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课堂有效探究的例谈

2018-01-30蔡月虹

考试周刊 2017年85期
关键词:有效探究错误资源知识

摘 要: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应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及时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教学环节中每一个闪光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知识让学生去探究。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有效探究;错误资源;知识

一、 在质疑问难中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预设总是跟不上学生的生成,学生时常或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视而不见,则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泯灭他们的智慧。出现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是面对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从学生的视角,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而不能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求快,要真正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

曾经一位老师教学“笔算进位加法”,学完例题后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从低位加起,能不能从高位加起?”这个问题解决与否,会影响以后的计算,于是老师放弃了原来的练习,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师: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生:我们读书写字都是从左往右的,同时我尝试做34+23,发现两种答案一样的。

师:根据生活经验,有道理。下面请大家计算49+57,比一比看谁算得快些?(师选择不同的同学板演)……

师:现在观察一下,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如果再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学生发现从高位算起要重新改写十位上计算结果的数字,很费事,于是达成共识:能从高位加起,但复杂繁琐,所以要从低位加起。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质疑,及时抓住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有针对性地调控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心中的疑问,促进学生数学建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二、 抓住错误资源中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最美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是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包容、接纳学生的错误,慧眼识金,抓住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组织学生思辨、交流,往往会创造一番别有洞天的景象。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计算45-9这道题,有一位学生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45-9=44。

显然,答案是错误的,为了弄清错误的根源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个位5-9不够减,所以用9-5=4,在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就是44。

同学们看了,传来了笑声:9是减数怎么能用9-5呢?

這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也并没有让学生说出结果,而是智慧地把握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思辨:

师:你观察很仔细,发现个位5-9不够减了,那么不够减,差几?怎么办呢?

其他的同学开始动脑筋,各种各样的方法出来了。这时,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用9-5=4可以,因为5比9少4,所以再从40去掉4就可以了。

多么独特的方法,师及时抓住这个问题:这个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议论纷纷,在纸上举例进行验证,终于发现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其他计算方法。试想,如果没有那位学生的错误,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和创新了。

在课堂上,平时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如临大敌,常常是让其他的同学进行回答,这样既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流失的许多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实可以把错误当做探究的起点,让学生进行思辨、改错、发现,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从失败到成功,这样的课堂会更加精彩。

三、 在知识争论中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在课堂中,学生常常会面对某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面对学生的互动的话,教师应牢固把握时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辩论中彼此交锋、碰撞,直至融合。

如在教学《正比例》中,在学生建立的概念后,教师设计了应用概念进行判断的环节,教师出现了一组图形:(1)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关系吗?(2)直径一定,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关系吗?

在争论中,学生在认知冲突完成了对于新知的顺应,更深入理解了正比例的概念:在一个等量关系中,只能有一个不变量时,其余两个量才会成正比例关系。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没有急于表态,而是顺水推舟,把“球”抛给学生,是非曲直由学生评判。

四、 在知识运用处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如在教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最多能盛水多少?(接头处不计)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画图,有的动手操作……

生1:可以在长方形4个角截去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所得到的长方体体积30×20×5=3000立方厘米

生2:可以在同边截取2个小正方形,然后把它补在另一条边,也可以焊接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35×20×5=3500立方厘米

生3:可以把长方形分成2个正方形,再把其中一个正方形分成4个相等的长方形,也可以围成长方体,它的体积是20×20×10=4000立方厘米

就在全体学生为第三种答案喝彩时,一位学生举起小手说:这是一个特例,我手中的这张纸就不能围成一个长方体。

于是学生沉思起来,经过举例、操作发现:只有在长等于或小于宽的2倍时,这种方法才是可以的。

整个过程中,学生精彩纷呈,意犹未尽,由互相交流、探索中学到了知识,从掌握知识的成功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提高了各种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后继小学作了铺垫。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蔡月虹,福建省石狮市新湖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探究错误资源知识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爱与知识的力量
向“美丽课堂”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