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创新思维引领教师做研究

2018-01-30杨静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研班级策略

杨静

“未来学校行动研究”是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由刘坚教授提出并任首席专家,由“我们”工作室实施,目标是创办有未来的学校,宗旨是以研究推动教育变革。目前,“我们”工作室已梳理出可操作、可复制、可传播的阶段性成果:协同化治理、实践性研究、生长型课程、分享式学习、多元化发展等五大核心系统。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科技,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教学形态自然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无疑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变化与发展。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教师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导教师做研究。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教师研究需要具有创新的视角和思维。一方面,借力现代技术,使研究真正成为教师所喜欢的、所需求的,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创新思维以新颖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常常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对教师的思维方式带来积极的影响。

用“码课思维”引领教师做小问题研究

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家校合作的小妙招、组织教学的有效策略、小组合作过程中的N种方法……教师研究正是从这些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

有教育家认为,未来学校主要由三种元素构成——教师、学生和课程。其实,教师通过小问题研究,梳理出来的每一种经验、策略都是一门课程。用课程的思维来帮助教师开发并及时分享,更能使教师获得研究的乐趣,从而刺激他们在研究的路上走得更远更深。为此,我们帮助老师把经验梳理出来,成为“教师研究成果码课”。

杨老师是学校“班级文化”项目组的成员,正在研究“班级文化怎么做”的项目。她率先在自己班上尝试。第一阶段完成了,目标园、评价墙、成长的阶梯……班级悄然发生着变化。走进杨老师的班级,这些版块儿果然是有故事的。“荣耀王者评比墙”,是孩子们想出来的,基于他们最喜欢玩的一款网络游戏,评价墙做成台阶的形状,每一阶都有一个荣誉称号,台阶是用冰糕棍儿做的,录制课程的时候,先请孩子们讲述做这些文化墙的过程。孩子们分享了许多趣事,讲得眉飞色舞。“班级文化背后的故事”栏目连续推出了杨老师班级的四集课程,并将视频做成二维码贴在研究室最显眼的位置。这个班级一下子成了校园小明星,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為什么叫“码课”?这里的“码”指的就是二维码。社会在不断地使用科技创造无数个奇迹,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可以用来扫码支付、扫码识别、扫码出行……功能强大的台式电脑取代了纸笔,轻巧便携的笔记本取代了台式电脑,而笔记本也正在逐渐缩小,变成随手可用的手机。

快捷、方便,是高效工作的前提。我们用一部相机把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策略等录下来,做成3—5分钟的视频,上传到网上,成为教师研究成果微课程,再生成二维码,每天定时发送到学校的微信群里,教师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扫码观看(或聆听)学习。

用“工具思维”促进教师做策略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学习需要“批注”“三色笔”“思维导图”等有用的工具,教师研究也需要有效的思维工具,以此提高研究的效率。有效的工具能改变老师们的思维方式,以此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提出了令他们头痛的问题: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试过多种方法,但效果始终不太好。其实,只要引导老师们往下再深入思考一步:孩子不愿意合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一定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吗?我们需要找到这个问题背后的“真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此时,教师就可以尝试从多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

针对孩子不积极参与合作的问题,老师可以从“孩子”“教师”“同伴”以及“家长”等多个维度观察这样很快就能发现,原来孩子不积极合作,问题并不只是出在孩子自己身上,可能是由于同伴对他的排斥,也可能是因为老师的某句话或是课堂环节的设置不当,给孩子带来了阻碍和困扰……让教师多角度思考问题,打开他们的视角和思路,找到问题真正的症结后,再来想解决的办法就不是难事了。长此以往 ,教师们就能养成“遇到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找背后的原因”这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通过“策略卡”形成可操作的策略。对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们都有各自的处理经验。然而,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将这些抽象的经验,具化为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但如果经验不能具化为策略,就很难传播,也很难沉淀。此时,我们可以借助“策略卡”来帮助老师们梳理策略,如下图:

