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美学研究综述(1978-2017)

2018-01-30刘则权

关键词:唐诗王维李白

张 倩,刘则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改革开放以来,唐诗研究在诗人生平、诗歌风格、文献整理等方面取得了傲人成果。与此同时,唐诗美学研究也随之兴起,渐入佳境。整理唐诗美学,一方面可理清唐诗美学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可总结唐诗美学研究的成就,了解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改革开放至今,唐诗美学研究已有四十个春秋,王志清在《改革开放30年唐诗研究的态势及走向》中将唐诗研究分为兴奋期(1979-1989)、扩展期(1990-1999)、新变期(2000-2008)三个阶段[1]:其中“兴奋期”主要表现为“古籍整理与资料普及”,“扩展期”主要表现为“资料更加完善与论文更加精深”,“新变期”表现在“工具书普及、专论传论涌出、接受史研究升温”。唐诗美学应属唐诗研究的一部分,只有在文献资料相对完备后方可进行,参照阶段性论文数量,以及研究对象、方法与视角等,可将唐诗美学分为酝酿期(1978-1998)、发展期(1999-2008)、兴奋期(2009-至今)三个时期。

一、酝酿期(1978-199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的发展为唐诗美学研究提供了物质支持,“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弱化,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性逐渐显现。1980年春,胡经之提出发展文艺美学的建议,使得文学与美学的联系更加密切。“1981年,孙绍振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与此相呼应,各种审美主义的理论原则、批评原则、创作原则相继出现,例如:文学独立性原则、文学内向性原则、文学‘内部研究’研究原则、文学主体性原则、文学本体论、文学审美论、相继出现。”[2]在有利于文学研究的环境下,唐诗美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人们思想未完全解放,再加之1983开展“精神大清洗”运动,使得部分研究者态度谨慎,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这一时期呈现出的特点可总结为:春之将来,含苞待放。

张碧波的《论唐代诗歌发展中的三次美学论争——兼及唐诗流派兴衰演变规律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拓性,文章围绕“初唐四杰之争”、“盛唐李杜之争”、“中唐元白之争”三个方面展开。并对以上三次争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虚无主义的观点与态度不符合文学发展规律与文学继承规律”,[3]这为唐诗美学研究奠基了求实的基础。唐诗之美,各有所见,黄炳辉在《唐诗美学论纲》中提出,唐诗具有“韵律美、构图美、精致美、意境美、哲理美”。[4]彭庆生在《唐诗和唐代艺术的美学特征》中认为唐诗之美主要表现在“飞腾狂放的青春旋律、崇尚阳刚、清水出芙蓉与天然去雕饰”三个方面[5]。

陈铭的《唐诗美学论稿》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诗歌体性做了具体分析,对部分诗歌表达了独特的见解,如作者认为《江雪》一诗所表达的是柳宗元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孤独清冷之感。[6]李浩的《唐诗美学》从唐诗的意境呈示、时空观念、模糊思维、空白艺术、心理描写、自然表现和语言技巧等几方面对唐诗进行了探索,作者将西方的分析方法引入,扩宽了研究视角。[7]

个体诗人诗歌研究也有序开展,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大诗人的诗歌美学依旧是研究的热点。1978年至1998年间,多次召开了李白诗歌研讨会议。黄宏建的《论李白的诗歌美学观》从风骨、人情、语言、风格、结构、诗味六个方面分析了李白诗歌,认为李白诗歌具有“清新刚健的风骨美、率真自然的人情美、风韵夭然的语言美、壮阔奇伟的风格美、错综变化的结构美、含蓄隽永的诗味美”。[8]胡东泰的《从醉境和梦境谈李白诗歌意境的美学价值》从醉境和梦境出发,探讨李白诗歌意境之美,认为李白诗歌的意境显示了主体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趣味。[9]研究杜甫诗歌美学的论文也较多,李洲良的《杜甫诗歌的美学特征》从意境、风格、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杜诗的艺术美。认为杜诗具有“雄阔苍劲、厚重沉实、细腻传神、跌宕回旋、老成凝练”之美。[10]王维诗中所透露的“禅意”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心之一,刘云生的《禅意的透视——王维诗歌美学探源》、[11]李显卿的《王维禅宗美学思想论略》、[12]张应斌的《禅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建构》,[13]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王维诗歌的“禅意”美学。陶文鹏的《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对孟浩然诗歌美学进行了探讨,认为孟诗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产物,孟诗具有“清幽、清空、清真、清旷”之美,[14]为此后研究孟浩然诗歌美学奠定了基础。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对唐诗美学的研究趋于保守,研究对象主要为“知名大家”,大多数观点并未突破前人的论述。但是,这些研究使前人观点得到了延续,保证了唐诗美学的基调,一些新的观点与视角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这对以后唐诗美学研究所奠定的基础是功不可没的。

