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2018-01-30东至县张溪镇中心学校梁劲松王孝纯
东至县张溪镇中心学校 梁劲松 王孝纯
寓言是一种有所寄托的故事。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庄子·寓言》篇,《庄子·寓言》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将寓言当作传达思想、意念的工具。寓言的"寓"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寄也。”也就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项:①有所寄托的话;②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界生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来源及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来源主要有五个,其一是中国古代寓言,其二是希腊的《伊索寓言》,其三是古印度寓言,其四是现代作家改编的寓言,其五是编者自编的寓言。
按照寓言中的形象来分,苏教版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人物类寓言,人物形象包含智者和愚者、历史人物和虚拟人物等。如苏教版第九册中的《自相矛盾》。第二是生物类形象,这一类寓言在苏教版中数量最多,例如第二册中的《鹬蚌相争》。第三是非生物类形象,这一类寓言的形象包括了自然界非生物的形象,例如苏教版第七册的《一路花香》。在苏教版小学教材官方网站中,教材编者将寓言的特点总结为六个方面:①鲜明的教育性;②强烈的讽刺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④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⑤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⑥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按照寓意来分,寓言寓意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品德教育,如《蜗牛的奖杯》告诫学生品德上要谦虚,不能骄傲;《鹬蚌相争》告诉学生不能为一点利益大动干戈互不相让,这样只会两败俱伤;《蝉和狐狸》引导学生明白遇到危险,一定要仔细观察、解决问题才能转危为安。第二类是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一路花香》《谁的本领大》,这些哲理寓言通过运用辩证法,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第三类是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看待事物。这类寓言有《揠苗助长》《滥竽充数》《自相矛盾》。总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主要围绕“勇敢”“智慧”“勤劳”“谦虚”“人生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寓言来揭示深刻的寓言道理。
二、小学语文寓言的教学策略
寓言在苏教版低、中、高年段的课文中都有入选,低年段安排了9篇,中年段安排了3篇,高年段安排了7篇,共19篇。寓言编排的数量,低年段和高年段相对较多,下面分别以低年段和高年段为例,谈谈寓言教学的策略。
1.寓言教学在低年段以情景剧表演、内化理解,角色入手、理解寓意策略为主
以低年段二年级《狐狸和乌鸦》一文为例,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策略:情景剧表演,内化理解。情景剧表演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是由寓言本身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容易模仿等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小学低年段的孩子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狐狸和乌鸦》一文,可让学生戴着狐狸和乌鸦的头饰演一演。表演之前,老师要认识到,这样的课堂表演,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想象情景、参与创造的过程,并非一个好玩的游戏,或者是课文情节在课堂中简单呈现。表演前,教师要对学生表演给予指导。只有充分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情景剧的动口、动手、动脑、动表情的活动过程中内化对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领悟和理解。
角色入手,理解寓意。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道理”的提炼需要不露痕迹,才能避免直白、生硬的说教。我们知道,任何寓言故事都是由“角色”来演绎的,聚焦故事中角色形象,把握其做法背后的心理世界、性格特征,是理解寓意的重要突破口。针对低年段孩子年龄特点,我们需要用一种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把握“角色”形象。
聚焦故事中角色,可引导孩子参与角色过程中来,可以启发孩子进行以下的思考:当狐狸嘴里叼着一块肉,站在大树上,它心里在想着什么?狐狸一次又一次对乌鸦说奉承话,如果你正好看到这一幕,你想对乌鸦和狐狸分别说什么呢?狐狸叼着肉溜走了,只剩下呆呆站在大树上的乌鸦,你会怎么想,怎么对乌鸦说呢?从这些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展开讨论,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始终让学生参与到文本创设的故事情景之中,并有机会对角色及心理活动发表见解,进行自由评论。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共同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揭示寓意。
2.寓言教学在高年段注重言意互及、言意兼得,有效拓展,发散思维的策略
以五年级《狐狸和葡萄》一文为例,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策略:言意互及、言意兼得。高年段的寓言教学策略要结合学段特点、学生的需求和文本的特点来定位。《狐狸和葡萄》的教学策略,可以先抓关键词句,体味语言,感悟形象,进而理解寓意。这是由言及意,“意”即寓言文本语言所表现出的内容、含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深入一步:由意及言。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成熟,这样的寓意,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角色形象呈现出来的?”让学生在寓意的观照下深入揣摩《狐狸和葡萄》寓言独特的外在语言形式、内在的角色特点。学生在言意互及、回环反复的过程中,深入领悟和内化寓言独特的文本结构,有趣的角色形象,精警的人物语言表达。由此一个到此一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效拓展,发散思维。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学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高年段的寓言教学仅停留在语言和寓意上是不够的,还要依托文本,以文本为例子来进行有效拓展,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包括《狐狸和葡萄》在内的诸多寓言,大多揭示了人性的败坏、社会的不堪等负面东西。当然,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但我们更要转化负面东西,给予学生正面的、有启迪的东西。
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于批判狐狸酸葡萄心理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狐狸“够”不着葡萄,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够”呢?如果狐狸退而求其次,可以找到哪些东西充饥呢?这种“酸葡萄”心理,你怎么看呢?凭借教材进行拓展启发,然后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学会正面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口头编一个小故事,规劝那些具有“酸葡萄”心理的人要有正确的心态。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
3.寓言教学在中高年段要有培养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策略
寓言是一种有所寄托的故事,故事性是寓言的表层,寄托性是寓言的里层。故事情节最容易明白,寓意最难以揣摩提炼。寓意揭示的过程也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炼总结寓意,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以《狐狸和乌鸦》来举例,很多老师在课堂中总结出“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的寓意,并作为唯一寓意要求学生掌握。这样狭隘的语文观、教条式的做法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寓言往往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寓意,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体味不一样的寓意。《狐狸和乌鸦》一课,可以分别从狐狸、乌鸦的角度来进行总结。从乌鸦角度看,乌鸦从开始不为所动到有所心动到最终陶醉忘形而张嘴丢肉,得出我们在别人的奉承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易上当受骗的道理。从狐狸角度看,面对肉的诱惑,它什么动听的话都能说出来,当满足自己需求时,溜之大吉。我们可以总结出:善于甜言蜜语说奉承话的人也会得到一时之利。
选择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看法就不同。教学中,我们不能刻板地给一个寓言类文本贴一张唯一的标签,在不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体会文本寓意的丰富性、多样性,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敏锐性。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区分浅层次寓意和深层次的寓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寓意有浅层和深层之分。浅层道理是由此一个到此一类的概括总结。以《狐狸和乌鸦》来举例,文中狐狸说了许多奉承话,乌鸦喜欢听奉承话上当受骗,顺此渠道而延伸,浅层性道理是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深层性道理由具象故事情节上升到抽象的精神层次。这里深层寓意是:辨别能力不强的人,在哪里都容易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