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水保生态文明 建设富强美丽邯郸

2018-01-30邯郸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站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水保邯郸市水土保持

邯郸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站

(河北 邯郸 056005)

邯郸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上游,是河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方之一,水土流失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全市总面积12 047 km2,其中山丘区面积4 395 km2、风沙区面积1 066 km2。2011年,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2 255 km2,其中轻度侵蚀1 108 km2、中度侵蚀786 km2、强烈侵蚀361 km2。

1 邯郸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经验

长期以来,邯郸市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水土保持工作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 176 km2,总投资达58 981万元。2000年邯郸市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市,2008、2013年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一、二期工程顺利通过水利部竣工验收,2017年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如期完工。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邯郸市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2 732 km2减少到2011年的2 255 km2,年均40多km2,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工矿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初步走上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轨道。邯郸市于2000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市”,市水利局于2008年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邯郸市作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

1.1 规划先行,确保全市水生态建设整体推进

根据邯郸市生态建设规划和市政府批复的水利发展概要,遵循“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体现整体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的办法,科学编制水土保持规划,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水土保持区划为依据,结合邯郸市水土流失防治现状和趋势,以及水土保持功能的维护和提高,提出了全市水土保持总体方略和水土流失防治空间格局。

西部山区围绕建设西部生态屏障,以革命老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北省重点小流域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项目为重点,在涉县清漳河、武安南洺河、磁县漳河3个项目区,以及磁县贾壁沟、峰峰矿区响堂山、丛台区陈三陵、永年区广府、复兴区沁河等20条小流域,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8 070万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 km2,2018—2020年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 km2,漳河、洺河、滏阳河上游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将得到初步治理,西部山区森林覆被率达40%以上,入河泥沙减少70%以上,每年涵养水源1.1亿m3。

中部丘陵围绕控制水源地面源污染,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两侧一、二级保护区生态带建设,邯郸市主城区、武安市、峰峰矿区等城市水土保持及工矿区的生态修复与重建为重点,采取预防保护、自然修复和综合治理措施,营造生态防护林带、植物过滤带,构建点(紫山、凤凰山、元宝山)、线(引江总干渠、滏阳河)、面(岳城、东武仕水库)有机结合的中部景观带。同时,控制饮用水源地面源污染,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清水走廊,确保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

东部平原围绕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以成安、临漳、魏县、大名等四县被列为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为契机,启动东部平原风沙区治理试点。按照“水网+路网+林网”总体布局,以平原河道、渠道、道路为框架,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创建网、带、片相结合的生态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1.2 以国家财政水保项目投资为引擎,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水土保持

1.2.1 项目带动,全面推动水保生态建设

近年来,邯郸市相继启动实施了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项目、省重点小流域、生态县、退耕还林和以工代赈等水保项目,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森林公园建设、“四荒”产权改革等紧密结合,推动了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的迅速开展。全市水保总投资累计达58 981万元,治理规模达到1 200 km2,开展重点小流域治理45条,其中竣工验收28条、正在治理17条。

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17—2020年实施方案》《河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相继颁布实施,邯郸市涉县、武安市、磁县等西部山区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范围。邯郸市以此为契机,组织有关县(市、区)做好前期工作,完成了涉县平房沟、魏家湾,磁县天宝寨、西大沟,武安市没口峪等5条小流域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区总面积97.53 km2,水土流失面积65.24 km2,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 km2,总投资2 526.30 km2,其中中央投资1 750万元、省级投资700万元。结合城市水保、矿山治理、水生态修复邯郸市开展了南响堂山、广府、沁河等省重点小流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 km2,总投资476.99万元,其中省财政310万元。