二、发展期(1999——2008)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有跨越式发展。唐诗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唐诗选本和诗歌意象进入研究视线;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出现了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内容上,翻译美学与接受美学在唐诗研究中显露身影。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一阶段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唐诗美学研究进入大发展时期。

首先,研究对象范围扩大。除常见大诗人外,二流的诗人渐渐引起研究者注意。陶文鹏的《唐宋诗美学与艺术》以文艺美学为起点,并借鉴西方论述之法,对唐代的诗、画、书都做了详尽的论述,并提出:“诗歌是心灵的音乐,我们就必须深入到诗人的心灵中去。”[15]张庆福的《唐诗美学探索》分为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唐诗歌、晚唐诗歌四个部分,研究对象上至初唐四杰、下至晚唐杜牧,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大家”,对专个诗人进行了论述,总结唐代诗歌的美学特征,认为:“初唐诗歌是旧的诗歌美学思想的突破,盛唐诗歌是新的美学理想的建立,中唐诗歌是多方面的美学探索,晚唐诗歌是美的内向。”[16]江建高的《人情、物情与诗情——试论盛唐诗歌“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从唐诗的人性、物性、以及别业寺来探讨盛唐诗歌美学,认为以上三者是“人类与自然相融相亲,是天人合一美学观的最高境界”[17]。刘晓林的《湖湘文化与柳宗元诗歌美学》认为瑰丽而清新的湖湘文化是促成柳宗元诗歌美学的重要因素,柳宗元诗歌具有“客观美、主观美、含蓄美、语言美”。[18]

其次,切入点和视角有所改变。郑欣的《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李白诗歌英译》认为,李白诗歌翻译者“不紧要精通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还要了解译诗的要求”。[19]许革晨的《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述评》认为王维的个人性情以及唐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是形成王维诗歌具有禅意之美的原因,“王维的诗歌通过寂静清幽的景色描写,创造出空寂的境界,是其禅宗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20]徐承的《王维山水小诗四种美学解读辩证》比较了宇文所安、叶维廉、萧驰、张节末对王维山水诗的美学解读,认为“解释的多义既能导致分歧,也能帮助更好的理解和逼近历史真理”。[21]雷恩海、张云婕的《悲风为我从天来——杜甫陇右诗歌的悲苦色彩蕴涵暨美学意蕴》认为陇右时期是杜诗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诗人将社稷名声之忧患、个人的生活艰辛和内心苦闷哀愁,深刻地融入诗中,赋予承载苦难的悲悯情怀,处处体现出一种悲苦的色彩”。[22]杨晓霭的《天马与诗神——略论杜甫“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学追求》,分析了杜诗中“马”意象所表现的劲建风骨之美,认为“‘天马’之象是六朝人‘风骨’观念的最直观的体现”。[23]

第三,接受美学与翻译美学在唐诗美学中崭露头角。王实玲的《唐诗的声响结构及其英译:美学对等优化输出》[24]、舒静伟的《从美学视角看唐诗翻译的限制与潜能》[25]、靳光洒的《唐诗英译的接受美学视角研究》[26]、李菡的《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的美学特征——兼谈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27]刘芳芳的《李白诗歌英译比较研究的美学视角》[28]等文章,将西方美学思想引入唐诗美学研究中,为唐诗美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总体来看,研究对象不断扩宽、西方美学思想引入是这一时期突出特点。将“中小作家”纳入研究范围,不仅扩宽了研究对象,填补了研究空白,对我们了解某一时期诗人整体审美倾向、某一流派诗歌美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接受美学、翻译美学等与唐诗融合,为唐诗美学提供了新思路。

三、兴奋期(2009——至今)

学科交叉性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是这一时期唐诗美学研究的显著特色。一方面,将唐诗与音乐、绘画、舞蹈、服饰等结合;另一方面,将心理学、比较文学引入唐诗美学。总体来看,近十年来,唐诗美学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涨,唐诗美学研究进入兴奋期。

