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部分钢铁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
2018-01-30孙英杰
孙英杰 孙 剑
提 要:2017年,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提升行业运行质量,行业效益实现较大改观。日前,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年报已经全部披露。笔者根据申银万国发布的2017年年报,对宝钢股份、河钢股份等部分钢铁上市公司2017年的经营特色和竞争力进行了归纳分析。谨供读者参考。
一、宝钢股份优化多基地运营模式,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2017年,宝钢股份把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去产能的机遇,沉着应对市场波动,实现营业收入28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宝钢股份经营业绩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不断优化多基地运营管控模式,提升“成本变革、技术领先、服务先行、智慧制造和城市钢厂”五大核心能力,在宝武整合、成本削减、绿色发展、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各方面均取得突破。
1.宝武整合协同效益快速释放
宝武集团成立后,公司按照“联合、整合、融合、化合”总体路径,全方位大力推进宝武整合,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全年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8%。整合后的公司拥有上海宝山、武汉青山、南京梅山、湛江东山等主要生产基地,拥有享誉全球的品牌、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宝钢股份坚持绿色精品智慧发展,持续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保持了国内碳钢板材领导地位与国内行业最优业绩。公司硅钢产品销售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汽车板销售规模也进入全球前三。宝钢股份入选富时中国A50指数,再次进入上证50指数;荣获“中国百强企业奖”、“中国道德企业奖”,再次荣获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最佳董事会”。获得行业最高信用评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给予公司BBB+、Baa1、A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继续保持全球综合性钢铁企业最高信用评级。
2.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率,资金状况不断优化
一是强化资本结构优化,旗下欧冶云商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募集资金10.55亿元;加大业务整合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力度,共收回投资1.68亿元。2017年财务费用较2016年减少6.1亿元,汇兑收益同比增加4.7亿元。到2017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50.2%,同比降低了5.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负债降低了11.6%(总资产降低2.5%)。
3.成本费用有效控制实现降本增效
加大成本对标分析力度,提高多基地成本信息可比性,及时揭示成本改善潜力点,全年实现成本削减61.1亿元,超预期完成年度目标。其中宝山基地持续从采购降本、制造成本下降、付现费用削减、降低现货损失等方面深挖降本潜力;梅山基地在优化资源配置上求突破,推进跨系统、全方位、多层次协同降本,探索产销研协同降本新模式;东山基地通过原燃料结构优化、降低进厂物流、维修费用源头控制等手段,体现成本优势;青山基地建立成本变革规划推进体系,实现由成本局部改善向系统改善的转变。
4.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宝钢股份持续实施以技术领先为特征的精品开发战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等不断取得进展。2017年,公司R&D投入率1.85%,发明专利申请占比74%。聚焦品种拓展和质量改善,提升稳定制造能力,为新产品的用户认证、批量稳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耐蚀马氏体不锈钢复合板(30CrB+Q235B)、低噪音取向硅钢(B27R095-LM)、极低铁损取向硅钢(B20R065)、超高强合金化热镀锌汽车板(QP980GA)等四项产品实现全球首发。冷轧汽车板国内份额均达到60%以上,取向硅钢B23R075、B30R090 等产品成功应用于大型电力变压器,高端起重机吊臂用超高强结构钢BS1100E完成国内首单试制,开发出页岩气专用的110-125ksi钢级高强高韧系列套管,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参与申报的《高效节能环保烧结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新项目投入并快速盈利
湛江钢铁在建工程全部竣工投产,主要工序稳产、超产,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快速提升,全年实现净利润23.1亿元。新项目投产后迅速达产并实现全面盈利,体现了公司具有很强的技术和管理实力。
6.智慧制造进入新阶段
智慧制造完成由导入阶段向系统化落实阶段的转变,2017年宝山基地1580智能车间试点示范达成建设目标,冷轧C608/C708机组(车间)再获“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资格。
7.绿色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7年,宝钢股份通过保持环保技改高强度投入、推进固废加工处置工作、推进实施厂区绿化项目和绿色能源项目等,打造钢铁绿色产业链,成为环境友好的最佳实践者。其中,宝山基地三烧结ORC发电和原料大棚光伏发电项目基本建成,厂房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获世界钢铁协会可持续发展卓越奖提名。
二、河钢股份大力变革创新构筑,面向未来强大竞争实力
2017年,河钢股份以“求新求变求突破”为工作主基调,围绕“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两大核心任务,进一步聚焦“市场”和“产品”,加强全产业链、全流程经营管控,全力打造高端客户集群,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品创效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在华北地区环保限产和产量压减的情况下,河钢依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89.83亿元,同比增长46.19%。
