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视角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进展
2018-01-30纪道斌何金艳崔玉洁
纪道斌,何金艳,崔玉洁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443000,宜昌)
一、研究背景
城市滨水景观是人们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产物。近年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自然水生态系统转为人工水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板块呈破碎化趋势。由于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享受,要求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营造更适合生活的景观环境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目前国外滨水景观开发利用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滨水区建设已逐渐成为城市特色的延续,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因滨水景观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公共生活区,国外滨水建设将公众参与度、政府重视度作为滨水景观设计的考量。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建设起步较晚,以前多数城市在整治滨水地区景观时,更侧重某些实用价值,如防洪、水运、灌溉等工程效果,较少将滨水区环境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虽已将城市空间和工程效果相结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综合国内外滨水景观的建设现状,其发展着重在三个方面:人文层面、生态层面、美学层面。城市特色与人类需求属于人文层面;滨水区可持续性发展属于生态层面;而景观原意指风景,是具有观赏、审美价值的景物,这种美包括艺术审美价值、观赏休闲价值,属于景观美学层面。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的文献研究,梳理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人文、景观美学内涵发展和现实表现方法,剖析目前城市水景观在多视角下不同要素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当前城市水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二、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
国外的城市滨水景观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奥姆·斯特德结合多种要素建造了宜人的城市公园体系,设计了著名的“蓝宝石项链”,这一设计引发美国设计师们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关注,成为城市滨水设计的敲门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滨水区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特色区域。在英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特意开设了关于城市滨水研究的课程,培养专业的城市滨水设计人才。我国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国家,加之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使得我国滨水景观研究仍然处于相对初级阶段。
1.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现状
生态元素已成为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城市生态景观的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可持续性、生态经济效益、和谐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包容生态景观的各种属性与特点。生态设计是要把握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平衡,滨水景观在生态角度方面要兼具生态保护、雨水调节、生态修复等功能。滨水区自身有较强的生态特点,具有水生和陆生两大系统,两者相交区域是一个过渡性质的交界区域,称之为生态敏感区。在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中,应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有机更新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敏感区的生态服务功效。
19世纪末,以西蒙兹为代表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在设计中运用乡土植物群落来体现地方景观特色,开启了景观设计生态思想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在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资源共有、共享”“整体营造,从根本处理”等原则,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德国莱茵河流域因生态破坏,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致使1993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大型洪灾。因此德国进行了“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地,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主河道洪峰量。瑞士雷维苏河进行了两次护岸改造,采用生物施工法,以植物作为护岸材料,护岸随植物成长而变得坚固,逐渐成为一条接近自然的河流。日本横滨市从20世纪末开始召开滨水国际会议,讨论横滨滨水区的景观规划方法并付诸实施。该项目运用多自然型建设方法对河流进行改造,在恢复河流水深和河岸植被及原有浅滩、深潭的同时保留了野鸟雁鸭栖息场所,在为生物提供适宜生育的良好环境的同时创造出都市本色的城市河川。
我国城市滨水景观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十几年也建设了大批优秀的滨水景观。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肌体,流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问题。
(1)生态材料的应用
在建筑材料方面,多选取能保持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材料。目前的生态材料以与自然协调的天然环保材料为基础,并创新应用一些无污染、渗透性较好的新型材料。可选取的天然环保材料有就地取材的卵石、砂砾、黏土、木材等,结合结构学原理进行建筑施工;也可选取天然活性材料,如挺水植物、灌木乔木、草花草皮等对水体有生态护岸的作用。新型生态护岸材料集生态性、防洪性、景观性和自净性于一体,是城市水景观生态设计新趋势。植草空心砌块、棕榈石等新型材料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生态混凝土目前处于研究开发中,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和污水处理,其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和良好的促渗特性,可以从源头上削减城市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雨水利用率,是一种理想型环保材料。
(2)生态修复技术
目前水景观生态设计应用的修复方法是生物-生态修复方法,其主要技术有: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调控技术、生物膜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仿生植物净化技术、土地处理技术、深水曝气技术等。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应用最为成熟的一种,利用水生植物根茎等组织使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类发生沉淀、吸附并为其体内吸收,利用水生植物根茎周围产生的生物膜以及底泥界面处产生的有机物进行氮、磷营养盐类的吸附、硝化、脱氮,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满足滨水区的景观性需求。
(3)维持水景观长效性的新理念新技术
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建设在改善原水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维持、优化景观的生态功能。海绵型滨水景观是生态建设后期生态创新型技术中的一种,是海绵城市的子课题。海绵型滨水景观的提出改善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设计的绿色节水建筑物在后期维持了滨水景观的生态性。
