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双创教育生态文化比较研究*

2018-01-30尚菲菲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870

关键词:双创教育

刘 洋, 尚菲菲(沈阳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沈阳 110870)

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究其本质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2010年5月,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也是第一次在全局性文件中正式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这是站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进一步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在各高校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校政行企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管理创新、教育主导、丰富载体、深度融合”等双创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并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2017年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双创”,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要创造生机勃勃的双创“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特质作用于其所内含的事物,双创教育的开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西方高校的双创教育开展较早,教育体系较为成熟;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开展较晚,尤其是双创教育文化环境与西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进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一、双创教育及其生态文化内涵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促进了双创教育研究。我国《魏书》中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即“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创新”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去除陈旧,开创新事物;第二,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第三,创造性、新意。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其理念可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1988年,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在《创业教育简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源于生活教育的“创业教育”[2]。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后被称之为创业教育)的概念,并把它提升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的高度。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美国学者柯林(Colin)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使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知识与技能[3]。

因此,双创教育可以理解为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4]。一方面,双创教育以创业为目标,培养学生开创性的个性品格;另一方面,双创教育注重商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即通过机会发觉、创业认知、创业技能发展等专业课程和系列活动,使得学生的商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根本性提升。创新创业既是立国之本,又是立身之本。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协调发展,品格趋于个性化,富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专业技能趋于商业专长化,更能适应未来发展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升级需要,也从横向上分担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国家与社会角度来看,双创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业成果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与繁荣。

“生态”本意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后用来修饰美好、健康、和谐的事物。文化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能够被传承的意识形态。“生态文化”遵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从大自然整体出发,把经济文化和伦理结合起来,使自身在实践活动中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人内含于文化的包容中,文化环境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在于双创生态文化的构建和维护。2017年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李克强总理指明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是环境,提出要超越双创空间和基地,统筹各种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所谓双创生态文化,是指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它包括双创人员及企业、政府、相关中介机构等多种参与主体,并内含这些主体所处的政策、制度、市场和文化等环境。其中,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交叉作用,不断影响着创新创业的发展水平。同理,双创教育亦需要一个平衡稳定、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即教育理念适宜、供需双方稳定疏通的生态环境。因此,双创教育生态文化就是不拘泥于教室与教育基地的空间局限,不教条于教育改革文件与方案的执行,促使整个教育领域形成一种为培养双创人才群策群力、相互支撑的舆论环境和长效行动机制,从而形成一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与热情的群体氛围。具体来看,在这一生态氛围中,所有参与主体的理念应保持一致,这既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持续发展,政府应给予政策性帮助和指引,学校应实施高效的教育行为,构建和维护相互助力、相辅发展的双创教育环境。

二、中西方双创教育文化环境比较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较,由于教育起点和发展历程的不同,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与理论研究、政策扶持与社会关联等方面皆存在较大差距。深入分析和比较中西方双创教育的文化环境,对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双创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双创教育发展理念方面的比较

双创教育理念是在教育哲学层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义和方式的理论假设,反映了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存在的终极价值与理想追求,与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大学理念关系密切[5]。

西方发达国家的双创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理念相对成熟。如美国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应始终坚守“为了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的承诺,其教育目标是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服务,为学生们日后的生活选择、职业发展作准备;英国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德国人将高校作为“创业者的熔炉”,重点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独立精神;日本则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且开发了各种创业项目,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去。西方高校承担起了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这是身为教育主体的高校为努力推动社会发展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在我国,早期的高等教育理念是为工作岗位培养与之相“匹配”的学生,后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素质教育理念,并逐步过渡到趋向于功利主义的就业教育理念。根据我国创新与创业战略发展的需要以及顶层设计与指导,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许多高校忽略了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把创新创业片面、简单地理解为技巧与实际操作,仍然将双创教育作为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方法,其思想意识并没有上升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活力”的社会使命层面,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2. 双创教育内驱力方面的比较