河钢最大的特色是通过在管理体制机制、营销模式转型、技术资源整合、产业链金融、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大力变革创新,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构筑了企业成长性和面向未来的强大竞争力。
1.以客户结构推动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实力
河钢大力推动营销模式转型,大力开发新客户,推动一对一直供销售,大客户、高端直供用户比例大幅提高,客户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汽车用钢稳定供应奔驰、宝马、大众、上汽、丰田等知名企业;家电用钢实现海尔、美的、格力等国内知名企业全覆盖。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依托,创新实施大型工程建材直供的“河钢模式”,为北京新机场、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核电、亚投行总部、雄安新区市民行政中心等国内外重点项目供应了优质钢材。
客户结构的高端化推动了产品结构快速调整。全年生产品种钢1899万吨,品种钢比例72%,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汽车用钢从单一产品到产品系列化、从普通钢级到超高强钢级各系列产品“全覆盖”,实现“整车河钢造”。1500兆帕超高强汽车板、国内最薄规格高强汽车钢等高端产品实现量产。家电板销量达到280万吨,保持国内第一大供应商引领地位。目前,河钢是国内品种规格最全的棒材、冷热轧板材及深加工企业,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
2.发挥全球技术研发平台优势,构筑一流技术创新实力
河钢不断整合企业内外技术资源优势,建设全球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通过深化与海尔、上重等大客户的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浦项钢铁全面合作等,共同研究和推进行业领先技术转化应用;通过建设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河钢—昆士兰大学可持续钢铁创新中心以及与中科院的合作,不断提升全球技术研发平台实力,持续推进前沿技术研究,有效解决制约产线发展的重点课题,参与国家重点课题研究,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国家重点专项课题15项,多项课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借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扎实推进产线对标,深入开展产线诊断,产品质量档次显著提升。2017年,河钢公司低合金高强度冷轧钢带HC340LA、连续热镀锌钢带等多项产品获得行业质量大奖;“燕山牌”钢筋获得建筑行业“重点工程建筑钢材推荐品牌”;冷轧低碳钢带、焊接用盘条、热轧带肋钢筋荣获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全系列钒铁、钒氮合金连续两届被中国质量协会评为国家冶金行业品质卓越产品。
高端品种研发成效显著,整体工艺技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河钢成功开发出第三代超高强汽车钢QP980等10余个新高强钢品种,具备了1000兆帕级以上超高强、超深冲钢生产能力;同时也在钒钛冶炼和钒产品生产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首条“亚熔盐法高效提钒清洁生产线”投入运营,并入选国家2017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2017年,共申请专利774项(其中发明专利320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8 项。
3.加快推进管理体制变革,有效激发创新创效活力
河钢深化以产线为独立市场单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实施组织重构和流程再造,建立了扁平化管理体系,成立产销研一体化的事业部,解决了产线与市场脱节、管理与产线脱节的突出问题。加强产销研资源的专业化整合,推动关键人才、关键待遇向产线和市场单元配置,为产线对接市场、服务客户提供了有力支撑。在2017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中,河钢《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等1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
4.延伸财务管控体系,大金融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原则,通过内部网络银行和结算中心搭建管控平台,实施流量管控,建立了公司一体化资金集中管控体系;加大债券市场开发力度,申请发行的可续期公司债、绿色企业债共87亿元顺利通过审批;借鉴德高商业模式,引入保险机制对信用销售形成的应收账款进行承保;强力推动金融与产业链融合创新发展,以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行采购端金融服务方案。
5.持续拓展绿色发展优势,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实力
始终坚持“为人类文明制造绿色钢铁”的环保理念,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强能源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实现人、钢铁、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提升污染治理信息化监测水平,投资建设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项目,推广应用了一大批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主要排放指标优于国家钢铁企业清洁生产一级标准。核心企业被誉为“世界最清洁钢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树为钢厂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典范。凭借“城市中水替代地表水、深井水作为钢铁生产唯一水源”项目,河钢获得了2016年度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卓越奖。核心生产厂唐山分公司、邯郸分公司均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绿色制造企业。
6.区位优势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河钢地处华北地区,环京津、临渤海,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从政策层面的积极因素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以及雄安新区未来的建设等,都将会为河钢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南钢股份创新驱动、精益智造、深掘潜能