1.2.2 创新机制,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以推行大户治理和业主治理为重点,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发治理“四荒”,创建水土保持科技生态示范园。近年来,通过项目示范带动,完善“四荒”等水土保持投融资机制,撬动社会近百亿元资金流向水保生态建设,建成了一批集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科技、民生为一体的典型园区,带动邯郸市水保治理向纵深发展。首先,鼓励企业发展水土保持产业。申家庄煤矿将企业转型、职工分流与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太行山生态修复相结合,实现由煤基产业向非煤产业转型。该矿瞄准太行山深处的花驼村天宝寨景区,利用当地山水人文资源开发旅游,注册了申美旅游开发公司,计划用3~5年时间,重点发展水土保持、光伏农业、观光农业等绿色关联产业,联合周边乡村共同创建煤矿转型特色小镇,打造太行山口游客集散中心和康养休闲度假区。峰峰矿区在关停40家小石料企业的基础上,启动裸露矿山治理计划,按照露天矿山深度整治要求,采用挂网覆土、客土回填等手段,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增加植被覆盖率。全市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6亿元,修复16座破损山体,面积333.33 hm2。修复完成的北响堂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响堂山城市森林公园、响堂生态谷、西山生态园等一批山体森林公园已对公众开放。峰峰矿区有大型矸石山17座,矸石堆存量约3 660万t,占地面积约105万m2,通过实施削坡、覆土、植被绿化、雨水收集等综合治理措施,创建矸石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其次,培育治理大户开发治理荒山。邯郸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四荒”治理实施补助,积极落实土地流转、林权抵押、生态补偿等配套制度,有力地调动了大户包山的积极性。近3年来,新增治理面积1.47万hm2,其中31个大户完成荒山治理0.95万hm2,占65%。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农民就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实施小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打造了武安七步沟、朝阳沟、京娘湖,涉县五指山、青塔湖,磁县炉峰山、溢泉湖等在中原地区叫得响的生态旅游区。涉县旱作梯田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特色产业培养,基本形成了花椒、核桃、板栗等具有中原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50处,带动山区群众近60万人脱贫。

1.2.3 不断拓宽水土保持领域

水土保持不应仅限于山区、丘陵和农业、农村,而要逐步向非农领域和平原延伸。邯郸市地处工矿区,城乡交错,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发展迅速。积极主动地开拓城市水土保持、矿区水土保持、交通水土保持等非农领域水土保持新局面是邯郸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邯郸市以开发建设项目为治理单元,运用水保、环保、园林、旅游等知识和技术,将防治水土流失、优化美化环境和工程自身要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防护性、观赏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通过治污、治沙、养水、补水等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开辟水面、给水绿化,为城市化进程提供生态保障,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峰峰矿区借鉴 “水城相融、蓝绿交织”的先进理念,突出峰峰独特的山水资源,加快完善北部新区、城市水系、城市路网、城乡发展等一系列规划,着力构建显山露水的城市骨骼。同时,突出抓好滏阳河、牤牛河“两河”整治和滏源灌渠、跃峰渠“两渠”修复,启动南响堂山小流域治理工程,开创了城市水保发展新格局。涉县根据清漳河水资源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坚持“治理、恢复、涵养、提升”相结合,科学编制清漳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把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旅游相结合,开展清漳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疏浚河道、绿化河岸、新建临时挡水坝、新建湖面等工程措施,全力打造水绿结合、水城交融、水趣盎然的景观带,绿色生态廊道将娲皇宫、129师陈列馆、五指山等著名景区连接起来,不仅成为涉县唯一的生态长河、景观长河,而且成为涉县全域旅游的重要纽带。

1.3 加强执法,规范管理

(1)搞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切实抓好水土保持法、《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宣传。近年来,邯郸市在高速公路、市内主干道、重点工矿区及全社会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先后邀请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对邯郸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法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举办了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及30多名各界群众参加的“大美邯郸——水保生态环境追踪”活动,通过普通市民、摄影爱好者、业余作家审视邯郸市水保成就、存在问题,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2017年邯郸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领人大法工委、农工委及市有关单位对邯郸市执行水土保持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启动《邯郸市水土保持管理条例》及有关县(市、区)配套法规的修订,实化细化法律规定,增强可操作性,为监督执法提供法律支撑。

