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1-30黄淑珍辛学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黄淑珍,辛学伟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学校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在法律层面上,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是我国在宪法中对社会力量办学做出的原则性规定。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都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它在增加教育服务供给,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模糊,资金压力大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尤其对于发展历史较短的民办高校,确立清晰的办学理念更加重要。但是部分民办高校为了与公办高校竞争,争取优秀生源,往往“重招生,轻培养”,忽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水平的提高,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仿照甚至简单照搬公办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科建设等,使得民办高校区别于公办高校的许多独有的特色无法呈现。

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学费收入、办学者集资以及各种社会捐资和政府补贴,其中,以学费收入为主。民办高校最初的办公经费来自于办学者,但办学者的资金并不是源源不断。在吸纳社会资金上,由于民办高校产权不够明晰,也使资金所有者不敢贸然进入。对于投资者而言,没有产权就很难有持续的投资热情。因此,民办高校就很容易形成以学养学的滚动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乱收费现象的产生。民办高校前期需要投资建成,之后又需要维持运营,在经费来源单一的情况下,办学费用严重不足。

(二)管理制度松散,教学质量低 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也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景。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是民办高校的突出问题。许多民办高校没有完善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考核制度,致使民办高校教师缺少具体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教学精力分散,只求达到最低的教学标准,而难以向先进水平靠拢,不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高校应坚守学术本位培养人才。而现在部分民办高校培养学生缺乏长远眼光,一味迎合市场变化,任意调整课程设置,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违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导致出现教育资源高投入,人才能力低产出的现象。

由于民办高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建立初期的资金又都来源于创办者,这样很容易形成创办者掌握学校重要的决策权、人事权和财务权,与创办者关系较近的人担任校内重要职务的局面,进而导致校内家族式的管理,缺乏民主监督,人治色彩浓厚。民办高校的办学要依靠经济实力,同时也必须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如果投资创办者的办学积极性受挫,或者功利心较重,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必会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也就更无从谈起。

(三)师资力量缺失,生源质量差 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是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不论从数量还是办学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具备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数量偏少,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占大多数。同时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数量偏少。

二是流动性较大,较多民办高校教师由于对市场化聘任制度的忧虑,缺少职业安全感和归宿感,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发展空间较小,他们都将民办高校当做跳板,当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积累之后都会选择跳槽。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从法律上予以了保障,但各个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加以落实到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是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效果不理想。民办高校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接受培训。但目前的教师培训存在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缺乏吸引力,系统性不足,考核力度不严等诸多问题。另外,一些教师职业发展意识淡薄,自我知识更新意识较差,对培训的认识不够,主体参与意识不强,主要依赖学校培训,受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民办高校的生源整体质量也较差。众所周知,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的保证,由于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政策,使得民办高校在录取批次上不占优势。当下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一般是按提前录取院校、第一批重点本科院校、第二批一般本科院校、第三批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本科院校、第四批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顺序分批次进行,由此录用顺序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录用批次靠后,录用高分考生的机会较少。再加上社会上普遍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低,“录取而不报到”的现象在民办高校中较为严重,使得民办高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数目,无法形成预期办学规模,也影响了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基本对策

(一)充分利用内外条件,多方渠道筹集资金

1.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助 民办高校是为了弥补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而产生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建设经济培养了大量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民办教育做出的贡献和社会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民办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公办高校一样,将来都会在各行各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民办高校为社会进步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民办高校,政府要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制定扶持政策和具体扶持办法,帮助民办高校解决制约发展的资金问题。

2.弘扬传统感恩教育,吸收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是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达国家,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大学,校友和社会捐赠对高校在教学和科研各方面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积极推动感恩教育、深化立德树人思想,成立筹资机构,吸收社会各方捐赠,也有利于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设。民办高校应成立校友会,加强与社会各界校友的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校友交流活动,让社会各界校友关心学校发展,集思广益,多提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各项事业的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另外,也要同社会慈善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努力获得更多的资金赞助。

