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海鹰

2018-01-30uncelb

兵器 2018年1期
关键词:海鹰尾翼冲压

uncelb

近日,一则关于大热国产手游《舰R》的更新内容新闻,使得两个神秘的装备型号,突然来到了军迷的屏幕前。

它们就是我国研制的C-101与C-301反舰导弹。

有些讀者可能对这两个型号十分陌生。毕竟它们自诞生以来,只在很少几次国内外防务展中亮相过。上了年纪的军迷朋友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国内军事杂志和一些国外军事刊物上见过它们的个别画面。直到2017年7月底,军迷才刚刚能有机会近距离看到这两型导弹的部分实物。

这是两种什么导弹?它们的外形是什么样子?性能如何?本文基于现有资料,在零距离观察了这唯一的C-301对外展出的实弹情况后,为大家讲讲关于它们的故事。

反舰导弹在中国

微观层面上说,中国的近代史从军事层面的海防失败而开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上百年的时间已经充分的告诉了中国,拥有跟得上时代的海防兵器,对捍卫国家主权有着重要意义。而反舰导弹的战斗力、部署成本与灵活性、它对国防工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比起古老的要塞炮,显然也是更有价值的。

随着中苏“二四协定”的签署,新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的最后一年相继获得了542反舰导弹和544反舰导弹的全系统实物与相关技术资料。这两型导弹就是如今军迷们耳熟能详的S-2“狗鱼”(北约编号中的AS-1“狗窝”导弹的岸基版)和P-15“白蚁”(SS-N-2“冥河”)。它们的到来,开启了反舰导弹在中国的故事。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初便撤走了全部专家并基本停止了技术援助。不过此时新中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吃透苏联型号,进而改进它们的技术努力,在6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

一个副产品 一场巧合

C-101与C-301导弹的研发,就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不过他们的源头却很可能并非一型完全的反舰导弹。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很可能是一个苏联靶机型号国产化过程中的副产品与导弹技术发展、装备平台发展过程中的美妙巧合。

1962年中,国防部5院提出了利用冲压发动机研发岸舰导弹(以下简称“岸导”)的技术设想。冲压弹飞行速度快,打击能力强,很适合用作对突防性能有要求的战术导弹。然而此时全军使用的导弹,没有以冲压发动机为主要动力的。为何会突然提出这样的方案呢?

当时,我国已有一个冲压发动机的配套项目。那就是我军从苏联获得的拉-17靶机发动机配套供应工程。拉-17原本使用RD9冲压发动机,为了让我军在苏联人撤走后继续使用改进这型靶机。我国不得不在原有发动机配套保障项目的基础上,启动了自主研发冲压发动机的工程。而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就是日后研发出了C-101与C-301导弹以及鹰击导弹家族的航天部3院的一部分前身。

1964年5月,国防部5院召开了关于冲压发动机岸导的指标讨论会。在会上,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负责人员初步认可了为该导弹项目研发一型名为CF-06的发动机的计划。至此,用于反舰导弹的冲压发动机项目,终于进入实质阶段。

由于这型导弹是岸导,所以它的工程型号,便是沿用了“海鹰”的开头。排在放大型P-15导弹的海鹰-2之后,自然成为海鹰-3。然而究竟这型导弹是何时被冠以了这个称呼,现在尚没有足够的资料佐证。

1965年7月,CF-06进入研制阶段。1969年,该发动机逐渐进入了地面样机试验阶段。不过这时该岸导的整体设计中弹体的具体细节设计尚没有开始。1968年前后,随着旨在替代别-6水上飞机的国产水上飞机项目浮出水面(即后来的水轰-5),有关部门提出了要为该机研制一型空舰导弹的需求。1969年8月,研制一型空射冲压反舰导弹的项目上马。该项目之后被赋予了鹰击-1的编号,这也是“鹰击”这个日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导弹系列的第一个研制工程。而由国防部5院发展而来的七机部决定,利用CF-06与其他项目的成果,为水上飞机配套导弹项目再研发一型相对较小的冲压发动机,这就是CF-07发动机。

1970年,CF-06发动机开始了空中试验,搭载该发动机的岸导也开始了弹体的具体设计。不过此时正处十年动乱之中,受到冲击的军工体系的很多在研项目与生产配套工程都受到了嚴重影响。盲目上马的在研装备,无论是指标论证,还是设计过程都存在相当多违背科学规律的地方。受制于冲压发动机布局设计本身的巨大难度,与动乱对军工体系的影响,使用CF-06发动机的冲压岸导(海鹰-3)动力样弹直到1975年底才实现地面试车。而打算用于水轰-5的鹰击-1导弹不带冲压发动机的助推试验弹,则到1977年才实现飞行。

