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县两河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18-01-30何文璐唐广明唐义辉
何文璐,唐广明,唐义辉,廖 千
(1.广西有色金属集团资源勘查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地龙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3.广西有色栗木矿业有限公司,广西 恭城 542502)
1 区域成矿条件
广西全州县两河矿区矿产位于南华准地台桂东北凹陷北东段,桂林弧形断褶带北东端,为一向西突出的南北向弧形构造带。出露地层古生界泥盆系~二叠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含硅质岩等建造及中生界白垩系紫红色复陆屑类磨拉石建造为主,其中二叠系下统孤峰组为主要赋矿产地层。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石炭系下统寺门组—罗城组(C1s-C1l),石炭系中统大埔组(C2d);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孤峰组(P1g),上统合山组(P2h)及第四系(Q)。其中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为本区含矿层位,与下伏栖霞组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分为下段(P1g1)和上段(P1g2)。
孤峰组下段(P1g1)下部为黑色薄层状硅质岩;上部为灰、浅灰白色、灰黑色、黄褐色薄层状硅质岩夹生物碎屑泥晶-微晶灰岩,厚度40m~85m;孤峰组上段第1层(P1g2-1)岩性为灰黑色薄层状含硅质岩夹灰白、紫红色微-薄层状硅质泥岩。厚度19m~30m。
2.2 矿区构造
褶皱:矿区主构造为近南北向的倒转向斜,总体走向近南北,倾角为25°~52°,局部60°~75°,倒转向斜两翼的岩层主要倾向西,局部(西翼)倾向东,产状80°~92°∠28°~40°。核部由上二叠统合山组构成,翼部由下二叠统孤峰组、栖霞组及上石炭统大埔组成。倒转向斜中,次级褶皱发育;褶皱构造控制着本区矿产型氧化矿层的分布。
断裂:断裂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南西侧,其中,F1为北西~南东向的次级平推断裂,F2、F3为北东~南西走向平推小断裂,断裂构造仅造成了局部地层和矿层的小错动,总体来说,该区断裂构造对成矿影响不大。
2.3 矿区岩浆岩
工作区未见岩浆岩出露。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层特征
矿层环绕矿区倒转向斜翼部下二叠统孤峰组(P1g)分布,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多层产出,矿层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随褶皱而变化,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一般为21°~52°,局部为75°。矿层(体)由褐黄、浅灰白、棕褐色粘土、疏松状土、硅质灰岩、硅质泥岩碎块和矿石组成。矿区共发育有三层矿,矿床规模为中型,其中以Ⅰ矿层规模最大。
Ⅰ矿层:分布在向斜东、西两翼,北自36线,南至29线,共有57个见矿工程以200~400×50~100m的间距控制矿层沿走向长3.5Km,延深50m~80m。矿层厚度一般为0.80m~1.30m,最厚3.13m,平均厚1.19m,厚度变化系数51%,属稳定类型。矿石组分含量:Mn10.53%~41.70%,一般18%~25%,平均23.73%,变化系数21%,分布均匀;Fe1.05%~21.20%,平均12.29%,变化系数31%,分布较均匀;P0.104%~0.444%,平均0.281%,变化系数30%,分布均匀;SiO210.22%~50.58%,平均28.74%,变化系数36%,分布均匀;Mn/Fe0.74%~24.04%,平均1.93%;P/Mn0.0033%~0.0260%,平均0.0118%。
矿石属高磷高铁贫矿石,质量一般。矿层埋藏标高165~427m。
Ⅱ矿层:断续分布于向斜东、西两翼北36-22线、南7-33线间,共有13个见矿工程控制,矿层沿走向长400km~845km,延深18m~67m,矿层厚度0.32m~2.20m,平均厚1.10m。矿石组分含量:Mn13.54%~25.24%,一般15%~20%,平均18.65%;TFe1.05%~17.30%,平均12.65%,P0.118~0.407%,平均0.218%;SiO222.11%~56.36%,平 均36.39%;Mn/TFe1.01~24.04,平均1.47;P/Mn0.0063~ 0.0233,平均0.0117。矿石属高磷高铁贫矿石,质量一般。矿层埋藏标高250m~380m。
Ⅲ矿层:分布于向斜东翼15~11线及16~24线间,有BT3及ML4两个工程控制,矿层出露长200m~250m,平均厚1.04m,原矿平均品位:Mn 17.83%,Fe 13.35%,P 0.295%,SiO236.13%。矿层埋藏标高230m~310m。
3.2 矿石质量
次生氧化矿石呈黑色至褐黑色。金属矿物占65~80%,主要为隐晶质胶状硬矿,少量软矿、矿土及褐铁矿。脉石矿物约占20%~35%,以石英及粘土矿物高岭土为主。矿石矿物成份:硬矿,为本区氧化矿石的主要矿物。软矿,为次生氧化的晚期产物。矿土,褐铁矿。脉石矿物成份:石英,高岭石。
3.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胶状结构,次为隐晶质结构及晶质叶片状结构,少量微—细粒结构和非晶质结构。以上结构在本区的矿石中常见。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薄层状构造、纹层状构造、薄片状构造、粉状构造、土状构造,次为蜂窝状构造、葡萄状构造、网格状构造等。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矿层赋存于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上段中上部氧化带界面之上的含地层中,严格受地层层位、含岩系及氧化带控制,成矿物质均来源于含岩系,本区原生含岩石为含硅质灰岩。由于本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多雨,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含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和含矿物被分解,大量的Ca、SiO2等组分被流失,而Mn则氧化成硬矿、软矿、矿土等残留原地,并逐步富集形成帽型矿床。
4.2 找矿标志
矿层露头标志:在矿区内的冲沟、民采坑发现的矿层露头,是直接的找矿标志。矿石转块标志:在冲沟中或地表上发现有矿石转块,标志着附近有含地层或矿层存在。地层岩性标志:本区矿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上段含岩系中,其顶、底板岩性有含硅质岩、含泥岩,在这标志层上下可能存在帽型矿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