2017年,南钢股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55.54%。南钢经营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深掘精益制造潜能,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创新管理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南钢集团是钢铁行业较早实践混合所有制的先行者,融合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特点,兼具组织和机制优势。南钢股份坚持改革创新、实行事业部制改革,提升组织运行效率,推行“共创共享”理念和“以创业者为本”文化,在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第一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并对董事、中高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骨干等人员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激发组织内生动力,将股东、公司和员工利益相结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2.创新经营模式,推行精益生产,深挖内部潜能
南钢股份在钢铁行业率先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通过组织结构分解、内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营、量化赋权等措施,鼓励员工全面参与企业经营。炼铁系统通过精细操作、高富氧实践,实现了高炉高效率生产,有效控制铁水成本;事业部组织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促进了工序间生产衔接的加强和生产组织的优化,运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导入六西格玛质量改进项目,推进质量绩效评价,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3.科技创新提升研发实力,精品优特钢供给放量
依托装备优势和技术研发资源优势,南钢建立了“产销研用+服务”一体化的研发创新体系,提升精品优特钢制造能力。与日本冶金株式会社合作研发大宽度、大厚度高耐蚀不锈钢及镍基合金系列特种材料产品,并与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合作开发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厅立项。2017年,成功试制双相不锈钢、超级不锈钢、殷瓦钢、纯镍、高镍合金等5大类材料、8个牌号的板材及卷材,成功开发6mm-7.5mm镍基不锈钢K93600、N02201合金卷、N08825合金卷,超低碳、超低屈服点抗震软钢,国内首创用于替代Q345和60kg水电钢的Q460级低裂纹敏感性钢板,完成了24mm100kg 高级别水电用钢的研发试制。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品质系列低合金耐磨钢板研发与工业化应用获得中钢协、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低合金高强度耐磨钢板NM600”“石油储罐及压力容器用 SA-537CL2钢板”“桥梁用370MPa级高性能不锈钢复合板”“大型起重机吊臂用超高强度结构用钢Q1300E”等4个产品通过江苏省经信委组织的新产品鉴定,其中2个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参与承担的“国家级储罐用国产9Ni钢研制及工程技术应用”项目和“工业强基工程——9Ni钢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专家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平台用高锰高强韧中厚板研发”国家863计划课题获得重大进展。
产品通过多项国际认证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第二方质量审核认证以及10国船级社认证;与国际知名八大轴承制造商建立了轴承钢合作关系;汽车钢进入全球主流品牌整车厂。公司长期培育的“双锤”品牌在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南钢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板材产品中优特钢销量占比达到85%以上,长材产品中优特钢销量占比达到60%以上。耐候桥梁钢强度级别、不同交货状态需求实现全覆盖;轴承钢、弹簧钢、非调质钢、汽车冷镦碳合结钢、齿轮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显著放量,吨钢利润达到367.11元,销售净利率达到9.04%。
4.创新“JIT+C2M”定制配送服务模式,提升客户体验和产品价值
南钢主导的“JIT+C2M”定制配送服务模式,以客户需求为驱动,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发展跨行业的精准、敏捷、协同制造,实现生产的精益化、柔性化,以及交付的敏捷化、准时化、配送化,并由船舶逐步推广到工程机械、风塔、桥梁、建筑等领域,提升客户体验并实现产品的价值创造,与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建设开放、共享、智能的“C2M”生态圈。2017年,以“JIT+C2M”模式配送的钢材产品达到 65.50万吨,同比增长48.43%。
南钢“JIT+C2M”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2017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互联网+”重大工程支持项目名单,在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中被认定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典型,被工信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年-2020年)》列为个性化、柔性化产品定制新模式。作为“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践行者,南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工业互联网为依托的“JIT+C2M”平台。
5.大力度去杠杆,提升稳健运营水平
南钢股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降杠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市场化债转股、非公开发行股票叠加企业全年盈利大幅增加,资产负债率从年初的80.19%降至年末的58.77%,杠杆率大幅度降低。
6.实施绿色制造,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南钢全年吨钢综合能耗为572千克标准煤,同比降低 18千克标准煤;自发电量为24.6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6 亿千瓦时,自发电比例为53.5%,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吨钢电耗487千瓦时,同比减少8千瓦时。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原料大棚及煤筒仓等27项污染治理项目陆续进入实施阶段。