漫长的冲刺

1978年7月12日,带有冲压发动机的鹰击-1导弹动力样弹实现了冲压发动机空中点火。一年之后的1979年7月26日,冲压岸导动力样弹也首次进行了空中点火。这两次试验中,样弹都实现了双发推力一致的工况。但通过数据研究发现,它们都没有通过冲压发动机实现正推力。推力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能让项目继续下去,改进发动机成为了最实际的选择。对此,研制单位的决定是在弹体设计布局不变的情况下,重新设计/换用更大直径的发动机。鹰击-1换用更大的CF-08发动机,而冲压岸导换用CF-03D发动机。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动乱结束,国家发展政策调整。一大批动乱时代上马的、难以实现的国防科技项目被调整下马。经过通盘考虑,国家决定暂时将海鹰-3项目转入预研,停止型号研制。集中力量研制鹰击-1型导弹,并先行投入资源研制CF-08发动机。这个决定不无道理,此时这两款导弹的研制尚处在动力布局攻关阶段,且难度不小。它们的飞控与制导、发射与维护等子系统均没有进入细节设计阶段。也就是说导弹系统的研制可能连一半的进程都没完成,要想研制成功,后续的资金需求与风险是巨大的。

另一个考虑因素是配套平台的研制情况。在研的冲压反舰导弹是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其作战效能无疑具备较强竞争力。加之此时水轰-5已经进入平台交付阶段,为水上飞机尽可能的研发可用载荷既有利于让现有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又利于继承下马项目的技术遗产。

只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时,留给这两型超音速冲压反舰导弹“冲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980年5月,CF-08发动机启动研制,11个月后生产出了地面样机。1982年9月,第一台CF-08发动机的飞行样机交付。至此,鹰击-1导弹终于进入了新一轮飞行样弹试验阶段。

1983年6月24日,搭载CF-08发动机的鹰击-1导弹首次在空中实现了正推力,并加速至超音速。经过优化设计,1984年9月,第15枚搭载CF-08的鹰击-1样弹终于实现了总体设计中各段的飞行速度,它的最高飞行速度达到了马赫数2以上。

随着建国35周年阅兵和我国军贸政策的发展,多型国产第二代武器装备开始为外界所知。1985年,中国对外公布了一款超音速导弹试射成功的消息。但该消息中的“超音速导弹”究竟是同时期正在试验的鹰击-8初期型,还是终于实现飞行验证的鹰击-1。笔者尚无法确定。

伴随着鹰击-1导弹飞行样弹取得关键进展,冲压岸导海鹰-3的研制再次进入实物阶段。运用几年以来累积的技术成果,换装CF-03D的海鹰-3动力样弹在1986年7月实现了正推力飞行。

关于这两型导弹的制导、指控等分系统的研制情况,则至今没有公开资料可寻。

亮相防务展

1988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洲防务展上,鹰击-1与海鹰-3两型冲压反舰导弹曝光。只不过展出中,他们使用了用于军贸的出口编号。鹰击-1名为C-101,海鹰-3名为C-301。当时它们均以实物方式参展,引起了轰动。这便是外界报道中此两型导弹C开头编号的首次出现,更让军迷和国外研究者们一提到这两型导弹,首先回想起他们的外贸编号。

在参展宣传资料中,C-101的基本指标是:射程40千米左右,飞行速度马赫数1.8至2,可从作战飞机、地面阵地与水面平台发射,最低飞行高度50米。C-301的基本指标是:射程100千米以上(一说180千米),飞行速度马赫数2以上,采用岸基发射,最低飞行高度低于50米,具备航路规划能力。两型导弹的作战方式与海鹰-2型基本相同。这也是至今为止外界对于此两型导弹性能指标的全部可知信息。

次年举行的巴黎航展上,C-101与C-301导弹更作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参展方的展品亮相国外。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参加过1989年巴黎航展的人士在回忆中,都提到了当时中方在展台展示了C-101导弹以较低高度飞行,并命中靶标的照片。

