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思维方式

2018-01-30张海波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维

张海波,吴 燕

(1.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2.宁夏理工学院 科研处,宁夏 石嘴山 75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些新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利剑”,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系统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在人类思维特别是领导者的决策思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战略思维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全局,驾驭全局,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战略思维关注的重点是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古语有云:“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这正是对战略思维的精确阐述。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维方法,既架构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最新阶段的把握之上,又建立在对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考量之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阐发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所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局部性的环境治理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党的执政地位等涉及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课题,迫切需要党中央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背景下,对我国现实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性考量,作出战略决策和判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执政理念,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当前中国绿色发展的时代潮头。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基于当前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等严峻的事实提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历经风雨四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些经济成就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加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换来的。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必要性。正是基于此,习近平高瞻远瞩,深入观察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提出了“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的“两个清醒”论断。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方针原则、目标方向和工作着力点都凸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整体性和战略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块“短板”,但也是关键。“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2]。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康社会能否建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取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每个人能否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不到位,人类不可能拥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不好,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够实现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而且能实现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必然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并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胜之道。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引领全球建设美丽世界,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遵循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国家在迈向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都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认识到保护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于是环保主义运动、绿党政治等一系列保护环境的运动逐渐兴起,迫使西方国家重新选择现代化道路,即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两山”理论,“不仅具有区域意义和国家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为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话语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3]28,更为推动全球绿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样式。“两山”理论正是要解决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难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世界各国寻求绿色发展之道提供了出路,有利于引导绿色产业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有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有利于开拓新的绿色产品,激发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引领绿色消费的生活新风尚。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汇聚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的精华,并在继承发展以往中共领导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具有巨大的普适性、普惠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打造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大的实践价值,必将带动世界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惠及全世界人民。

第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旨归。马克思早在其中学时代就树立了为全人类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此后,马克思立场坚定,始终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把实现人类解放、追求人类幸福视为毕生诉求。事实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实现人类解放和谋求人类幸福过程中的一条隐藏的“红线”。马克思在追求人类生态幸福的光辉历程中,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他关心人民的身心疾苦,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加批判。

习近平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真挚为民情怀,一以贯之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是从偏远的山村到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从西北内陆到东部沿海,抑或是从巴黎大会到联合国大会等,为了把人民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好,把人民群众渴望和诉求的生态利益维护好,每走过一个地方,都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活蓝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民之心、为人民谋福祉的战略信仰。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民生建设,他于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1072015年“两会”期间,他又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良好的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应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然而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非绿色常态化下的问题正愈演愈烈。习近平认为,生态环境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他指出“‘推进生态建设’,也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所在”[6]18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这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态需求,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原则,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生态利益和生态福祉,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就是为维护人民的核心利益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将辩证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一种总体性的思维方法,是我们科学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唯心辩证法相异质的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它坚持强调用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这段话从“两点论”“重点论”的角度清晰地阐明了辩证思维能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着辩证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完整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联系思维、发展思维以及矛盾思维的特点,是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运用到战略决策层面的光辉典范。从基本内容来看,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现阶段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主要路径;从整体逻辑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自然系统内部、自然与人及自然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提出过程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第一,习近平以普遍联系的视角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普遍联系构成的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习近平强调:“进一步树立生态意识,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7]188寥寥数语充分体现出习近平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联系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空间。从历史长河来看,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对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融通,如有一个环节发生断裂,就会影响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主要来源于土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土地瘠薄,或生态环境恶化,都会对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会威胁到人类之间、人与社会这个联系之网的良性互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不可修复的破坏,那么人类终将失去生存的栖息地。然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绝不是就生态谈生态,而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塑,需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构建和谐的关系;否则就会如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开发,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根本对立,不仅仅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还损害了人类自身及人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人与自然的结合方式,即人、生产技术、自然界三者之间的结合向着生态化的目标发展。

习近平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自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从思想认识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构成状态进行辩证思维的解构。