高校的双创人才供给和社会的双创人才需求形成双创教育供给和需求的两个方面。高校内部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资源支持以及对双创教育的系统专业化研究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内部动力。高校双创教育内驱力供给主要是指为社会提供双创人才的高校教育内部动力,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科学研究等。

(1) 课程体系。双创教育的课程有其针对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在新企业创立、管理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在识别和把握机会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新加坡高校采用较为灵活的学分制,并系统地开设了许多国际性课程。我国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仍呈现出相对“零碎”的特点,如权威性、系统化教材的缺失,各门课程之间逻辑关联不清晰,课程重理论轻实用等,导致课程设置在促进学生双创实践技能和能力提升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相应作用。

(2) 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高校教师在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经验。西方高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维护,很多高校教师都曾经有过创业经历,甚至在从事教师职业的同时还在一些企业中担任要职。这类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常的探索精神。此外,西方高校重视教师的专门化培训。例如,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学部提供“创业学博士项目”,旨在培养创业学教学研究人员,以提高美国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层次和质量[5]。我国高校教师由于其“学院派”身份特征,在科研方面较为专长,在商业实践方面则经验匮乏,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难免偏重于理论知识而与社会实际脱节;而一些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商业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导致社会性高端教育者缺失。

(3) 教育科学研究。双创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起到理论指引的作用。西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高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和成熟。例如,美国的百森商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百森创业研究年会,与会代表必须提交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各高校出版了大量教程、书籍以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国际级学术期刊。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期,相关研究缺乏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专业书籍不足,研究很大程度上仍停留于表面,深度和专业性不够。

3. 政府政策及社会资源支持方面的比较

(1) 政府政策。在许多西方国家,创业型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促使政府从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政府不仅鼓励大学进行相关科学研究,而且鼓励师生创业,保护小微企业的运营与革新。为此,西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小微企业生产发展和鼓励创业教育的法律政策,并专门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例如,2014年英国政府出台的《小企业纲领》旨在将英国最好的商学院与英国境内490万中小企业及新创建的公司联系在一起,以共同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2013年7月,美国发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的报告,明确大学创新创业中的五大核心活动领域,即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在我国,双创教育刚刚起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了不少支持双创的政策和措施,但深入到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具体政策支持仍不完善。据《2017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营商环境便利度整体排名为第78名,开办企业的难易程度位列第127名[6],虽然排名逐年上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弥补,如政策少,措施主体相对独立,政策落地效果滞后,创业门槛高、流程复杂,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没有形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合力等。

(2) 企业与社会资源。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企业与社会各界的捐助与投资可以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提供重要经济来源。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讨论创业型大学的财政基础结构时,曾指出大学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渠道,即来自政府部门的主线支持、来自政府各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资金、所有其他来源的“第三渠道收入”。在他看来,高校向创新创业型模式转型需要更富足的经济来源,而有组织的私人来源是“第三渠道收入”的重要部分,发挥着重大作用[7]。美国高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以形成一个大学、企业、社区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如美国各高校积极寻求来自各方的捐赠资金,普林斯顿大学2008年财政预算中资助金额的85%来自其捐赠基金[8]。新加坡高校善于整合国际资源,与众多发达国家高校积极开展有关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9]。与此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是政府与学校甚至学生家庭的投入占主体地位,社会和民间的参与度与敏感度不足,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筹资、融资方面虽获支持但仍不充分,使他们在涉及具体创业操作环节时顾虑较多,难以大胆施展才华,容易打消其创业积极性。

三、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生态文化系统的构建路径

1. 调适与强化双创教育理念

适宜的双创教育理论需要明确双创教育的作用、使命与价值。双创教育应当起到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使之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又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双创教育的使命更具针对性地体现在对创新型社会发展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推动方面;双创教育的价值取向更趋于平衡与调适现代社会出现的功利性价值与崇高创业理想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首先,将学生双创思维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创新思维的启迪和创业潜能的挖掘,以此逐渐塑造学生创新型人格,为学生日后的创业实践作好铺垫。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应营造出融入双创教育理念的宽容开放、创新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之发挥潜移默化地引领价值观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敢于创新、舒于创造、不惧创业的思想理念。最后,教育者双创教育理念本质的回归。只有教育者将功利性、应试性教育理念调适回归为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价值追求,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其应然的育人作用。