3.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互利双赢 民办高校想要快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校企间的深入合作。校企合作既体现出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又能够辅助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专业,在企业内设立实习基地,为企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同时争取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这样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信息共享,企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让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能够学以致用,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使得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实现了互利共赢。

(二)明确自身办学理念,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1.正确进行学校定位,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一所学校的办学精神,对于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学校的办学思想既是办学的出发点,也是办学的归宿,有了明确的办学思想,才能指导学校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公办高校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相比较,民办高校存在整体起步较晚,社会公信力较低,办学理念不够清晰,培养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等特点。针对上述情况,民办高校在办学上应注重紧密结合市场,突出学科的实际应用性,立足和服务地方,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在确立办学定位时,民办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相关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不断增强其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持久长远的发展。

2.采用合理管理流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民办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决策研究部门,学校管理者要勤于从实际管理工作中思考和总结,转变管理观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的管理队伍进行优化整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形成稳定的管理流程,促进管理工作高效进行,使所有师生的教学和生活都能融入到质量管理系统中。

(1)注重人性化管理。民办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就能够激发他们内在的工作热情。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从教职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结合,进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民办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要注意,第一,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质满足,随着教职员工自身的发展,应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自尊,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层面。第二,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相结合,正面激励就是奖励教职员工表现好的行为,以期望此类行为更多的出现,负面激励是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惩戒,避免此类行为再次发生。

(2)注重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高校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民办高校应该主动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标志。同时管理是一种实践,一定要基于院校的实际情况。作为高校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正确认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努力消除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阻力,做好信息的安全性保障,构建一套与自身情况相符的新型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高校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民办教师队伍

1.改善外部环境,提高社会认同度。要改善民办高校教师身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工作,切实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相关权利,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民众对民办高校的思想认识,也让民办高校教师意识到,在民办高校的教育环境里,只要认真钻研,勇于创新,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民办高校也应努力在办学机制、课程设置、就业选择等方面利用高端媒体向社会展示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积极上进的优秀教师加入进来,为所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民办高校有了良好的社会认同,才能获得持续发展这一重要保障。

2.制定激励措施,健全绩效考核。民办高校要实施绩效考核制度,让民办高校教师从评价考核中不断进步,加强对本职工作的用心投入,并且在制度实施前,要全面听取教师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认识到制度实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学校要认真选出学科负责人,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其他教师组成教学科研团队,扎实推进教科研活动,让年轻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获得稳步提升。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合理适时地对教职员工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作出考核,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创设文化氛围,营造优美环境 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民办高校教师内心情感层面的关注,会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从而使他们精神愉悦,更加热爱生活和富有探索精神。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布置反映相关学术活动的内容海报,以此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吸引教师去努力钻研等等都是创设良好文化氛围的反映。

(四)优化招生宣传方式,树立学校品牌形象

1.优化宣传方式。学校的招生宣传与广告在形式上虽然相似,但在本质上不能以广告的眼光看待。高考前后很短时间内集中向学生发放大量招生信息材料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民办高校更应借助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力量,在这些媒体上将学校的办学性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收费标准等信息准确公布,让学生及家长去做出分析判断。对于有初步意向的学生及家长,还可以邀请他们与学校相关管理者和师生代表进行座谈,增进双方的了解。不实的虚假宣传,会严重损坏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也不能展现学校真实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推进品牌建设。民办高校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资金问题的解决,进而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自然带来社会的肯定,学校的社会声誉就会越来越好,进而吸引更多的师生加入,形成学校的良性发展。民办高校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树立品牌意识,采取多种形式与社会互动,彰显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事实上,怎样树立学校品牌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还需要民办高校管理者,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太刚.转型期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7):63-65.

[2]曹勇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3):3-6.

[3]黄 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战略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09(02):1-6.

[4]刘莉莉.民办高等教育困境与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48-50.

[5]徐小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民办高校教学论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的反思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