因为策略卡需要老师们填写针对的问题、策略名以及具体的操作办法,这样就使老师们将大脑中抽象的经验变成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策略分享会,基于大家共同的问题,如孩子合作停留表面,没有互动怎么办、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怎么办等等。向教师们征集策略,填写策略卡,上传到网络,大家阅读后通过微信点赞、投票的方式,发现最受欢迎的策略,再推广给更多的同伴使用。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大家的经验共享,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教师们慢慢形成策略意识,遇到问题不再做无意义的抱怨,而是用策略思维来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意识一旦形成,教师遇到问题办法只会越来越多,时间长了,工作就会越来越轻松了。

用“切片思维”深入进行课堂研究

课堂中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往的教研活动,可能大家研究“教师怎么教”的比重比较大,关注“教师怎么讲”的过程比较多,所以,观课老师凭一个听课本就能眼观全局,凭一支笔就可以轻松记下教学全过程。但现在,这样的做法已不能满足课堂变革的需求,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到孩子身上,了解孩子究竟是怎样学习和合作的;过程是否真实、有效;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课堂的变革必然带来观课研课视角的变化。此时,我们最好带着相机、手机进课堂,围绕研究主题,将课堂上与之相关的内容录下来,再将这些视频剪辑为一个个小片断,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便能将课堂再现,使研究落地。以一个教研活动为例:endprint

第一步:观看视频(一个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大约3分半钟);

第二步:教师发现并交流问题:通过这个视频,你发现孩子们的合作过程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第三步:聚焦问题(通过梳理大家的发言,发现孩子们合作中最明显的问题是——不善倾听,导致多次重复发言,合作很低效);

第四步:合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享各自的经验,以及专家引领等方式);

第五步:观看另一个视频(这次播放的是倾听状态较好的小组在课堂中的合作状态,以此与第一个视频进行对比反思);

将课堂录下来,切成片,结合教研活动的需求呈现,给老师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和冲击,让教研活动不再“空口无凭”,回放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过程,让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切片处理过后的视频 ,同样也可以上传到网上,做成二维码,贴在教研活动室,慢慢形成一面“码墙”,教师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扫码回放,便于反复研究,也可以随时跟孩子们一起看,让孩子们发现他们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改进。

用“大数据思维”推动关于反馈的研究

现在,无数机构都在研发关于测评的技术,通过大数据的力量,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此分析每个孩子在学习上的差异性,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正在逐步走向个性化和私人定制。这样的方式,不仅运用于学生的学,更需要运用到教师的研究过程中来。

最典型的案例是“学生评教”。每学期快结束时,学校通过网络平台设计一份面向全校孩子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孩子们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对某些教学活动的情况反馈等。孩子们完成问卷提交后,软件会自动生成所有数据,包括各类分项数据,例如喜欢和不喜欢某一学科或老师的孩子有多少;某一教学活动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收获,存在哪些问题……拿到数据后,老师们会分年级组织一场研究活动,针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并思考原因,商讨解决方案。在期末的一次问卷统计中,老师们通过数据发现,有的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却不喜欢这个老师带的学科,这意味着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科来说,孩子们不喜欢这门学科和不喜欢带这门学科的老师几乎是同步的,这样的数据最有力地证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通过数据进行这样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后,老师们明确了下学期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保证孩子们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从数据中我们还能看出“孩子最喜歡的活动”“最受欢迎的校本课程”等,学校各部门也依此不断地调整工作方式和节奏,为老师们的工作提供更有力的引领和帮助。

毋庸置疑,大数据能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我们需要抓住并充分利用它的强大功能,引领老师们学会从中反思,使教育教学工作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序地发展,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更多资源和利益。

未来学校的教师研究,需要顺应未来学校学习样态的变化,走向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教师之间需要建立一个互相联系的学习中心,借助现代技术与工具创新研究方式,以此帮助师生实现与未来的无缝对接。

(作者系王昌胜“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骨干,郑州市郑中国际小学科研主任。)

责任编辑/周小益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班级策略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班级“四小怪”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不称心的新班级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Passage Four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