2. 改革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可根据当前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及学科建设相结合。依靠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构建一个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精神,饱含家国情怀、蕴藏人文素养和融合学科综合能力的整合型素质,以及核心价值判断、跨文化交流、跨界协同的能力。具体来看,高校应将双创教育与理论课程有效结合,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融入专业前沿理论、高新技术,使知识与创新创业关联紧密;对于一些传统课程,应适当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在考核中注重过程性和能力性评价,尤其是要提高实践操作赋分比值;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竞赛、创办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班、开办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定期召开创业指导座谈会等方式[10],提高学生对实践创造的重视程度。

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是双创教育直接的、主要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双创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双创教育师资素质的要求必然很高[11]。双创型社会需要高校教师具备学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双重素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教授方法、熟练的专业能力,又要有勇于创新的思维和勇气,并善于通过每个同学的表现及心理合理利用大学生的“双创”基因[12]。高校应对“双创”教师参与社会商业实践持鼓励态度,让教师接受一些民间组织的商业培训,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进入高校与“双创”教师座谈互动,以此培养和提升其商业素养[13]。

在教科研究方面,高校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研究,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例如:可以由学生组建一个学科专业互补团队,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可以组建一个学科交叉的教师科研团队,完成技术创新,进化为创新型企业;可以由学生个体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经导师的指导突破核心技术并完成技术转化等。对此,要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学生产生科研成果。如可以设立双创奖学金制度,对在科研项目中作出特殊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教师与大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3. 形成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联动的双创教育支持环境

作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孙宏斌倡言:“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几个老师或个别学生的事,而是校内多部门协同、跨专业融合、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要着力构建政府、企业及社会、高校三方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例如,隶属于马里兰大学的国际创业孵化园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创新成果孵化机制,成功孵化了1 000多家企业,其中3家企业已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产值高达144亿美元[14]。首先,双创教育归根结底是高校的微观行为[15],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在三方关系中,高校应承担其主体作用,成立专门的机构与政府沟通协调,便于政策的上传下达,与社会力量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充分流动。其次,政府应在创新创业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更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并针对各地方、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最后,高质量的双创教育离不开教育资金的支持,社会各界都应充分认识到双创人才正是来源于高校的悉心培养,应给予高校强有力的经济支援,与高校接洽人才培养输送、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战略对接项目,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关系。高校、政府与社会三方联动,互通有无,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才能为双创教育提供优质的环境支持。

四、结 语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虽晚,但后劲十足,正处于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进程中。现代社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我国大学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强化双创教育理念,革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政府和社会的联动效应,为推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求索。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方雨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 [J].亚太教育,2016(2):10-13.

[3] 韩振,王雁,段存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J].职业教育,2013(3):207-209.

[4] 王贤芳.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J].教改创新,2010(2):10-12.

[5] 付月潇,中美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世界银行发布《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 [EB/OL].[2016-10-27].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gzzd/201610/20161001481959.shtml.

[7] 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 [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6-97.

[8] 孙雪萌.美国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浅析 [J].亚太教育,2016(16):192-193.

[9] 鲁玲玉.中西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6):96-98.

[10]刘冬雪,张君.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97-200.

[11]戴卫东,肖玉巧,赵丽丽.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评价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63-367.

[12]乔立新,文一涵.“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研究与思考 [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2-205.

[13]钱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路径选择 [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6):8-11.

[14]张学英.美国高校促进创新创业的实践及启示 [J].职教论坛,2016(24):87-88.

[15]唐一鹏.英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政策与实践及其启示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7):86-90.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