(2)开展专项执法,遏制人为水土流失。近年来,先后开展交通、煤炭、土地及矿产资源、铁路、金属非金属矿山等水土保持专项治理整顿行动。首先,攻坚铁路项目。针对邯长、邯济铁路跨越山西、河北、山东三省,隶属北京、济南两个铁路局,水保监督难度较大的实际,邯郸市先后16次与北京、济南铁路局沟通协调,并两次下达正式文件,最终促使建设项目接受监督,并依法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进而促进邯黄铁路主动接受地方水利局监督,彻底规范了铁路项目。其次,理顺交通行业。针对交通行业多年遗留问题,全市加大执法力度,采取限批等手段,扭转了交通行业执行水保法不到位的现象。再次,突破城建行业。邯郸市以邯钢危旧楼改造、邯郸北湖等项目建设为契机,突破城建行业水保监督的空白点,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执法全面启动。最后,狠抓采矿业。2017年来邯郸市重点开展了金属非金属矿山水土保持专项治理整顿工作,完成了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全面治理整顿,共开展治理整顿企业156家,可有效改善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前置审批。以冀南新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等园区水保监督作为重点,强化监督管理,以监督规范生产建设行为进而带动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提高水保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强化监督、审批、收费“三权”,确保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落实。

(4)搞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在武安市、涉县、磁县、峰峰矿区,以及永年区、邯山区等第一、二批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县分别通过水利部、省水利厅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法队伍和水土保持技术保障体系,完善组织机构、配套法规、执法装备和人员素质等软件硬件,力争全面达到“五完善、五到位、五规范、五健全”的整体要求,打造一支与落实新水土保持法相适应的高素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全面提高水土保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水平。

2 充分认识邯郸市水土流失面临的严峻形势

尽管邯郸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国家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全市仍有近1/3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太行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同时,生产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财政水土保持投入规模仍然偏小,鼓励社会投入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执法能力相对薄弱,规划体系、科技支撑和机构队伍等行业能力建设亟待进一步增强。

3 邯郸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措施

党的十九大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科学理念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思路、发展内涵、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实现新的调整和转变。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目标,启动实施了“绿美邯郸”攻坚行动。面对新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谋划新思路,研究新举措。新时代邯郸市水土保持工作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强化治理,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展望新时代,邯郸市水土保持工作要分三步走:第一步, 2018—2020年,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 km2,到202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 km2,岳城、东武仕等大中型水库上游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入河泥沙减少2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继续下降,全市水土流失状况总体改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第二步,到2035年,全市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防治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入河泥沙减少3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大幅下降,水土流失治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市水土流失状况根本好转,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050年,全市2 255 km2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得到根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旱地建成基本农田,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全面有效治理,为建设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3.1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1)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能,规范高效地提供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服务。以有效控制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方案内容,突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重点,强化水土保持方案的刚性约束。严格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对不符合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

(2)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水土保持依法履职逐级督查制度,强化对地方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工作督查,层层分解、靠实监管责任,确保各级水土保持部门依法履职到位、不缺位。认真贯彻国务院取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行政审批和强化监管的新要求,加快构建行政审批改革后续监管体系,实现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全覆盖。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情况的核查,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3.2 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

(1)科学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当地水土流失主要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取得明显效果。

(2)着力加强重点工程管理。加强工程前期工作论证和审查把关,确保工程建设内容符合当地实际、符合发展需要。加强工程投资计划和资金管理,确保在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水土保持投入相对稳定,并力争有所增加。加强工程实施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严把工程验收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强化建后管理,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公示制,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打造阳光工程。

3.3 搞好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打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

(1)统筹建设规划。按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通过规划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做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明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布局、目标和任务。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协调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系生态整治、人居环境改善,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优美、生活富裕奠定基础,为满足人民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提供优美宜居、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2)统筹项目实施。把生态清洁流域建设与农村安全饮水、小河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整合各种资源,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相关各类项目良性互动、相融互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格局。

猜你喜欢

水保邯郸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市中心支行
邯郸市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市中心支行
邯郸市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