首先,研究对象由“底本”转向“译本”。为促进国际间交流,唐诗外译如火如荼,并成为研究对象。舒静伟的《美学视角下唐诗英译文的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江雪》三首唐诗不同的英译本为例,从“音美、意美、形美”原则出发,比较了版本间的优劣,并指出:“只有在翻译中注重三者的结合,达到审美效应的对等,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一文”。[29]黄冬霞的《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李白诗歌英译过程中的对话研究》倡导“将李白诗歌翻译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和开放的对话过程”。[30]李庆本的《禅宗、身体美学与王维的诗及其翻译》以《山居秋暝》五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禅学与西方的身体美学视角解读这首诗,[31]为王维诗歌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其次,“字”与“意象”之美崛起。张会的《论杜甫虚字的美学特征及其表现手法》从杜甫诗中的虚字出发,探讨了虚字在杜甫诗中的作用,认为“虚字在杜诗中并非仅仅起着附着于实字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杜诗在创作中达到所追求的‘有神’的美学特征……主体情感的介入,大唐的衰落,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全赖虚字表达”。[32]蔡燕在《论唐诗“惊人”的诗歌美学追求》一文中认为:“惊人”的美学追求贯穿唐诗始末,“惊人”的美学追求在初盛唐与晚唐有着不同的内涵。“初盛唐追求的是刚健的骨力与斐然的辞采表里,天然壮丽……中晚唐诗人追求反诸内心作人力耸动天下”。[33]

第三,唐诗中的生态之美逐步显现。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提高,生态美学兴起,并进入各个领域。这一时期,从生态美学解读唐诗的著作较多。尚光一的《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海洋文化表征(以唐诗海洋意象为例)》从“海洋气象与唐诗海洋意象、潮汐规律与唐诗海洋意象、航海活动与唐诗海洋意象”三个方面,剖析了唐诗海洋意象所折射出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34]路濛的《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王维诗歌研究》认为王维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与佛教、家庭、闲居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其生态美学主要体现在“色彩运用、动静搭配、空间布局的自然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追求心灵宁静的禅悦美”。[35]陈晓琳的《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从“生态自然观、生态共生观、诗意地栖居在理想式的生态家园”三个方面论述了孟诗中的生态美学观,并指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承和盛唐审美意识的沁润以及盛唐文化风流”是孟诗中蕴含生态美学的重要原因。[36]

第四,学科交叉性研究兴起。张翠丽的《唐诗中舞蹈美学研究》以唐诗中描写舞蹈、舞姬伎、舞服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唐诗中的舞蹈美学,认为“舞蹈美学对当时的休闲娱乐、思想理念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水平、文化修养以及艺术审美情趣,承载着社会历史意义”。[37]仲崇宾的《〈全唐诗〉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搜集整理了《全唐诗》中有关音乐的诗句,加以分析,指出“‘和’是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的崇高理想境界”。[38]作者还对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音乐诗从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联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要彬的《唐代诗歌中的服饰美学观》从“唐诗为背景的服饰‘形象’、唐诗中所呈现的服饰自然美观念、唐诗中所传达的社会服饰形态”三个方面论述,认为唐诗诗歌中的服饰不仅传达了自然之美,同时也蕴含着社会之美。[39]徐成波的《唐代诗歌中的行为艺术美学研究》认为:“唐代诗人作品中,经常会欣赏到关于打猎、角力、围棋、赛马、游戏、舞蹈等分方面的诗词歌赋。尽管当时还没有‘行为艺术’这一词,但是这些具有娱乐属性的描写,也是当时人类体育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40]

四、40年来唐诗美学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唐诗美学研究已走过四十个春秋,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对象日渐细化,研究方法日趋新颖,唐诗美学研究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应承认,唐诗美学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其一,论文数量众多,但不少是低层次重复。关于唐诗美学的论文,每年都大量涌现,数量成倍增长,以中国知网为例,1978年至1998年间,把整个唐诗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探讨其美学的相关论文约有153篇,1999年至2008年间,约有257篇,2009年至今,约有547篇。如果仅从数量来看,大量论文的出现丰富了唐诗美学研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不少论文存在主题重复、论点重复的现象。将一个句子变个说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比比皆是。不阅读文本,泛泛而谈,出现大量无价值的文章,致使学术观点创新较难、停滞不前。

其二,视角新颖,但“内化不足”。从接受美学、生态美学、翻译美学等视角切入唐诗,为多角度解读唐诗提供了可能。但部分论文为了追求视角新颖,存在“内化不足”的现象。具体来说,是对新思想理解不透彻,未将其内化吸收,有“生搬硬套”的嫌疑。如从生态美学论述李白的某些诗歌时,有一部分论文仅从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等方面论述,而忽视了生态美学内涵之一指的是“人的生态性”,并未涉及与此相关的论述。