四、太钢不锈以产品特色优势,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017年,太钢不锈全年产钢1050.26万吨,其中不锈钢413.64万吨,均较上年增长;出口钢材115.47万吨,其中出口不锈材比上年增长21.51%,达到101.89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实现营业收入677.90亿元,同比增长19.34%,经营绩效创十年来最优水平。
太钢不锈经营绩效全面创优,得益于其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等多方面的不断突破,但最核心的优势在于:瞄准市场需求,大力研发生产特色高端产品,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不断拓展,有力提升了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
1.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带来显著增利
太钢不锈是全球不锈钢行业的领军企业,主要产品有不锈钢、冷轧硅钢、碳钢热轧卷板、火车轮轴钢、合金模具钢、军工钢等。其中,不锈钢、高牌号冷轧硅钢、电磁纯铁、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火车轮轴钢、花纹板、焊瓶钢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重点产品批量应用于石油、化工、造船、集装箱、铁路、汽车、城市轻轨、大型电站、“神舟”系列飞船等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笔尖钢、高锰高氮不锈钢、第三代核电用挤压不锈钢C型钢等新产品,为我国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不锈钢产品实现了品种规格全覆盖,囊括了板、管、型、线、带和超薄、超宽、超厚等极限规格,极具品种特色和品牌影响力。
2017年,太钢持续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围绕国内首创和国际首创实施产品开发,体现公司品种特色与优势,7个不锈钢重点品种和5个碳钢重点品种销量较上年实现增长,14个重点品种市场占有率保持进步,品种优化增利显著。
不锈钢产品方面,成功开发高端手机用不锈钢,已通过阶段测试;成功开发出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快堆用不锈钢板,均为国内首次;继续改进笔头钢拔丝工艺,实现工艺和产品升级。其中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成功用于世界最大的整体不锈钢金属屋面工程;双相不锈钢板大批量用于史上最大吨位不锈钢化学品船制造;高能物理大科学实验装置、“人造太阳”项目用高性能不锈钢实现批量供货。2017年,太钢不锈钢产品营业收入达到432.64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不锈钢产品出口首次突破百万吨,收入达到122.22亿元,同比增长48.72%,这是在中国钢铁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太钢不锈依靠其产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逆势增长。
碳钢产品方面,成功开发出磁轭钢产品,高强磁轭钢实现首发首创;21.4mm厚X80高等级管线钢全球首发首用,中标中石油中俄东线项目;高牌号硅钢替代进口,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和国内市场。
2.多举措推动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太钢以产品工程师制为依托,持续推进精品工程及现场精细化管理,严把出厂关,实物质量水平、用户满意度持续提升。精准实施质量动态激励,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废品率、万元质量损失等质量指标显著进步。扎实开展质量认证,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3.以营销机制变革促服务升级,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太钢设立营销中心,实行营销管理与销售业务职能分立,形成快速、高效响应客户需求的服务型营销体系。强化营销整体战略布局,优化境外业务管理模式,为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奠定基础。用好用活“双经理制”,为客户提供专业周到的技术服务。开展营销服务增值行动,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整合优化不锈钢管公司、临汾分公司及广东加工中心营销业务,服务用户能力显著增强。发挥大营销平台协同效应,三大营销平台协同发力。其中,自有平台有效借助“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延伸加工量和配送服务量显著提高,实现多产品系列的价值提升;电商平台全力推动各品种现货“触网经营”,实现现货产品高效流转和小微客户销售价值最大化;海外平台积极规避反倾销影响,及时调整战略,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锈钢出口逆势上扬、量价齐升。
4.强化生产组织,大力降本增效,提升运营效率
太钢依托信息化系统,实施一体化计划和自动化排产,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持续优化非计划管控模式,在线非计划库存大幅降低,产成品非计划库存基本清零,产销率实现100%。结合在建项目特点,不断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新建电站锅炉用镍基耐热合金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等一批技改升级项目陆续投运。
加强物流管控,强化运输组织,开发铁海联运项目,优化物流管控平台,实现物流组织效率提升和费用降低。强化资金管理,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费用,“去杠杆”效果明显,资产负债率63.30%,比上年降低4.79个百分点;
5.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太钢坚持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安全发展,推行违章记分管理,推动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安全受控度、安全管控水平持续提升。推进环保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抓环保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水、气、声、渣深度治理,完成原料场环保封闭、渣场环保综合治理等一批环保提升项目;强化重点设施运行管理,实现设施排放达标、环保状况稳定受控。节能工作深入推进,运用能源价格经济杠杆,充分调动产供用三方积极性,实现了能源调配、回收、使用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