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湖面下“斯特林”
2018-01-30马辉
马辉
马尔肯位于阿姆斯特丹以北20千米,近年来以北海渔村的形象走进世人的视野。两年前,为探寻这异国风情,我也慕名前往。可惜时值北风呼啸的冬日,加之当天上午已经在羊角村的湖上“喝”够了西北风,所以果断放弃了海边漫步去看灯塔的想法,选择了在村中闲逛,不想却另有收获。
马尔肯村依码头而建,穿镇而过的小运河上甚至建有几座迷你吊桥。村子周围还有牧场,呈现一派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当我逛到村子北面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一处写有“英国空军第149中队”字样的纪念碑,这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座纪念碑整体设计很简洁,上部为一片螺旋桨叶片,中间的铭牌上除了中队名称外,还有该中队的队徽及座右铭“Fortis nocte”。下部的铭牌上则写有一份机组名单,并介绍了树立这座纪念碑的原因。
原来,在1943年5月,一架“斯特林”轰炸机坠毁在马尔肯附近的艾瑟尔湖。这架飞机隶属于英国空军第149中队,序列号BK710,呼号OJ-A。根据纪念碑的叙述,机上共有7名机组成员。他们分别是飞行员杰克·尤登中士、领航员沃尔特·莫尔斯少尉、通讯员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斯、頂部炮塔机枪手霍华德·温彻斯特准尉、机械师莱斯利·哈登中士及尾炮塔机枪手查尔斯·珀西瓦尔中士。
BK710的坠落
从1943年3月开始,盟军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德战略轰炸,这阶段轰炸的目标集中在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5月25日夜至26日,盟军方面出动759架轰炸机(包括323架“兰开斯特”,169架“哈利法克斯”,142架“惠灵顿”,113架“斯特林”和12架“蚊”式)前往杜塞尔多夫执行轰炸任务。故事的主角BK710也在其中。飞机于25日23时44分起飞,离开位于英国萨福克郡莱肯希思的基地前往目的地。但这次行动由于受云层的影响,轰炸精度大打折扣。返航途中,BK710遭到了一架德军Me-110的攻击。这架德军飞机隶属于德军第一夜间战斗机联队,飞行员是克拉夫特。26日凌晨3点04分,在荷兰特塞尔以西40千米,800米的高度上BK710被击中,飞机很快就消失在夜色之中。这是克拉夫特当晚取得的第二个战果。在不到半小时前,他还击落了另一架“斯特林”轰炸机。五个月后,克拉夫特被一架隶属于英国皇家空军第141中队的“英俊战士”击落并死亡。而击落BK710时,Me-110上的另一名德军机组成员则幸存到战争结束。
此时在英国,等待机组归航的家属们得到的却是飞机失踪的消息。最初她们还对亲人生还抱有一丝希望,但随后不久一份来自红十字会的信件就粉碎了这种希望。信中说,珀西瓦尔中士的遗体在欧洲某地的海边被人发现。这意味着飞机当晚可能坠毁在海上,其余机组生还的可能性也很低。直到战争结束,BK710的家属们再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她们亲人下落的消息。BK710的遭遇只是二战期间盟军轰炸机飞行员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在25日当天的行动中盟军总共损失了27架飞机,161名机组成员牺牲,27人被俘。
在飞机失踪六十多年后的2008年12月,一艘小船在荷兰艾瑟尔湖上发生机械故障,救援船“弗兰斯.维卡第”号前往事发水域进行援救。当他们收锚准备返回的时候,发现船锚从海底带上来一块金属物体。
荷兰船员觉得这块金属物体很像是飞机上的零件,于是很快就将其送到了“飞机复原小组1940-1945”那里。这是荷兰一个由志愿者负责运营管理,通过调查相关档案、寻访目击者和幸存机组,来还原二战期间发生在荷兰境内空战历史的团体。
经过研究发现,这块金属物体是“斯特林”轰炸机起落架上的驱动马达。随后,ARG组织志愿者对发现残骸的水域进行了更详细的搜索,以试图确认这架“斯特林”轰炸机的身份。幸运的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一块机身碎片,虽然在经过湖水长年的浸泡侵蚀之后,上面的涂装已经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其序列号为BK710。参与调查的人们都感到很惊讶,因为根据战时的记录,BK710是在特塞尔以西40千米北海上空被击落的,而且
珀西瓦尔是在德国海岸边被发现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BK710的残骸应该在北海海域,但现在发现残骸的地点却在特塞尔的东南,靠近大陆的方向。
在确认了飞机的身份后,荷兰方面第一时间通知了机组家属这一消息,并于2010年协助家属前往残骸发现地点去祭奠牺牲的亲人们。2011年5月26日,在ARG所属的空战纪念馆里,为纪念BK710机组而开设的展厅正式开放。同年在英联邦阵亡将士纪念日(11月11日)这天,荷兰方面在马尔肯村为纪念碑举行了揭幕仪式。遗憾的是,由于英国方面认为飞机残骸不应被打捞,所以至今BK710和六名机组人员依然沉睡在艾瑟尔湖。
英国空军第149中队
第149中队于1918年3月8日成立于苏赛克斯的亚普顿。该中队的队徽由马蹄铁和闪电标志组成。马蹄铁一方面象征着其在一战中的曾有过好运。那时该中队虽然执行了大量的任务,但只损失了一名飞行员和观察员。另一方面,马蹄铁则喻示中队成立之初所执行的任务大都与骑兵、装甲部队有关。而闪电则是速度的象征。成立三个月后,中队就移防法国,装备的是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生产的 F.E.2b型飞机,除了担负轰炸敌方机场、通信设施等任务外,还负责执行侦察巡逻任务。
一战结束后,第149中队被派驻德国,1919年3月返回英国,同年8月在都柏林郡的塔拉特解散。1937年,该中队再次作为夜间轰炸机单位被重新组建起来,这次装备的是汉德利·佩奇生产的“黑福德”轰炸机。到了 1939年,中队开始换装维克斯生产的“惠灵顿”轰炸机。9月4日,在英国对德宣战的第二天,第149中队就执行了其在二战期间的第一次轰炸任务。当时出动了8架飞机与第9中队的6架“惠灵顿”一起轰炸了停泊在布隆斯比特的德国军舰。
1941年,使用“斯特林”轟炸机后,第149中队在对德国、意大利及其他被占区的轰炸行动中表现出色,并参加了1942年首次对德“千机轰炸”行动。1943年,在对鲁尔区和汉堡地区的轰炸行动中第149中队也都有上佳的表现。他们还参加了这一年里盟军对德国导弹试验基地佩内明德的轰炸行动。1944年2月至7月间,在执行轰炸任务的同时,第149中队还为法国游击队空投武器弹药及补给品。1944年8月,该中队开始使用阿弗罗“兰开斯特”轰炸机。除了执行轰炸任务,他们还负责向荷兰部分地区空投食品进行人道主义救援。
德国投降后,第149中队承担了将在战争中被俘的英军士兵运送回国的任务。1949年2月,中队回到位于米尔登霍尔的基地,并于同年10月开始换装阿弗罗“林肯”轰炸机。但在转年的三月,中队就再次被解散。此后没多久,在这一年的8月14日,第149中队被第三次组建起来,这次使用的是波音生产的“华盛顿”轰炸机(即B-29)。1953年4月,中队最后一次换装新式飞机,这次使用的是英国生产的“堪培拉”轰炸机,1954年8月他们被派往德国。1956年8月31日第149中队第三次解散,之后再没被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