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闻策划打造辽报品牌
2018-01-30王研高爽
王研 高爽
【摘 要】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以评选标准高、评选环节严格严谨著称。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辽宁日报大型新闻策划《铁流·铁流》面对众多高水平作品的激烈竞争,闯过资格审核、网上评议、文字审核、评委会集体评议和无记名投票等多道难关,最终获得评委一致认可,以无可争议的高票当选一等奖。
【关键词】铁纪·铁流 中国新闻奖 党报 主流媒体 大型主题策划
视角独特,脉络清晰,从历史到现实
中国共产党的95年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有数不胜数的文章和报道反复进行总结和回顾。如何从厚重的历史中选取一个新颖的视角来进行新闻报道是一个难题,如何从丰富的史料中将一个特定主题理出系统清晰的脉络是一个难题,如何让党史的报道具有现实针对性更是一个难题。解决这三个难题,《铁纪·铁流》是这样做的:
选取独特的视角。以“纪律”为主轴,以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的历史作为时间节点。报道的第一期在卷首语中开宗明义:“回望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依靠严密统一的组织与铁一般的纪律。我们将特刊命名为《铁纪·铁流》,就是要以‘纪律为主轴,探寻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星星之火壮大为钢铁洪流……梳理党的纪律建设发展脉络,能够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党是如何凭借铁纪锻造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并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的。”
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报道将这28年的历史划分为建党至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五个时期,结合每个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大举措,总结出纪律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即“铸信仰”“建制度”“炼忠诚”“讲原则”“立规矩”。比如:首期的主题为“铸信仰”,报道中说:“信仰是纪律的基石,坚定信仰是最高的纪律要求。……没有信仰的支撐,就没有纪律的彻底贯彻与执行。因此,要深刻认识党的纪律,必须从深刻认识信仰开始。”
充满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回溯党纪党规的形成、演变,重温1921年至1949年间党的发展历程,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不仅有利于向读者和网民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也能够对当下正在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起到促进作用。而以纪律为脉络梳理一段较长时期的党史,不仅在媒体是首次,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属空白,更加凸显出辽宁日报推出这一策划的独特性、创造性与必要性。
学术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从论文到新闻
在媒体上做党史的报道,至少面临三个难题:一是党史研究涉及政治、历史、军事、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既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又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较高的学术修养。二是党史中充满重大而敏感的政治问题,非专业研究者很难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和尺度。三是很难将学术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或者为了追求正确和准确而缩手缩脚,使报道显得乏味枯燥;或者为了回避这些难题而只做一些故事和事件的单一报道,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铁纪·铁流》的报道为破解这些难题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用扎实的案头工作打好知识基础。辽宁日报报道团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前期调研,购买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一卷)》在内的大量图书,查阅了200余篇论文,并多次邀请学者召开座谈会,从基本史实入手,对党史先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打好底色。
遍访专家为报道提供理论支撑和权威解答。结合报道的主题以及其中的关键性和争议性问题,采访团队遍访专家,从中央及地方党史研究机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浦东干部学院等三大国字头的干部学院到各地的社科院、党校、党史办、高等学校,这其中既有国内党史研究领域的顶级权威专家,又有各地在所擅长领域有独到学术成就的著名学者,还有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有特长的知名人物。他们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观点和权威观点,而且贡献出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素材和独家观点。
实地探访让历史变得鲜活。现场感是新闻区别于学术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报道团队用了3个月的时间,赴上海、广州、北京、湖北、四川、贵州等全国19个省市实地采访,对重要遗址遗迹、纪念场馆进行了细致踏勘,力求以在场者的视角再现历史,使“党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名、地名,而是青翠山冈上烈士的墓碑,是现代化都市里斑驳的旧居,是无数位普通老人的心底记忆,是仍旧生命力顽强的存在”。
以贴近性、互动性提升新闻价值,从旁观到发声
报道与历史有关的话题,容易脱离现实,陷入到故纸堆中自说自话,缺乏对当下的关切。而阅读报道的受众,也因此只能定位于一个旁观者,认为与己无关,更无法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和实际问题。《铁纪·铁流》则始终追求打通历史与现实,让历史为今天所用:
寻找亲历者,重现历史的声音。报道组多方寻找仍在世的老红军、老战士或革命后代,比如,在第二期的报道中,独家专访到井冈山早期领导人袁文才之孙袁建芳,请他谈对爷爷的研究;找到古田会议会址廖家祠堂的廖姓后人,请他们谈红军在古田留下的故事,从个人视角来重现历史,让历史因为细节与故事而更加生动起来。
现场海采,看红色文化的影响和传播。在每一个红色圣地、每一处遗址遗迹和纪念馆周边,报道团队都要做海量的现场采访,与来自全国各地甚至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外的游客交流,累计采访达300多人次,报道不仅呈现了他们在参观游览中获得的感悟,也代他们发声,反映了他们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意义和建议。
互动活动,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钥匙。报道设置的“走进”系列,先后走进社区、走进高校课堂、走进警营、走进乡村,与老党员、基层党务工作者、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互动,谈党员的使命担当、谈对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解,同时也结合当下热点问题谈如何学习和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设置的“专家支招”系列,召集各地纪念馆馆长、红色文化的宣讲者和业余爱好者,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红色资源为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全媒体互动提升报道的传播力,从平面到立体
在新媒体时代,平面媒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传播力和影响力日渐下降。辽宁日报将《铁纪·铁流》以全媒体互动的方式推开,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媒体生产方式,报道的节奏和内容摆布更加贴近受众的接受习惯,产品形态更加丰富立体。
在采访阶段,报道团队不仅做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的记录,而且录制了大量的音频、视频,比如于都河边解说员的一段优美的红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一堂丰富的党性修养教育课等生动场面,将被他们用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期的全媒体呈现提供了制作的空间。
在平面媒体正式推出报道前,在辽报集团所属各大媒体的网站和两微一端预热,为报道造势,吸引更大范围人群的关注。同时,这也打破了平面媒体反应迟钝、单向传播的劣势,打开了收集反馈的渠道,为调整和完善后续报道提供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海量的意义和建议。通过对一些重点稿件的转发也用符合新媒体受众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重新编辑和图文包装,凭借鲜活的内容和灵活的呈现方式吸引了广大年轻读者,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