,现将小球C用长为0.2 m的细线悬于A车支架顶端,mC=0.5 kg,开始时A车与C球以v0=4 m/s的速度冲向B车,若A、B正碰后粘在一起,求C球摆动的最大高度。 错解:选A、B、C系统为研究对象,当C球上升最大高度时三者速度相等为v,由动量守恒得:(mA+mC)v0=(mA+mB+mC)v(12),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 12(mA+mC)v20=12(mA+mB+mC)v2+mCgh(13),由(12)(13)得h=0.96 m。 正确解法:选A、B小车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于正碰后粘在一起的时间极短,故系统动量守恒,且小球C未参与碰撞,有mAv0=(ma+mb)v(14),碰后A、B粘在一起,小球C向左运动,细线水平方向分力使A、B加速,当C的速度与A、B水平方向速度相等时,小球摆至最高点,由动量守恒得:mCv0+12(mA+mB)v=(mA+mB+mC)v1(15),再由机械能守恒,C摆到最大高度h时,有12mCv20+12(mA+mB)v2=12(mA+mB+mC)v21+mCgh(16),由(14)(15)(16)得:h=0.16 m。 总结:以后在遇到上述类型题时,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看全过程分为几个状态,搞清楚物體在每个状态的特点,表明每个物体在相应状态下的速度,同时挖掘其隐含条件,利用守恒条件判断,从而走出误区。 作者简介: 苏宏,高级教师,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