第二,习近平以永恒发展规律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辩证思维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历时性发展与全面性发展的结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历代的过度垦荒、战争频繁、人口过度饱和、大肆兴建土木等原因,也与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而造成的对自然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的自我修复阈值密切相关。习近平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8]。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以过高的环境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最终只会使环境一天天地恶化下去。因此,习近平从历史发展视角,总结过去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扩张式的生产方式,要求要彻底转变观念,把环境放在国家全面发展的突出位置。

习近平指出,“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9]208。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是在以古鉴今的历史征程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地把“生态文明”写入中央文件中,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发展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得更好一些,如果忽视生态环境,摒弃今后发展的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那么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是以历史为借鉴,站在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再添新内容。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一种整体性的发展思维,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系统的整体思想。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总揽发展全局,观察和研究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7]20,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呈现出了鲜明的整体性发展特征。这种整体性发展思维是一种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独特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新概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

第三,习近平以矛盾分析法考察生态文明建设。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其首要特征是矛盾性或对立统一性,强调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从“二元对立”向“和谐共生”的转变,充分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经济价值的体现。他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在我国,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是环境承载力被逼进“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资源严重枯竭等生态环境问题迫切要求人们转变传统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因此,在对立思维下破解生态环境的合理路径就是实现“从绿掘金”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习近平的“两山”论生动形象地破解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从根本上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这种能力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待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只片面地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对立,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双赢。从目前来看,我国一些地方环境污染范围广、空间大、污染程度严重,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因此,在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冲突时要抓住生态环境这个重点优先发展。“两山”论的观点,深刻论述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从对立走向统一,并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10]153。

我国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思维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更加强调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更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共生性。2005年,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11]。这从根本上破解了发展与环保“二律背反”的难题,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注入了新活力,是中国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观。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从整体性出发认识和考察对象的综合性思维方式。系统是由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结合、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由部分和要素组成,但不是简单罗列和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组合,实现整体性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以系统思维方式统筹谋划、整体布局,通过优化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闪烁着系统思维的智慧光芒。他主张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要素整合为一个系统,以此形成推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和结构具有深刻的系统论认识,强调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去处理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矛盾。他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12]23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4]109。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经过历史漫长的演化发展,遵循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各种子系统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自然界中山水林田湖之间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但是人是复杂的社会性动物,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系统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如果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过程中,缺乏整体性的思维,分析和考察问题就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容易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比如,人们种树只管种树、治水只管治水、护田单纯护田,很容易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现象,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最终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在充分认识和考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主张治理生态环境,应“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整治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互促进原则,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4]1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系统思维方式优化组合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质量,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

第一,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习近平的“两山”理论是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反思与超越,是党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的最新表达,为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思路。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生态环境效益,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同时重视发展绿色科技,通过科学技术的绿色化破解“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14]的矛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转向,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把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4]103。生态环境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良好的扭转,离不开环境制度的有效支撑。生态法律制度属于政治上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从源头、过程到末端治理的一系列生态保障机制。首先,建立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是关键,要从源头保护重点抓起,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扼杀在“摇篮”里。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自然资源的产权、使用及监督管理;通过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积极防治环境污染、设定资源环境保护的红线,才能从源头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限度地避免“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其次,生态环境系统一旦遭到了破坏,就需要及时有效的补救手段,只有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确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损坏赔偿的具体原则,才能亡羊补牢,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中段上完成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最后,建立以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和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在生态责任追究的态度上,要体现严格化原则,一旦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出现问题,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法规切实追究其生态责任,并且要终身追究,这有利于领导干部彻底摒弃GDP崇拜的错误发展理念,对领导干部履行生态责任义务具有极大的敦促作用。

第三,把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103-104。生态环境问题要想为广大群众所认可,形成自上而下的群众性运动,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伦理关怀,坚决抵制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可耻行为,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价值理念。公民是导致环境问题出现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受环境肆虐影响的最大受害者,生态建设能否取得可预见性的、乐观的成果,与公民生态意识密不可分。党政机关、学校、媒体、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组织机构,要加大向民众灌输和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生态智慧和力量。