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要素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与创新。生态要素穿插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全部环节之中,并且具有长效性。生态学属于多学科交叉应用学科,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要素仍存在学科交叉应用不完善的问题,不同学科的应用还过于独立,导致综合应用过于生硬。目前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中还不能考量每一个工程环节的生态性,在进行某项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甚至存在生态破坏行为。
2.基于人文视角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现状
21世纪初,日本横滨市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城市规划和经济开发三者有机结合,开发建设了新城滨水区,引入了人文的设计理念。它利用快速有效的时间空间组织方式,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了建筑与水的配合,带动了城市多项商业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新旧结合、有特色的城市新区。加拿大多伦多的滨水设计在保留了港口和工业设施等旧物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景观体系建设,既跟随时代又延续历史,得到广泛认可。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在规划改造中通过设计“U”形滨水走廊链接其他活动和娱乐设施,增加了滨水区域的娱乐性,为市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
开放性与休闲性是滨水景观人文设计中的一部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Seaside小镇是首个应用滨水的开放型社区案例,其街道、步行道可通向海滩和城镇中心,并遵循“五分钟”步行原则,连结了社区、公园、滨水绿地,提高了地块的使用效率。加拿大的太平洋协和社区建设了高密度下的新型城市滨海生活社区,开放型公园和滨海长廊提供了多元的休闲空间,倡导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国内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建造宜居利人的城市景观。1993年3月,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展望21世纪的中国城市”讨论会,会议指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建造宜于居住,利于人的活动,有益于人体健康、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的城市。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在规划中,通过将地域文化与当地的生态优势和商业需求相结合,创造出集休闲、游憩、商业和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江景观带规划模式。
从人文建设角度思考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使景观具有了文化承载功能、生态教育功能、商业经济功能、游憩休闲功能。城市滨水景观需要的文化承载功能是要精准地把握城市滨水区的文化脉络,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统称地域性。地域性将城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元素融合到滨水景观中,给城市内外的人们带来观赏性和归属感。地域文化性具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分,显性文化即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即人文中的社会因素——非物质文化。现已建成的地域性城市滨水景观具有区域识别性、文化传载性、民俗审美性、景观复合性等特性。开放型滨水景观需提供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休闲空间,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社区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城市公共的休闲地带,建立滨水区与城市的联系。开放型滨水景观中注重的是以人为本,除了尊重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居民生活习性,还有目前人们的基本日常活动,如亲水活动、娱乐活动、观赏游览、生态休闲。以人为本,不是让大自然服务于人,而是产生共生关系。
我国滨水景观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工程实体和文学历史的学科交叉应用还比较薄弱。工程具有规范统一性而文学历史更感性,差异性较大的两学科的结合是目前城市水景观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现在大多数城市滨水景观中对当地文化的体现还过于单薄,呈现形式同一化,给人带来的归属感较弱。
3.基于景观美学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现状
城市水景观的艺术美学是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于精神享受和感官享受的追求。景观自身带有美学性质,但对景观美学并不能像生态与人文一样进行定性评定。李冬环等通过数学分析建立了景观模型,将不具有定性评价的水景观美学数字化。通过对56位专家进行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拟定了影响美学质量的7个水景观要素;通过建立景观美学质量与要素的关系模型,应用SAS软件求出不同群体对各要素、各类目的权重分值。分析表明,水体、堤岸、植被、建筑物4个要素为影响美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水体、堤岸、植被、建筑物,这一结果为今后景观美学研究提供了方向。
水景观美学设计要求保持水景的原生自然性,运用生态理念保持原生自然的长久性;将没有生命的无机自然物通过观、听、闻、触等各种感官感受与水景观整体相结合制造出现象美;遵循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原则,制造出融合人类劳动成果的水景观,展现出城市水景观的社会美;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水景观之中,与时俱进的科技美将带给水景观一种强烈的现代感。水景观的美学要素是由自然美学、生态方法、形式随从功能而形成的三位一体的设计要素,通过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出具有美学性质的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不断更迭的。美学可以有研究方向却不能给美学设定设计规范。美学的应用更为发散,而不能被工程设计规范所拘束。美学要素中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生态美和实用美,这也说明美学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和其他要素相结合。
三、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
滨水景观涉猎的学科范围较广,存在大量的学科交叉问题。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多领域跨学科的设计范围,目前的设计过于工程标准化,与美学和人文的感性化设计结合较生硬。文化的体现仍过于同一,当地特色文化凸显还比较薄弱,人们的归属感较低。在城市滨水景观建成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评价,目前城市水景观没有系统的评价标准,并不能对滨水景观进行优劣评价。
2.发展方向
面对城市滨水景观现状存在的学科交叉不完善、设计过于模式化、文化体现同一化、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对城市滨水景观发展方向试做如下判断。
(1)学科交叉的完善化
要在综合应用时发挥交叉学科间的相同性,减小违和感。现在的多元素融合为初级阶段,多为两种要素的融合,如生态美学、生态休闲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两种以上元素的融合可以进一步完善,在生态美学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美等。
(2)景观设计的发散化
目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仍以工程的规范设计为主,生态人文美学要素多以辅助形式加入工程设计,导致滨水景观设计过于同一化。应在工程实体的规范性设计之外,加入生态人文美学的发散性设计和感性设计。只有贴近人类情感的设计,才能打造最宜居的滨水景观。
(3)文化融合的特色化
应更深入地研究发掘当地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归属感的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元素应从以往国家层面的大文化逐渐精细到地方特色小文化,可以是一个市乃至一个县的特色文化,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增加人们的归属感。
(4)评价标准的数字化
城市滨水景观优劣等级评价标准数字化的意义:①为城市滨水景观的理论研究、应用和发展提供明确的依托、支持和指导;②促进城市水景观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和革新;③展示城市水景观涉及多元素多领域的强大功能,并综合各个领域的规范要求;④使城市水景观设计更具有便捷性与实用性;⑤数字化评价标准将使设计更加具体化,做到有据可查。目前对城市水景观还没有系统的评价标准,但对滨水景观进行优劣评价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