关于这两型导弹在新世纪来临前的最后一个公开信息,就是1992年4月至6月,鹰击-1(C-101)导弹在024型导弹艇上进行了试射,并取得了成功。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鹰击-8、海鹰-2后续改进型以及全新引进型号的反舰导弹入役,鹰击-1与海鹰-3(C-301)的指标变得不再具备竞争力。之后也再未出现在报道中。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解密,从对我军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头十年的装备情况的整理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鹰击-1与海鹰-3导弹应当都没有大量进入我军作战部队服役。笔者认为鹰击-1可能接近完成定型试验,而海鹰-3很可能没有完成定型便停止了发展。用百分比的概念描述,鹰击-1可能完成了整个系统80%左右的研制进度,而海鹰-3大概只完成了60%左右。

回到世人面前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2012年前后。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逐渐开始闭馆整修。在完全闭馆前的最后一段时间,位于军博南广场前的临时展区的喷泉西南侧,突然多出了一个罩着蒙布的火箭形物体。它主体细长,带有一对鸭翼。后部水平布置着一对圆柱状结构。熟悉中国战术导弹历史的观众一下就认出了它的身份——C-301导弹!然而直到军博完全闭馆,这枚C-301始终都没有打开过蒙布。

之后时间又过去了至少一年多。2017年7月底,随着建军90周年特展在主题改造工程完成后的军博开展,为了配合特展的进行,军博临时性的开放了原兵器馆正中大厅,并摆放了一部分展品。而那枚之前被罩着的C-301导弹,终于以海鹰-3的名称在展厅一隅与参观者见面了。

C-101与C-301导弹实物解析

由于C-101导弹至今并未有实物展品对外展出,所以笔者主要根据照片对它的外形与性能进行解读。

C-101是一型采用冲压发动机为主要动力的飞航式反舰导弹。它的长度约为6.5米,弹径0.54米,翼展1.62米,全重1850千克。该导弹的结构布局与英国布里斯托公司的“警犬”地空导弹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C-101只有两个位于弹体下方对称安装的固体助推器。该导弹的外形结构比较复杂。在细长的弹体后方水平对称布置有两个独立于弹体之外的冲压发动机舱。在弹体下方还挂有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弹体头锥后侧有一对水平布置的小型可动鸭翼,后部弹体有一对垂直布置的巨大直尾翼,尾翼后部约三分之一的面积为可动面。弹体再向后侧是用于安装X型布置的尾翼所需的衬套结构。尾翼的上方两片在衬套弹体的上方,而下方两片位于固体助推器尾部,均带有可动面。这个设计有些奇怪,因为助推器位于弹体航向轴线的下方,所以尾翼的面积应当不是一致的,这对于弹的设计不利。在头锥下方,还有一个条状凸起延至弹体后侧,凸起的前端有一根管状物。这应当是供弹内设备运作的进气口。

C-301导弹的实物现正陈列于军博。这对研究这型在“马斯基特”与鹰击-12导弹到来之前出现在我国的大型冲压反舰导弹,提供了绝佳的参照机会。

对比照片可知,陈列的这枚海鹰-3(C-301)导弹没有安装助推器和一组尾翼。按照设计,它应当在弹体后部以轴对称方式安装4枚固体助推器。该导弹长9.46米,弹径0.76米,重3400千克。

C-301导弹的布局与C-101基本类似,但细节区别较多。由于四枚助推器以对称方式布置,所以其用于低速段稳定姿态的尾翼是面积相等且直接安装在弹体后侧的衬管(或弹体后方的一部串联助推器)上的。如今这枚展出的海鹰-3没有尾翼,且安装尾翼的衬管也未安装。但是通过观察弹体尾部的结构,还是可以清晰的看到4个X型布置的箍型结构。弹体尾部有检测与加电用的电缆接口,以及液体工质输入的接口。

两部冲压发动机吊舱位于弹体后部两侧,它们各通过前后一粗一细两根柱状结构与弹体相连,该结构不带可动面。考虑到冲压发动机使用液体燃料,所以前方类似机翼的柱状结构内应有油路,导弹的液体燃料仓位于弹体内后侧。发动机应采用的是相对简单的结构,不过由于发动机前后均有防尘罩,该发动机内部机构并不能看到。

在弹体的两侧下方,可以看到于C-101上也能见到的凸起结构与该结构前端的管状物。不过C-301上这个结构是左右对称布置的两条,且延伸至弹体上方尾翼根部垂直位置。考虑到该导弹的岸导定位,笔者认为这两条结构的主要功能是进气道或者其他工质的线路,其次才是电缆仓。附带一说,与那款著名手游中的图片不同,这个结构与头锥后方的鸭翼并不在一个平面上。

