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2018-01-30王树枝��
王树枝��
摘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意指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本文从德育实效性的定义,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措施与方法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德育;实效性;研究
我国从进入21世纪开始,国家整体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迅速转型为市场经济,但国家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社会观念却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举步维艰,并与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步脱节。我国教育一直在改革,无论从学科建设还是教学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处在应试教育的制度里无法解放。学校德育也一样,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不断改善,但德育的实效性一直存在缺陷。因此,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便成为了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 德育实效性的定义
德育实效性的定义主要有下面几种阐述:一种是指阶段内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完成率。另一种则将德育实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德育效果;另一部分是德育效率。德育效果是指在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德育效率是指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与取得这个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比。德育实效性既包括实际取得的效果,又包括德育投入与德育收效的相应比例,它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它将德育的效果和效益相结合,从而构成了德育实效性的整体内容。德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活动将人作为目标,目的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初中生的德育目的是培养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通过内在的道德教育让学生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它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种持续的行为,这也是德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主要方面。
二、 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1. 对德育实效性低的理解存在误区
我国研究德育实效性的学者们普遍提出当下我国“德育实效性较低”这一问题,主要根据是德育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的效果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德育内容不符的行为表现不佳。人们对德育实效性低的理解误区主要是他们忽略了德育过程的周期性和持续性认识不够。德育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可能是一瞬间或者一节课,但具体将接受到的德育内容转化实际行动,是需要多件事情,或一段时间去逐渐体现出来。教师在实行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立刻改变,并不说明德育是失败或是低效的。照此逻辑,那应试教育便可以改为“现时”教育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学习了一门课程后立刻就能显示出来,那期末考核的目的何在?
2. 重视德育效果的统一性忽略差异性
初中生正好处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逐渐出现表现欲望强烈,体现行为的差异性,或是出现逆反心理,但由于思想的不成熟性、生活环境的限制性,学生在养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处事风格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摇摆不定,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最终表现出束手无策。
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正是需要教师耐心教导、循循善诱的关键期,教师的德育工作应该以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言,因人而异,因人而定,而不是按照学校的统一标准去要求学生。学校不是军营,学生不是军人,正处于思想接受能力关键期的初中生,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规定他们的行为,约束他们的思想,那么在这种德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是没有思考,没有差异,只会做题的应试教育的失败品。
3. 科任老师脱离于德育队伍
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是: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由于这种管理方式,所以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集中地反映在班主任那里,班主任的工作量便迅速增大直到最后处理不过来,或是班主任采取统一处理的方法,顾及了这个学生的感受而忽略了另一个学生的感受,小事情大处理,大事情小处理。本来学生之间简单的矛盾,得不到班主任有效地开导,最终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而其他科任老师则脱离于德育工作体系之外,完全忽略其德育工作重要使命。教书与育人两者本为一体,只顾教书而不管学生的品德,那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定处处碰壁,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逃脱的责任。
三、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措施与方法
1. 树立正确的德育实效性观念
由于对德育实效性低的错误判断,导致许多德育工作急于求成,容易出现棍棒教育。显然,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本就处在叛逆期,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无异于背道而驰。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德育实效性观念,即认同德育工作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德育效果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学生接受德育工作需要一个适应期,一个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判断的时间段,一个让学生可以形成自己价值观的缓慢过程,等学生认可了教师的德育形式,再通过平时的学习、生活逐渐表现出来,当学生彻底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时候,才是德育实效性真正有衡量标准的时候。
2. 坚持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初中生因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以及个体方面的原因,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千差万别,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也要因人而异即坚持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让德育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培养出鲜活的、有独立辨识力的中学生。
3. 实行教学德育工作双责任制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重点在于形成“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科任老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让科任老师参与到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实行教学德育工作的双责任制,充分发挥科任老师的德育功能,融德育工作于学科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赵欣.德育并非一门讲授课[J].现代大学教育,2006(1):80-83.
[2]叶有梅.把握学生心理,提高德育实效[J].江汉大学学报,1991(1):86-89.
[3]赵铮.提高德育实效的手段[J].中小学管理,1991(6):12-14.
作者简介:
王树枝,福建省安溪市,福建省安溪恒兴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