其三,现象分析较全,但原因挖掘较浅。不少论文对于诗歌平仄、押韵、用典、意象等有全面的论述,但未进行深层次原因探讨,正如王志清先生所说:“唐诗研究应该以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为目的,以研究的有效性为准则。”[41]我们不仅要看到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唐诗美学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要使唐诗美学的发展更进一步,仍需在以下几点上努力:

首先,研究者要秉承探索知识的态度,不以迎合消费者为目的,不陷入利益的漩涡,端正文学研究的态度,以一个真真切切的学者身份进行学术研究。

其二,适当开放研究资源。或是出于版权保护,或是出于资料的保护等原因,很多一手资料不对外开放,这对研究唐诗美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开放研究资源,让研究者方便查询资料。

其三,加强学术交流与互动。在与本国学者交流的同时,也应注意与国际研究者接轨。一方面,加强学习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不断扩宽视野,了解其研究进程。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文学资源共享。例如,在唐诗选本方面,日本就有较多的选本底稿和史料,如《唐诗汇注》、《全唐诗逸》等等,在交流与碰撞中活跃学术研究氛围,为唐诗美学研究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志清.改革开放30年唐诗研究的态势及走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01):82-88.

[2]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张碧波.论唐代诗歌发展中的三次美学论争——兼及唐诗流派兴衰演变规律问题的探索[J].文学遗产,1985(02):39-50.

[4]黄炳辉.唐诗美学论纲[J].厦门大学学报,1987(03):37-44.

[5]彭庆生.唐诗和唐代艺术的美学特征[J].中国文化研究,1993(01):83-90.

[6]陈 铭.唐诗美学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7]李 浩.唐诗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黄宏健.论李白的诗歌美学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03):7-15.

[9]胡东泰.从醉境和梦境谈李白诗歌意境的美学价值[J].固原师专学报,1987(02):39-43.

[10]李洲良.杜甫诗歌的美学特征[J].北方论丛,1996(02):71-75.

[11]刘云生、李蓉.禅意的透视——王维诗歌美学探源[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报,1995(04):40-46.

[12]李显卿、赵大生.王维禅宗美学思想论略[J].锦州师院学报,1992(01):21-25.

[13]张应斌.禅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建构[J].嘉应大学学报,1994(01):104-110.

[14]陶文鹏.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J].文学评论,1984(01):91-100.

[15]陶文鹏.唐诗美学与艺术[M].天津:南开出版社,2003.

[16]张庆福.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17]江建高.人情、物情与诗情——试论盛唐诗歌“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8):9-14.

[18]刘晓林.湖湘文化与柳宗元的诗歌美学[N].光明日报,2007-04-27(11).

[19]郑 欣.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李白诗歌英译[D].南宁:广西大学,2007.

[20]许革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述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1]许 承.王维山水小诗四种美学解读辩证[J].文艺新论,2008(04):53-57.

[22]雷恩海,张云婕.悲风为我从天来——杜甫陇右诗歌的悲苦色彩蕴涵暨美学意蕴[J].湖南大学学报,2006(05):83-91.

[23]杨晓霭.天马与诗神——略论杜甫“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学追求[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04):61-64.

[24]王奥玲.唐诗的声响结构及其英译:美学对等与优化输出[D].西安:西北大学,2008.

[25]舒静伟.从美学视角看唐诗翻译的限制与潜能[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26]靳光洒.唐诗英译的接受美学视角研究[J].漳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01):138-142.

[27]李菡.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的美学特征——兼谈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J].出版发行研究,2003(01):47-50.

[28]刘芳芳.李白诗歌英译比较研究的美学视角[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9]舒静伟.美学视角下唐诗英译文的比较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04):427-430.

[30]黄冬霞.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李白诗歌英译过程中的对话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

[31]李庆本.禅宗、身体美学与王维的诗及其翻译[J].中国文化研究,2015(03):20-28.

[32]张 会.论杜诗虚字的美学特征及其表现手法[J].求索,2011(10):196-198.

[33]蔡 燕.论唐诗“惊人”的诗歌美学追求[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02):51-56.

[34]尚光一.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海洋文化表征——以唐诗海洋意象为例[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85-89.

[35]路 濛.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王维诗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36]陈晓琳.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37]张翠丽.唐诗中舞蹈美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

[38]仲崇宾.《全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9]要 彬.唐代诗歌中的服饰美学观[J].服饰导刊,2012(01):89-91.

[40]徐成波.唐代诗歌中的行为艺术美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5(04):53-54.

[41]王志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唐诗研究综述[J].厦门大学学报,2009(02):89-96.

猜你喜欢

唐诗王维李白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唐诗赏读
倒下的那一刻