第四,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建设,建设生态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成果。习近平指出:“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4]103。如今,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民众对物质的需要程度逐渐转向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绿色休闲、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塑造完善的生态人格的重要指标。因此,改善环境就是发展民生。而且,当今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生态危机,就可能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任由环境问题继续“上演”,还可能会爆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威胁执政党的地位。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和谐社会的成果才能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才能享受到优美、安全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态幸福。

第五,把生态文明融入全球生态治理,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之间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正是各国在诸多挑战中共同面临的困扰和难题。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淡水资源短缺、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蔓延世界各个角落和地区,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如何在新形势下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为人类子孙后代寻找出路,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必须携手共同解决的重要难题。习近平为顺应国际绿色发展大势,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走向,提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9]212。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应对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总是毫不推卸责任。中国也非常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加强对话交流、开展国际生态会议等方面的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贡献中国方案,并吸收借鉴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成功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履行应对国际生态危机义务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地位,争取话语权。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主张谋思路、办事情、作决策过程中讲求适度原则,做到适可而止,为所做的事做好最坏的打算,通过设定最低标准和要求,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强调认识和分析问题,要充满忧患意识,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做好积极的防御性准备,以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问题。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对底线思维的成功运用。生态红线,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超出生态的界限,实质上就是通过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以最大的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实现自我恢复、自我净化,以恢复休养生息的能力。生态红线的划定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协调发展的矛盾问题,有利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底线思维体现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要想把环境污染控制在量的范围内,必须设定生态红线目标。划定生态红线是运用底线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案。划定生态红线是根据全球严峻的生态恶化时代背景和我国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实状况提出来的。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我们一直沉浸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方面的极大享受,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公民生态意识薄弱、人均资源能源的极度短缺积累下了大量的“生态病”,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不堪重负,生态风险步步逼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问题堪忧。如果生态环境恶化的局势不能有效遏制,就会把人类推向“环境悬崖”的边缘甚至深渊。况且,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其他国家所未经历过的严峻形势,过去长期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观念、技术、管理经验均落后发达国家的前提下,要解决新旧环境难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习近平态度坚决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2]237,“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12]233。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严格设置生态红线标准,防止污染和破坏出现积重难返的地步,一旦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调控能力,生态欠账方面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生态赤字过大,生态难题难以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

习近平非常重视保护耕地。实际上,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底线。土地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类进行的社会实践性活动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当下,中国人口总量已接近14亿,但是在中国可用耕地资源不多,人均耕地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中国耕地资源污染和退化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随着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耕地资源可利用情况与对耕地资源的大量需求矛盾,成为严重制约国家命运和发展前途的安全线,成为关乎子孙后代幸福和社会稳定的生命线。为了维护18亿亩耕地的安全,减少大气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和生存发展权,不仅要严守生态底线,更要严格制定责任红线。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生态政绩观,不能一切唯GDP论英雄,更不能懒政不作为,发展当地经济是政绩,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发展成果也是政绩。因此,把划定生态红线和责任红线有机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严格把关,坚决落实生态政绩考核制和生态责任追究制。生态法律法规是保障生态红线不可逾越的底线,任何人、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与自然和谐共处。

习近平还非常重视控制环境污染物总量生态破坏的进程。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要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较为突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7]158。中国共产党能否通过设立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让人民生活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环抱中,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检验我国执政党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

[参 考 文 献]

[1]潘旭海,崔东.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EB/OL].[2013-05-24],ht t p://pol i t i cs.peopl e.com.cn/n/2013/0524/c1024-21608774.ht m l.

[2]杭春燕,陈晨.全面小康,生态环境是关键[N].新华日报,2015-11-22.

[3]沈满洪.“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6,(1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岳富荣,卫庶,张志锋.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N].人民日报,2015-03-09.

[6]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李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8]迟全华.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理念重大意义[N].光明日报,2016-04-10.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应建勇,王国锋.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N].浙江日报,2015-02-28.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3]人民日报编辑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07-11.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