C-301导弹弹体上的可动面共有两组四个,也就是头锥后方的鸭翼和弹体后部的垂尾和腹鳍上的可动面。后面这对弹翼是切角结构,外形与C-101相比更利于高速飞行。

在弹体外壳上,还可以看到助推器与弹体连接的接口。C-301与C-101在结束起飞助推段后都抛除助推器,基于此信息与实地观察导弹大小,笔者判断串联在弹体后方的那一段弹体结构,应该为只起支撑尾翼作用的衬套。后部的尾翼在结束助推段后会显得阻力过大,所以应当也会抛除。

通过现场观察,C-301的弹体后部并没有喷口,也就是说中间细长的弹体上是没有发动机的。不过考虑到冲压发动机的油耗与必要性,这个设计不难理解。

仔細观察C-301的大小,对比一旁展示的上游-1与海鹰-2以及广场上展示的鹰击-83反舰导弹,笔者认为该弹的内部空间应是容得下的P-15导弹的主动导引头装置的。甚至通过进一步细化设计,它使用鹰击-8导弹的导引头也是可能的。虽然C-301的弹体线型让人难免想到红旗-2型地空导弹,不过由于该弹是反舰导弹。它应当使用主动导引头。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对外宣传中,曾模糊的提到该弹的战斗方式和火力单元组成,其中指出将使用导弹攻击雷达提供初始诸元。相信这一称呼也侧面反映了设计单位对该弹制导方式的基本设计。

不过历史似乎没有留给该弹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为如果是那样,这型导弹所在的武器系统还要为子系统乃至搭载平台的匹配、战法的制定而走过很长的一段研发周期。笔者认为它的内部舱段分划应与P-15导弹类似。

关于这两型导弹的“如果”

那么,C-301/海鹰-3和C-101/鹰击-1如果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被装上轰-6与我军的多型水面舰艇呢?

从尺寸来说,加上助推器和尾翼后的C-301无论是长度还是直径,尺寸都远远大于海鹰-2系列的任何一个品种。所以把它安装上051系列驱逐舰,至少需要重新设计发射架,而且难度不小,所以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同理,C-101装上鞍山级驱逐舰和江湖级护卫舰也将面临类似的困难。当然,C-101的尺寸相对较小,使得改造上游系列导弹的发射架具备一定的实现性。不过该导弹完成试射时,已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它的综合性能已明显落后了。

鹰击-1导弹的尺寸能否装上空基平台呢?从重量来说,水轰-5和轰-6D型都是可以携带它的。但是它的正面投影过大,显然使用水轰-5这样的低速螺旋桨平台携带,既不利于飞行安全,又不利于发挥射程。不过从尺寸上衡量,轰-6是具备携带这型导弹的潜力的。当然,如果该弹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完成研制,它的同类对手将是鹰击-6系列的反舰导弹。如果它使用与鹰击-6类似的射击指挥方式,该弹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可惜鹰击-1没有在鹰击-6系列之前形成稳定而体系化的成品。

神秘还在延续

关于这两型导弹,还有一个笔者无法核实真伪的故事。据一些资料指出,鹰击-1和海鹰-3的设计负责人,应该是我国反舰导弹与导弹发动机领域的大师梁守 院士。这也侧面的说明了此两型导弹的研发单位,应当是今天的航天科工集团飞航技术研究院。也就是说,它们是中国反舰导弹家族中的正式成员。

如果用当下时兴的“科技树”视角来细数新中国自研的反舰导弹型号,至今大致有三代左右产品。基于P-15导弹研制的上游-1与海鹰-2型家族是第一代。仍然在役的鹰击-8家族、鹰击-63系列导弹则可以粗略的划为第二代。而鹰击-62、鹰击-12与鹰击-18则大致可以被认为是第三代。所以C-101与C-301导弹的综合地位,应处在上述第一代与第二代导弹之间。

至此,关于C-101与C-301的故事就算是说完了。虽然它们都没能实现大量装备,但是通过研制这两型导弹,军方与工业部门都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均直接反映到了后续众多战术导弹的研制列装过程中。而以C-101与C-301为开端,冲压反舰导弹这一弹种在中国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猜你喜欢

海鹰尾翼冲压
飞机钣金件冲压成型工艺研究
“翼”起飞翔
好戏在后面
飞机秘密档案——尾翼
伴着花香闹春耕
把GoPro扔上天拍照最妖艳的视角
印度成功完成首次超燃冲压发动机带飞点火试验
737NG飞机冲压空气系统原理与故障分析
最美家庭
域外中国雕塑家彭小佳、武海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